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602.86KB ,
资源ID:1378181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7818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考历史(新教材)总复习文档:第1讲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考历史(新教材)总复习文档:第1讲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WORD版含答案.docx

1、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讲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1.从时空观念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先秦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史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的特点。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生产力的变迁推动社会组织的变化和早期国家的形成。3.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4.从家国情怀角度出发,通过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知道中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列国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认同和民族交融。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3.运用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产生的必然性。4.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兴起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政治(1)原始社会末期从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2)夏

3、、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时期;夏朝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推行宗法制和分封制(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的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改革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1)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2)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集体经营向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个体经营转变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2)文字从甲骨文向金文和篆书过渡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主干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1)生产工具:从打制方法到打磨

4、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2)生活:从采集到从事原始农业 。(3)文化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2.原始社会的阶段及特征阶段特征原始人群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归纳提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2)一种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3)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出现城墙、围壕和祭坛等,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已

5、经出现。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1)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2)尧舜禅让: 尧老年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3)“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概念阐释禅让制禅让制是指部落联盟首领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己位”。 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于舜。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让位,成为联盟首领。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2.夏朝(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6、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夏朝的统治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构图解史私有制与国家起源的关系三、商和西周1.商朝(1)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都城经多次迁移,最终定于殷。(2)历史遗存:殷墟遗址出土甲骨文和许多青铜器。(3)商朝统治a.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b.地方: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4)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教材补遗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

7、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构图解史内外服制度2.西周(1)建立:公元前 1046年建立,定都镐京。(2)政治制度a.制度及特点: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b.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3)西周灭亡: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发“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年,西周灭亡。构图解史1.分封制的实质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3.商和西周的经

8、济总体特点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表现农业(1)地位:主要生产部门(2)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3)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图说历史井田制的特点(1)一切土地归天子所有,诸侯、卿大夫和士对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2)层层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担义务,缴纳贡赋。(3)使用奴隶集体耕作。(4)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史料呈现 史料1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

9、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为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摘编自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史料2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图画文字长江流域河姆渡猪纹陶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玉龙 史料3距今约3900年至4300年的陶寺遗址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等。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了特权阶层。 史料4素养剖析史料1摘自现代学者著作,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解读了“文明”的主要标志史料2选取实

10、物等史料,表明中国已具有文明起源的标志史料3通过考古发现,说明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史料4通过选取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呈现了历史遗存的分布情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中“文明”的主要标志和所学知识,利用史料2和史料3说明中国文明在当时是否起源并说明原因。提示起源。原因:文明的主要标志为国家、城市、文字、冶炼金属等的出现,而当时中国文字、城市等已经存在,说明中国文明已经起源。 (2)根据史料2、3、4,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提示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绵延不断。提能升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多元性(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

11、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探究点二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呈现 史料1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内容看,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已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摘编自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 史料2西周分封分布图 史料3学者考释的师同鼎、弟(虍豕)簋两器铭中的“井”即井田,这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正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

12、虍豕)簋还涉及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摘编自刘桓试说西周金文中关于井田的两条史料素养剖析史料1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说明商朝实行神权统治史料2选取地图,从时空观念角度说明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史料3摘取现代学术论文,利用文献和历史遗存来说明井田制的存在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概括商朝统治的特点。提示商朝实行占卜,推行神权统治,呈现出比较浓厚的迷信色彩。(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提示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姬姓(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根据史料3,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井田制的存

13、在的。提示将文献史料与历史遗存相互印证,从多角度论证井田制的存在。提能升华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政治经济思想血缘亲族关系尚未被地域关系取代,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官世禄制度,国家官职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权力与家族权力相结合;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工具仍以木石为主;青铜铸造处于繁荣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奴隶在贵族封地上集体劳作呈现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强调敬天保民(民本思想);形成礼乐文化考向预测模拟演练本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备考时要结合学科素养,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明确我国

14、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此时期的历史遗存、文献、传说等史料较为丰富,要特别注意考试中可能会通过这些史料考查本讲的核心知识。(2019江苏单科,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主编读题】此题通过青铜铭文记载的历史现象考查当时社会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当时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找出影响该现象的因素。答案A西周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际归周王所有,贵族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也不能买卖和交换,而题干材

15、料中出现了出让土地的现象,这反映了井田制松动,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世袭制度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始于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尚未实行,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1.(2019四川绵阳诊断性考试)良渚遗址包括宫城、内城、外城,以及数十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玉器、漆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答案C修筑规模宏大的宫城、水坝等,制作大量玉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有着非常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故C项正确。A项中“完善”的表述不恰当,

16、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手工业技术先进、生产力发达,排除B、D两项。2.(2020安徽合肥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是我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以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A.靠近水源、分布广泛B.多元一体、中原核心C.历史悠久、世界领先D.定居为主、农业发达答案B根据材料“这些文化遗址中既有以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陶器,又有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器,并且还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文明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

17、多元一体格局,故选B。A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只有中国,没有对比项,不能说明当时领先世界,C 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3.(2020广东高三一模)据学者统计,近几十年发现的甲骨文遗址除殷墟(今河南安阳)以外另有25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省(市)河南山东北京陕西安徽湖北江西河北山西甘肃出土点数量3处4处3处8处1处1处1处1处2处1处所属时期新石器时代、商周夏商西周新石器时期、西周西周西周晚商西周周新石器时代据宋镇豪南靖殷墟甲骨回归感言整理商至周甲骨文遗址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文字体系逐渐成熟B.金文取代了甲骨文C.周人统治范围扩大D.争霸战争持续不断答案C由表

18、中数据可知,比起商代,周朝甲骨文的遗址分布范围更广,说明周朝的统治范围扩大了,C项正确。单纯从甲骨文分布范围无法得出文字体系逐渐成熟、金文取代了甲骨文和争霸战争持续不断的结论,A、B、D三项错误。主干点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表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以及战国七雄。(2)结果: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2.华夏认同(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知识拓展华夏观念(1)“华”“夏”在夏、

19、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华”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而且也为国名。(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之意。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耕作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出现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所有制并未充分瓦解,从而形成了土地国有性质的井田制和“千耦其耘”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伴

20、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走向崩溃,土地私有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2.变法运动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目的富国强兵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商鞅变法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行政管理推行县制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评价顺应了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哲学核心观念是“仁” “道”是天地万物本原

21、、天人合一、朴素的辩证法政治 “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教育文化“有教无类”、整理文献、主要思想和言论记录在论语中易错提示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2.“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四、百家争鸣1.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2)各国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

22、人才。2.表现:当时出现众多学派、学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3.派别及主张儒家(1)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2)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意义: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构图解史“百家争鸣”知识辨析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不同(1)从范围看:前者的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求阶级性;后者具有广泛性,不分亲疏、贵贱。(2

23、)从代表的阶级利益看:前者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后者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战国时期变法的背景和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在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摘编自赵矢元、冯兴盛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纲要 史料2综观战国七雄,哪一国变法主动和彻底、措施得力,哪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就迅速增强,

24、在当时军事兼并战争中就占有主动地位,就能较好地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春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素养剖析史料1选取现代学者著作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动的史料,以此来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史料2摘自现代学者著作,说明了战国时期的变法在政治上的措施和影响

25、,从而表明战国时期的变法促进了政治变革,加速了社会转型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分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提示封建经济发展,为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提高地位,维护权益。(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概括各国变法带来的政治影响。提示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确立了郡县制,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提能升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政治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官僚制出现,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有效保障;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

26、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教育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晚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资格探究点二百家争鸣的出现和意义史料呈现 史料1终战国之世鲁国尚儒学,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

27、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 史料2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摘编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素养剖析史料1通过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史料2利用现代学者著作,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

28、术发展的影响。 提示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依据。(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孔子恢复周礼和“为政以德”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提能升华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及现实价值(1)时代性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

29、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当时诸侯混战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消极的情绪。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

30、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2)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考向预测模拟演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31、因此考查的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表现。在备考时,要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在促进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了解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尤其要是把握儒学的起源与发展。1.(2020北京,1,3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主编读题】本题通过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来考查古代贵族的生活。出土文物是重要的史料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注

32、意对出土文物的研究。答案C墓葬出土文物可以反映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贵族在饮食方面使用冰鉴缶,在祭祀时使用冰鉴,从中可窥见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相当成熟,故B项错误;曾侯乙是战国初期曾国的国君,仅从冰鉴缶的使用不能判断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故D项错误。2.(2020江苏单科,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D.适应兼并战

33、争需要答案B孔子主张恢复前代礼乐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材料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故A项错误。“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大意是:评价统治者,要看统治者有没有维护百姓的利益,据此及“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可知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故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法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墨家反对兼并战争,故D项错误。1.(2020江西南昌十中月考)盐铁论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铁器

34、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答案A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说明农业动力发生了质的飞跃,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的结论,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人民生活水平关系不大,D项排除。2.(2020山东济南6月模拟)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B.修正功过相抵带来的一系列弊端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答案C由材

35、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知,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对贵族横行的打击,故B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也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百姓,故D项不符合题意。3.(2020山东济宁一中期末)某学者指出,“百家争鸣”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该学者意在说明()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B.儒家思想为社会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答案D“六经”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源,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故选

36、D项。材料无法体现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也不能说明儒家思想为社会主流思想、“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排除A、B、C三项。1.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在大河、大江流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凭借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3.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