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7805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2022版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文档: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宏观概览(1)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创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属于典型的贵族政治。(2)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君主专制:演变趋势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b.中央集权:演变趋势为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选官用官: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监察制度在本质上服务于皇权。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备考导航素养解读1.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的政治形式;(2)西周分封制;(3)西周宗法制;(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县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1.从“时空观念”角度把握中国从早期政治制度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主要封国的地理位置。2.搜集整理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历史遗存,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在研究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作用。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分封制与井田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4.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必备知识微点拓展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

3、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教材补遗神权政治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二、西周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2)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3)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

4、提供军赋和力役。4.特点(1)周王是天下共主。(2)以王族为分封主体。(3)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封国具有相对独立性。5.实质(1)共主下的地方分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贵族内部的权力分配。(统治阶级内部)6.影响(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的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消极: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教材补遗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

5、至大。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素养解读我国历来就由家国同构的社会构成。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国家,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其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就是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爱国心,家国情怀强烈,民族向心力强大;从消极方面说,中国古代王朝实行封建家长制统治,人治大于法治、公私不分等。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

6、等级。3.影响(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和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深刻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图解历史分封制里的大宗与小宗思维启迪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据上述材料,如何理解西周社会的政治特点?提示从纵向上看,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的等级制度;从横向上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构成了诸侯国同宗共祖的结构,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四、西周的礼乐制度1.含义: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周礼”,是对统

7、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行不同的礼仪,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2.实质:西周统治者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教材补遗贵族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链接新教材西周的政体及其特征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

8、史料1史料2(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砂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史引领史料1该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姓的封国居多,且同姓封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料2主要说明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有政治体制;第二句话说明分封制下,诸侯国实行贵族统治,拥有较大独立性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指出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相比,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

9、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2.根据史料2,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砂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政治体制。史论归纳一、历史解释分封制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君臣权利与义务较为明确,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

10、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对后世的影响(1)影响着后世的皇位继承制度和皇族分封体制。(2)中国的很多姓氏源于西周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源于西周时期的封国名称,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二、分封制对西周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积极影响1.西周分封制是国家主权强大的表现和结果,是统一国家的主权体现。2.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实行,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3.分封制加强了各族交融的进程,受分封的

11、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探究点二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1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适(通“嫡”)孽无别则宗族乱。吕氏春秋 史料2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

12、可能在家族组织的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摘编自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读史引领史料1强调了宗法等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其中关键信息“不使诸侯疑焉”“不使大夫疑焉”“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推行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史料2其主要观点是,宗法制下的亲情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及凝聚力,有利于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但若处置不当,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指出宗法制的目的和积极作用。提示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和各级贵族权力的稳定。积极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2.时至今日,宗法制早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依然存在。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

13、识,试举例说明。提示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某些家族重修家谱、族谱;等。史论归纳一、历史解释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1.积极影响(1)影响了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和家国同构,如封国制度、家族制度等。(2)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3)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其原因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2.消极影响(1)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的出现。(2)个人的自主意识和

14、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容易形成盲目服从的性格以及女性地位低下等社会现象,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二、家国情怀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当今社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尊尊、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4.修祠堂、族谱有助于人们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真

15、题感悟模拟演练1.(2020海南,1,2分)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解析A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加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2.(2020北京,1,3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

16、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解析C墓葬出土文物可以反映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贵族在饮食方面使用冰鉴缶,在祭祀时使用冰鉴,从中可窥见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相当成熟,故B项错误;曾侯乙是战国初期曾国的国君,仅从冰鉴缶的使用不能判断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故D项错误。3.(2019课标,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

17、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从材料信息可知,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无法体现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周时期王位继承情况与君主寿命长短无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兄终弟及体现了兄弟大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父死子继体现了父子小家庭之间的权力继承,与前者相比,血缘纽带关系更加强化,故D项错误。4.(2019课标,24,4分)“教民

18、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A材料“孝”“悌”“礼”表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与宗法制有关,A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开始推行全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均与题意不符,B、C、D三项错误。1.(2020河北衡水高三摸底)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度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

19、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有世袭特权,且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造成国家具有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故B正确。2.(2021山东潍坊阶段性检测)周初统治者以“亲亲”“尊尊”为核心,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主要反映了西周的治国方针是()A.敬天保民B.以礼治国C.明德慎罚D.家国一体解析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周初统治者“按照德治的要求,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使之成为“调整家族、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故选B项。3. 2021年1月“八省(市)联考”河北卷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20、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宗法制度瓦解C.王室逐渐衰微D.殷人旧俗影响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与西周实行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不同,宋国奉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原则,联系所学可知,宋国为西周分封殷商后代的封国,“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在商朝被广泛认可,故D项符合题意。传贤反映的是禅让制,而材料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因此材料并未涉及传贤与传子的优劣,A项错误;宗法制此时并未瓦解,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王室衰微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202

21、0安徽马鞍山高三临考模拟)有学者认为,经过周武王和周公的改造,中国政治步入了“宗法分封制”阶段,中央集权政治建设的最后一道奠基工作已经完成,郡县制水到渠成了。材料表明分封制()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B.为郡县制提供经验教训C.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中国疆域的扩展解析B经过周武王和周公改造的分封制是中央集权建设的最后一道奠基工作,也使郡县制在以后得以实行,学者的这一观点表明分封制为郡县制提供经验教训,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A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分封制“有利于中国疆域的扩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知识

22、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必备知识微点拓展一、秦的统一1.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2.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3.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4.平定西南: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和太尉(主管军事),史称“三公”,“三公”之下为“九卿”。3.郡县制(1)内容:确定以郡县制

23、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教材补遗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的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

24、制度。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史料实证 史料1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史料2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读史引领1.史料1主要介绍了九卿的职责,其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2.史料2主要介绍了三公的职责,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

25、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据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归纳秦朝政治的特点。提示“家天下”,家国同治。2.据史料2分析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提示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都向皇帝负责。史论归纳历史解释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 (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

26、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2.影响(1)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巩固。(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探究点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史料实证 史料1(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2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

27、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 史料3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史引领史料1“西周政治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说明了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差别史料2主要观点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史料3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解读时

28、,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把史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原因的阐释,第二层是观点的陈述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提示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分别指什么。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提示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3.

29、根据史料3,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示看法:从国家的角度考虑,认为郡县制不如分封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这一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史论归纳一、比较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政区官吏权力世袭制,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在辖区内只能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

30、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二、家国情怀秦朝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以及救灾行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真题感悟模拟演练(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解析B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

31、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虽然分封在秦汉以后王朝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汉朝,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1.(2020安徽滁州高三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其中第一次“大革命”主要是指()A.开创“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B.废除宗法分封制,实行郡县制C.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D.在全国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析C从材料来看,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结合所

32、学知识可知,这一年秦朝建立。A项错误,皇位世袭制是夏朝就开始实行的制度;B项只体现出变革的一方面,不完整,排除;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对“大革命”的表述,故C项正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D项错误。2.(2020河北张家口实验中学一模)“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分封制解析C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并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出这与秦始皇有关,秦统一全国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

33、现了“法令由一统”,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权力继承制度,A项排除;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体制,D项排除。3.(2021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考)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解析B根据“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这里强调的是秦朝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故选B项。秦朝

34、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官僚政治,并没有延续先秦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秦朝虽然通过焚书坑儒等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控制,但这并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秦朝虽然初步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材料中“创制立法”不符,排除D项。课堂小结记知识纲要背史论术语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

35、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控制。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一、选择题1.(2021山东潍坊一检)殷墟中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为商王祭祀的官吏向上帝和祖先进行占卜而在龟甲和兽骨上留下的卜辞。商王根据卜兆行事,卜兆的吉凶、可否都由“帝之子”商王作出决定。由此可见,商代占卜()A.强化了专制集权体制B.强化了王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解析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商王根据卜兆行事,并且“卜兆的吉凶、可否”都

36、由“帝之子”的商王来决定,这充分体现出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从而可以看出,通过占卜,商王强化了其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时期建立的,而不是商朝,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商王的权力问题,而不是贵族特权的继承问题,排除C项;题干内容不涉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排除D项。2. 2021年1月“八省(市)联考”广东卷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B.重视人伦秩序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D.天命观念瓦解解析B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时期

37、开始形成,题干中的时间是“西周”,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讲究“尊尊”“敬老”“慈幼”,这体现了西周重视人伦秩序,故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只反映了商朝的天命观念,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天命观念,并不能说明西周天命观念瓦解,故D项错误。3.(2020山西运城一模)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西周的这些举措()A.扩大了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B.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38、C.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D.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解析C材料中的洛邑、宋地、卫国、鲁国位于周王朝的东部,属于殷商旧地。“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旨在笼络商代贵族;迁“殷顽民”于洛邑,“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旨在控制殷商旧地。这些措施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故选C项。材料信息体现了对殷商旧势力的笼络和控制,并未扩大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分封制,无法得出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故B项错误;D项中“消除了”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4.(2021河北衡水中学第一次联考)管子载:“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

39、丘,而欲封禅。”管仲极力劝止,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这表明当时()A.诸侯争霸愈演愈烈B.封禅维护了礼乐秩序C.周王权力丧失殆尽D.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解析D根据“桓公既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可知,当时齐桓公取得霸主地位,诸侯不敢违逆齐桓公,这表明当时分封制度已遭到破坏,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了齐桓公称霸,不能表明各诸侯争霸愈演愈烈,排除A项;齐桓公希望封禅的行为违背了礼乐秩序,排除B项;材料中齐桓公的权力得到了提升,并不能表明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5.(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周王将贵族连

40、同他们的宗族分封到新征服土地上,而不像商代在原部族居住地就地册封,这样各封国内就逐渐融合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这说明周初分封()A.导致宗法制趋向瓦解 B.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 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解析C从材料信息可知,周王把贵族及其宗族分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促进了各封国内不同种族的融合,形成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国家形态的进步,故选C项。周初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故A项错误;周代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无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淡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6.(2021河南郑州高三开学摸底)西周冕服、弁服的色彩

41、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以正色(青、赤、黄、白、黑)为贵,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间色”的紫色成为齐国上下推崇的颜色,这说明()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礼乐制度逐渐崩溃C.齐国独立于周王室D.等级制度走向消亡解析B西周服饰以正色为贵,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却推崇作为“间色”的紫色,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甚至走向崩溃,故选B;服饰多元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C与题意无关,排除;“走向消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7.(2020河南新乡二模)战国时期,秦国“大都对于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迁”纳入

42、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扩大统治疆域 B.瓦解地方反抗势力C.巩固宗法血缘体系D.适应集权政治发展解析D秦国“大都对于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新占领地区的反抗力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以后,君主可以通过律令体系支配民众。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为了适应集权政治发展,故选D项。新占领地区和居民迁入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无法体现扩大统治疆域,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措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排除C项。8.(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6月模拟)吴起治楚,规定“封

43、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A.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解析B材料“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反映了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采取削弱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措施,目的是强化君主的权力,故选B。9.(2020甘肃兰州一中高三二模)有学者曾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

44、个成就,并不是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转移,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C据材料可知,这场革命指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它并未调动地方积极性,且使地方受到更多的约束,排除A项;B项错误,“避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正确,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D项错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10.(2020安徽亳州期末)公元前219年,琅邪台刻石云:“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

45、毋择。”对秦朝列侯、伦侯的设置理解正确的是()A.恢复了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封侯拥有世袭统治权D.应是无封地的名号侯解析D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并未实行分封制,所以秦朝的列侯、伦侯应该是有封号而无食邑的名号侯,因此D项正确,A项错误。B项错误,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是西汉前期,不是秦朝。C项错误,秦朝并未实行分封制,这些封侯只有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11.(2020甘肃白银高三月考)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

46、府手工业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解析B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其中又有一些部门专门负责皇室事务,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选B;九卿中的部分官员的职责规定并不能体现皇权至上,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官员间的互相牵制,排除C;D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2.(2020宁夏银川高三五模)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又秦汉之所赐也。”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B.大

47、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思想嬗变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解析A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是从秦朝开始的,汉承秦制,后来虽有朝代更新、变化,但是统一的局面一直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秦汉时期中国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秦汉时期虽然是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统一的时期,但是学者强调的是秦汉对后世统一趋势的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2020云南新平一中高三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

48、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49、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1)据材料一回答,“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

50、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答案(1)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51、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材料三“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据材料四“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都必须通过任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官僚体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影响等方面概括回答。14.(2020福建莆田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

52、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53、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答

54、案(1)主要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等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解析(1)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2)注意多角度分析其作用,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

55、。(3)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规范书写。强化练11.(2020安徽淮南二模)商人不仅沿袭了夏人创造的青铜合范铸造技术,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青铜礼制以及铸刻族徽的文化习俗。夏人后裔与商族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族徽、日名以及丧葬习俗上的文化认同,周族则更多表现为通过联姻实现了彼此血缘上的融合认同。春秋早期,单一家族组织的族徽最终消亡。上述变化反映了()A.礼乐制度得到了传承B.分封制成为核心制度C.宗法制度的逐渐形成D.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解析D根据材料“春秋早期,单一家族组织的族徽最终消亡”可知,夏商周三族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体,D项正确。材料没有特指礼乐制度,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

56、现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各族群的融合,而不是宗法制的形成,C项错误。2.(2020广东茂名二模)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使西周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顺乎天而应乎人”“明德”“以德配天”。这说明周初()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解析B西周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顺乎天而应乎人”“明德”“以德配天”,表明西周初期统治者具有敬天观念,还具有了一定的重民、保民思想,B项正确。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功利主义思想、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57、排除C、D两项。3.(2020湖南怀化仿真)周朝的宗法分封制,使得国王与诸侯之间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周代宗法分封制()A.催生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血缘政治形成C.发展了国家治理模式D.形成了大一统新局面解析C根据“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可知,西周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国家治理模式,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A项错误;血缘政治在此之前已经形成,B项错误;周代没有实现大一统,D项错误。4.(2

58、021山东泰安高三月考)史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解析C根据材料“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趋向崩溃,答案为C。5.(2020河南郑州三模)周初,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要求“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即沿用夏朝的政治执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划土地。这一举措意在()A.强化专制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C

59、.促进文化交流 D.巩固周朝统治解析D从材料信息可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做法,既能够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了戎人的习惯法规,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这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意在巩固周朝统治,故选D项。周代王权并未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周代并未建立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一举措的目的并非促进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6.(2021四川成都高三摸底)殷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西周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周()A.礼乐制度构建 B.中央集权强化C.宗法制度实施 D.统治疆域扩大解析D据所学

60、可知,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故D正确。7.(2020海南模拟)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周楚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解析D楚国的封号与其强大的国力不相称,楚君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即楚国不认同西周的政治体系,说明商周沿

61、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楚国封号与国力不相称,并不能体现出楚国的军事实力,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周楚征战的信息,故B项排除;根据“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可知,楚国具有一定实力,并非夜郎自大,故C项排除。8.(2019重庆调研一)周初,周王封周公之子伯禽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朝廷任命殷通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职位世袭的权力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D.向下分封的权力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分封制下,诸侯国君拥有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

62、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诸侯和地方长官都拥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命,故D项错误。9.(2020广东深圳一调)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解析B从材料可以看出秦代已有涉及政治命令、经济管理、司法管理和

63、军事方面的一些规定,说明当时行政制度是比较系统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宗族势力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C项错误;“非常严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10.(2020四川凉山二诊)下图是1973年西安发现的战国时期秦国兵符。兵符上有错金铭文共40字,大意是:调兵之符,右半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50人,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这反映出当时秦国()A.国家分裂社会动荡B.战争频繁战乱不止C.君主权力集中D.国力强盛军事发达解析C根据材料“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

64、可知,这体现出秦国时期君主掌握调动军队的权力,说明君主权力集中,C项正确。11.(2020安徽淮北一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不用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解析C材料中秦始皇不用儒生提出的原始祭山仪式,而是亲自登泰山举行“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并“立石歌颂其德”,其目的是把皇权与天命相结合,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以维护统治,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化专制,A项错误。B项属于现象

65、,没有揭示出实质问题,错误;秦始皇巩固统治不只针对山东,D项错误。12.(2020四川内江三模)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形成过程中,派生出官僚制度、俸禄制度、上计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这使得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D.察举制出现和逐步推行解析B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形成网状政治结构模式,有利于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B项正确。A项中“淡出中国社会”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监察,且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C项错误;察举制出现于西汉,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