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稿案时,有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 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认识B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C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D中国共产党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解析:选B从材料及所学知识来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前途实际上是有清醒认识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此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因此此时来提出实现社会主义为时尚早,故
2、B项正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和效力,故C项错误;右倾是保守思想,而如果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应该是属于“左”倾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2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材料中尽量不用“为、时、应、得、其、凡”等文言字,不能说宪法具有灵活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宪法的用
3、词的评价,并未涉及宪法结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主要是便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宪法的原则,故D项错误。3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解析:选D生产大队并不是农村党支部,故A项错误;最低一级的人大代表是镇一级的,村级并没有人大代表,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
4、村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公社体制都已结束,故C项错误;这种由村民直接选举基层干部的做法,是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直接体现,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和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4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解析:选D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
5、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5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 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 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解析:选D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B
6、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在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6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B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D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解析:选D材料中“台湾岛内蓝营与无党籍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说明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
7、益,故D项正确。7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A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D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解析:选D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日关系发展而非苏联的威胁,故B项错误;中苏同盟关系破裂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中国奉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策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故D项正确。8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
8、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C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选C万隆会议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抵制帝国主义的殖民霸权主义,故C项正确。91966年之后,与中国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30个与中国产生外交纠纷,4个宣布与中国断交。毛泽东承认“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面对这样的外交局面,中国决定()A“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研制原子弹加强国防力量C必须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选C本题时间定位于20
9、世纪60年代后期,考查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一边倒”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材料不涉及“一边倒”,故A项错误;1964年中国已研制成功原子弹,且B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受“左”倾思想、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国外交形势严峻,为此,中国决定转变外交战略,争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尤其是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1953年已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导
10、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B因美国的阻挠而没能成功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的影响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D题干为毛泽东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评价,要求逆推历史事件。由材料“1971年11月8日”“联大”“第三世界”等关键词可以推断出该事件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11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
11、外交方针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解析:选D从材料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D项正确。12“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
12、念促进发展繁荣”可知,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跨过南海的万顷波涛,进入汹涌澎湃的印度洋,开辟了我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航道。唐代,我国通过印度洋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极一时。广州、泉州、杭州都是当时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访问我国时,称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或径称为世界唯一之最大港亦无不可也”。正是在海上贸易和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宋代,我国与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摘编自
13、陈公元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局势剧烈动荡,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并对他们所赢得的民族独立热烈的祝贺与率先的承认,一批在1958年到1965年间独立的非洲国家,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是: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西非的几内亚、加纳、马里、贝宁、毛里塔尼亚,东非的索马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中非的扎伊尔、布隆迪、中非共和国,南部非洲的赞比
14、亚等18个非洲国家。摘编自唐同明论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材料三2018年9月3日至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欧洲时报3日发表社论,肯定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取得的成就,并认为中国援助非洲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他国借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中非关系的新发展及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非关系发展的成功经验。(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代,同非洲东海岸国家有了直接的交往”得出进行直接交往;据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外海上交通盛
15、极一时”得出海上贸易发达;据材料一“友好交往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得出友好交往;据材料一“宋代建立了中非历史上最早的外交关系”得出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据所学从唐宋政治、经济、对外、科技、交通角度回答。第(2)问,从对中国、世界和非洲三个角度分别予以分析。第(3)问,据材料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得出独立自主和友好交往;据材料三“中非合作论坛”得出合作共贏和平等互信。答案:(1)新发展:进行直接交往;海上贸易发达;友好交往;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政治上:唐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的重视;经济上: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尤其是宋代城市发展,商业繁
16、荣,为中非之间的海上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文化上:唐宋时期文化繁荣,有较强的民族自信力;航海、造船技术发达;对外关系上:唐宋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上:海上交通发达。(2)对中国:外交上,有利于冲破美国对华封锁;有利于改变中苏关系恶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上,有利于新中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对非洲: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的成果,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世界: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3)经验:独立自主;友好交往;合作共赢;平等互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
17、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了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
18、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研读材料一、二,化大为小,拟定论题,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定论题为: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定论题为: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然后,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找出论证论题
19、所需的历史依据;最后,亮明观点,分析信息,条理严谨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
20、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示例二: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原因: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