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644KB ,
资源ID:1377538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7753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作业:专题7 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作业:专题7 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一、选择题1(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解析:国人穿洋服吸香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B项;“全方位渗透”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生活习俗的变迁,无法据此推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全社会”说法

2、欠妥,排除D项。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19世纪后期,时人感叹说:“中国人虽然保守,却也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现在不仅在口岸市镇和沿海地带到处可以看到钟、表、火柴、洋灯,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表明()A民众的社会生活日趋近代化B崇洋风气盛行于内陆地区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D传统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解析:材料中“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看到这些东西”可知当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而使用西方先进产品即为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故选A项。答案:A3(2020哈师大附中二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

3、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与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解析:雇佣关系替代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从法律上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故选B项;该条例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非经济政策,无法保证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该条例调整的是人身关系,而非生产关系,无法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原有主仆关系之间地位并不平等,不符合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项。答案:B4(2020河南洛阳一模)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

4、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这表明当时()A婚姻自主习俗成为社会主流B简约文明的结婚仪式受民众推崇C个性化的征婚方式开始出现D社会习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解析:从材料中征婚广告的内容可以看出婚姻观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婚姻自主习俗成为社会主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是征婚的要求不仅仅是结婚仪式,也无从体现“民众”推崇,排除B项;是个性化的征婚方式,但不能体现的是“开始出现”,排除C项。答案:D5(2020北京石景山期末)小说子夜描写20世纪30年代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

5、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A近代上海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C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仍然艰难解析:材料反映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对社会急剧变革的不适应,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艰难曲折,故选D项;“全盘西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受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近代女性服饰出现变化,但不等于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已解除,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以吴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封建思想观念浓厚,而不是国人大多坚持中西合璧观念,排

6、除C项。答案:D6(2021洛阳高三模拟)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 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一变化表明()A社会觉醒程度决定运动成败B政局变革推动生活习俗变化C戊戌变法运动缺乏群众基础D国人逐渐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解析:材料体现出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民间改穿西式冠履的人由寥寥到购买西式冠履花费巨大,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对人们的服饰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两大历史事件后,人们服饰变化的不同结果,体现的是运动结果

7、对于民众觉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排除A项;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是对材料中戊戌变法部分的分析,不能体现材料中辛亥革命后用于购买洋服耗资很大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用在购买洋服的花费大,没有涉及国人摆脱传统文化束缚,排除D项。答案:B7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解析:“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

8、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名唐胥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这是中国主动学习世界现代交通的表现,故选A项;“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无法体现传统的观念,排除B项;“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说明了修建铁路的理由,与煤矿归谁所有没有关系,排除C项;“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无法反应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排除D项。答案:A8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信事业的进步()A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B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C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D制约了新

9、闻报道深度解析: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与材料中“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相符,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近代科技推动了新闻的发展,排除A项;消除了竞争与材料中“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不符,排除B项;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与材料“速而确”不符,排除D项。答案:C9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解析:中国关税主权被损害是以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

10、款签订为标志,排除A项;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是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排除C项;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新式邮政方式出现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10(2020重庆6月模拟)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下图所示,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据此可知 ()A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全国B旗袍是城乡最流行服饰C时代变迁影响商品营销D西方经济侵略日趋严重解析:根据材料“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

11、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可知,在西方广告画的宣传方式影响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形成了月份牌这种中西结合的广告宣传方式,故选C项。答案:C11英敛之在创立大公报时说:“不敢存自足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尤望海内有道,时加训诲,匡其不逮,以光我报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这反映其办报宗旨是()A文明开化B伸达民隐C抨击权贵D讥评时政解析:“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体现的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故选A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办报宗旨是文明开化,B、C、D三

12、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答案:A121911年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从材料可以看出()A电影深受中国人的欢迎B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西方文明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当时人们观影文明有序解析:依据材料中“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思想开放,接纳西方的娱乐活动和生活方式。依据材料中“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信息可知,这又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保守。从而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一

13、个渐进的过程,故B项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81年,中国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竣工。1885年中法战争后,洋务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尽管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保守势力的反对最为激烈,洋务派往往在争论中寡不敌众,但是到1895年为止,全国仍陆续修建了360余千米的铁路。据冀城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材料二因而中国建设大业必须以交通政策为头等重要,交通则以修铁路为先。“建设之大计,当远测于十百年后,始能立国于基本于永久。建设最要之一件,则为交通。以今日之国势,交通最要者,则为铁路。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则建设之事,千端万绪,皆

14、不克举。故国家之有交通,如人之有手足四肢。人有手足始可以行动,始可以作事;国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运用敏活之效。否则,国家有广大之土地,丰富之物产,高尚思想之人民,而无交通以贯输之,联络之,则亦有等于无。譬智之人而无手足,不能行动,不能发挥,即有聪明才力,亦归无用。是以人而无手足而为废人;国而无交通,是为废国。余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据孙中山全集第2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国人有关修筑铁路的主张。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中“尽管在修建铁路的问题上保守势力的反对最为激烈”得出“保守势力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修筑铁路”等主张。答案:(1)保守势力反对外国人在中国修筑

15、铁路;洋务派认识到修筑铁路有利于加强国防;孙中山认识到修筑铁路是发展实业和国家富强的根本。(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并阐述对铁路建设的认识。解析:第(2)题第一问,由材料二中“余以全力筹划铁道,即为国家谋自存之策”得出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等原因。第二问,由材料二中“无交通,则国家无灵活运动之机械,则建设之事,千端万绪,皆不克举”得出铁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等认识。答案:(2)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辛亥革命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投入;铁路建设(或设计)者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西方科技(铁路修筑技术)的引进。认识:铁路是一个国家经济发

16、展重要因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铁路建设倍加艰难,只有国家主权独立,铁路事业才能发展壮大。14(2020天一大联考高三全真模拟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面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刊登的竹枝词,它展现了上海城市形成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鲜事物。租界鱼鳞历国分,洋房楼阁入氤氲。地皮万丈原无尽,填取申江一片云。(沪北西人竹枝词)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上海洋场竹枝词) 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春申浦竹枝词) 往来

17、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上海洋场竹枝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提取一条信息或多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示例,据材料中“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渡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得出论题。结合所学,从有线电报方面的史实说明。或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等角度进行说明。答案:示例: 论题: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出现了有线电报。说明: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洋务派是最初把有线电报作为军事技术引入中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从此,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因此,上海民众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了解到有线电报给人们通讯交流带来的便捷。(言之成理即可)-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