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7612 上传时间:2025-11-07 格式:PPTX 页数:11 大小:1.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不食嗟来之食∣教科版(五四制)(共11张PPT).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 第8课不食嗟来之食课文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不食嗟(ji)来之食,选自礼记.檀弓。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

2、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全书共有1250个小故事,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仕者必读之书。背景简介jilizhsh嗟来之食字词学习嗟来之食:原指悯人饥饿,呼其,“嗟,来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或食物。成语解释 近义词:嗟来之食-残羹冷炙、残羹剩饭、残羹剩汁。辨音:“嗟”读“ji”,不读“cu”。“黔”读“qian,不读”yin或“mo”。近义词齐国出现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好心赈济灾民,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天,有一个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晕晕乎乎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

3、大声冲他吆喝说:“喂!来吃吧!”没想到那人抬起头,瞪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急忙对他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嗟来之食因而饿死了。课文学习 正方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要脸,树要皮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

4、的重视。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课文解读 反方观点“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黔敖与他素不相识,不知道他尊姓大名。说:“嗟!来食!”,没有不当之处。难道还得说“老爷,请用膳”之类?且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骨气固然重要,但若失去生命,又何谈骨气呢?在现实生活中,生命是很宝贵的财富,一旦自己的生命都不能保全了,那么还有许许多多的事业又如何去完成呢?所以应该视情况而定,灵活应变决定取舍。当年韩信如果受不了胯下之辱,怎么有后来名振天下的淮阴候呢?司马迁如果受不了宫刑之辱,怎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课文解读主要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得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人的尊严比生命还重要,赞扬了他为维护尊严而斗争的精神。也讽刺了当时富人的傲慢和无礼,警示我们要尊重他人。课文小结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找出文中的生字学习。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