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4页,23小题,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3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说:“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
2、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这一演说词体现的原则是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司法独立原则4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A“人民主权”思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三权分立”理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6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
3、的封建化,推动了民族融合;有人则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是迂腐的儒化和消极的汉化,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也有人在肯定他汉化改革的同时,又对其不加区别的吸收汉文化表示批评。这些认识说明A研究者叙述历史的主观性B历史事实随史料变化而变化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的标准D从不同评价中就能发现真相7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8下列属清朝考察外省文官的是A考满B考察C京察D大计9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
4、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A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C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10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础源自A“中体西用”思想B“经世致用”思想C“三权分立”思想D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11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出现这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西方文化的传入B科举制度的废除C民族危机的加深D洋务运动的开展12继承了汉晋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与完备的是A贞观律B唐律疏议C宋刑统D问刑条例13在清朝前期的
5、司法实践中,“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14罗马共和国时期,将法律条文刻在12块牌子上公布于众,即十二铜表法,这一形式A强化了贵族的特权B激化了罗马社会矛盾C保护了外邦人利益D利于法律的贯彻执行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A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B“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6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
6、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的设置D丝绸之路的开通17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宪章C战争与和平法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一言论体现了(A正当审判程序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C天赋人权原则 D人人平等思想19据1953年普查统计,我国除汉族外
7、,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分布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据此,我国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0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各国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导致万隆会议陷人僵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A“一边倒”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二、材料分析题(40分)21古今中外,制度的借鉴与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
8、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9、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三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8分)22阅读材料,完成
10、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魏特夫(Kari A.Witfogel)在其1957年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确实使一些够格的平民得以进入官场;但是它的社会影响比普遍的传说所让我们相信的要小得多。在制度建立以后,由高级官员负责执行。录用的方式最后也是由皇帝和他的官员决定。科举为高级官场增加了不同数量的“新血液”,但是,它们并没有破坏支配着这个集团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政治方面自我延续的趋势。摘编自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材料二 文官考选制肇始于中国古代隋唐时期,在英国19世纪中叶的政制改革运动中,将这一制度杂糅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中,形成了英国近代文官
11、制度。在过去“恩赐官职制”下,一些“胸无大志的、懒惰的和无能的人被安插为文官”。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令,规定“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制度委员会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据统计,1896-1900年,在录取的一等事务官、印度文官及东方殖民地官员共514人中,有262人是牛津的学生,148人是剑桥的学生。摘编自李柏槐中国古代文官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形成的原因及作用。 (8分)23. 阅读材料,完成下
12、列要求。(12分)材料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根据材料,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12分)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2B3C4A5D6A7A8D9B10D11B12B13C
13、14D15C16B17C18B19C20C21. 【答案】(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2)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8分)22.(1)影响:为下层民众进入官场创造了机会;拓宽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6分)(2)原因:旧选官制度影响政府行政效率;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相应人才。(4分)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稳定政局;一定程度上减少官员腐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4分)23. (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6分)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