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浏阳一中、醴陵一中2013年下期高二联考试题语 文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醴陵一中 审题:浏阳一中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庇佑(b) 羸弱(li) 打擂(li) 情不自禁(jn) B剥削(xu) 校订(xio) 尽快(jn) 静若处子(ch) C与会(y) 闷热(mn) 憎恶(zng) 既往不咎(ji)D叱咤(zh) 癖好(p) 奇葩(b) 毋庸置疑(w)2. 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遐想 懿范 惆怅 入场券 委曲求全B. 告罄 岑寂 尺牍 掉书袋 唉声叹气C. 布署 拔擢 疏朗 杀手锏 默
2、守成规D. 孤鹜 荟萃 悸动 绊脚石 命途多舛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惹人怜爱的鲜花绿草;无论是讳莫如深的星空,还是微不足道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A相形见绌 B讳莫如深 C微不足道 D精妙绝伦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基层抵抗能力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胡蜂防治和患者救治的严重短板,在目前尚未有效根除胡蜂隐患的情况下,基层的防治救护能力亟待加强。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
3、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C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的道德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D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变化,面对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一系列时代课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唤起改革的勇气、弘扬创新的精神。A B C D二、文言文阅读 (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
4、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
5、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注:陂阤(p tu):险阻的山,阤,同“陀”。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幅巾:裹着头巾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 陵阜:高山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睥睨:轻视,瞧不起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褰裳:提着衣裳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6、一组是:( )A相携徜徉而上 襟三江而带五湖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但以刘日薄西山C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有废亭焉 置杯焉则胶8.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7、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三、古代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共16分)11.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8、分)渔 翁 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西岩:湖南永州西山。欸乃:摇橹声。(1)、“岩上无心云相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的句意。(2分)。(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2.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皆不得分,共8分)(1)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王勃滕王阁序)(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四、现
9、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一15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发展很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互相作用是产生地震的基本原因。软流层托住的板块之间,因彼此的相对运动而处于一种应变状态,大部分应变能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而积累在板块内部的应变能,则通过远离板块边界的调整作用高断层面发生破裂即板块内地震而释放出来;火山活动则造成了稳定板块内部的其他地震。板块学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地球科学家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个学说面世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有关的细节问题,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
10、等,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地球科学家是赞同这个学说的。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上,在大洋中脊(如大西洋西部),来自软流层深部炽热的新物质上涌到地面,逐渐冷却固结,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并使洋脊扩张。新生长出的板块很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千米。在这样的地带(即发散带),地震较浅、较小,表现出与海底扩张有关的性质。在两大板块汇聚的地带(即俯冲带、汇聚带、消减带),一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面,地震最大,表现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性质。在两板块沿着垂直于地面的边界(即转换断层)滑动的地带,地震强度虽不及俯冲带的地震大,但因震源很浅,仍颇具破坏力。以上说的是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大多数地震(
11、板间地震),都是发生在这些边界上的。但是,有些地震并不是正好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它们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而是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像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碰撞引起的欧亚大陆内部的形变和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像近年来接二连三在西部、西南发生的较大地震主要是这种地震。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印度板块的碰撞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我国的地震活动与世界的两大地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紧密相关。频繁发生的地震给我们造成灾害。13下列有关“板块学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板块学说解释了许多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活动是岩石熔化膨胀的结果,其
12、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说关系不大。B. 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多数科学家都支持板块学说的观点,只是在地幔如何对流的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看法。C. 板内地震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与板块的边界无关,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D. 相较于板块内部,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直接而频繁,因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上。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中,会形成一种应变能,它们会通过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和板块内的地震释放出来。B. 在大洋中脊,新物质上涌到地面,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年轻。C. 转换断
13、层处的地震因震源浅而颇具破坏力,可以推知发散带的地震虽然较浅、较小,也同样颇具破坏力。D. 中国大陆“5.12”汶川大地震,是由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因而它属板间地震而不是板内地震。15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根据文意,谈谈板块学说给我国防震减灾带来的启示。(5分)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边城女子 彭荆风我们的汽车穿行于雾中,此时的山峦、树林,村庄全被白茫茫的浓雾遮没了,只隐约听见鸡的啼声、河水搅动水车的吱嘎响声,还有洗衣少妇时缓时急的捣衣声和轻柔的笑语声,她们笑得那样甜而开朗,我仿佛见到了一群“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赤着脚站在清
14、澈冰凉的溪水中“山高水急,地苦雾多”,这是沈从文先生对边城的描述,他还告诉我们,这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境的小城,人民一向崇尚武侠,好勇善斗,从前“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地的士兵却有七千”,再加上“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盘”,也就终年鼓角烽烟、战乱频仍了。 那样多的男子从军、修碉堡、守营盘去了,家事农作只能依靠妇女来撑持,这山高水急的地方,怎能不“地苦雾多”!边城女子生活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时过多年,那历史的创伤还在么?边城人是怎样在男丁减少、土地贫瘠的条件下奋发劳作的?浓雾逐渐稀薄,我却怕大雾消散后,看到的是一个贫穷颓败的小城,那是多么不愉快!小城很安静。不是假日又不是四乡群集的赶
15、街天,街上的人也就不怎样拥挤,像许多既经历了岁月和沧桑又进入了新的时代的边远小县城一样,城区也是由老街和新街组成,宽敞的新街表达了这地方的发展,老街弯曲的小巷、古旧的房屋、光滑的石板路,则纪念着那过往的辛酸岁月。听说,边城人很珍惜这些老屋,舍不得拆去,特别是那些妇女对旧居更是充满依恋,一砖一柱令她们回味的事太多了。我住了几天,穿城走巷几次之后,也觉得为了扩建,拆去了有过多少神秘故事的天王庙、充满商业竞争意味的万寿宫,以及那诞生了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宅院,非常可惜,那还有什么特色呢?边城女人的怀旧,实际是深含对历史和美的审视。边城人珍惜旧城,还珍惜那傍城而过,河水清澈,多鳜鱼、鲫鱼、鲤鱼的沱江。
16、春季水浅,江底大石块凹凸可见,浮游的小鱼也清晰可数,江上有小船,渔人在默默撒网,矫健又从容;听说,沈从文先生在1982年以八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故乡时,就是乘着一只水木船漂游于沱江,深情眺望他眷恋着的故乡山水,对江水的洁净深感欣慰;他去世后,边城人远去北京把他的骨灰迁回葬在沱江边上,他们知道沈先生爱水,他生前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但我却觉得明丽的沱江给边城女子的影响更多,她们的温柔、柔弱中的强韧,与这长河是多么相似。边城的朋友们同意我这看法,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万千苦难都能承受的边城女子,有什么不能包容呢!人们还记得在
17、日寇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刻,这个当时的人家不过六千户、人口不到两万的边城,却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仅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战役,边城籍士兵就付出了伤亡两千八百人的代价。八年抗战,几乎家家有寡妇,户户有哀声,那艰难的年月,小城的劳作大多由这些善良、温柔的妇女来承担!因为小城的军伍人家多(解放前,边城出了七名中将、二十七名少将,团、营、连、排长更是不计其数),既有荣光,也有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不少家庭都再次受到冲击,温柔的边城女子又陷入了忧伤、恐惧之中尽管这小城有过花翎闪动、冠盖如云的辉煌时代,似乎那时候的男子不可一世,我敬仰的还是那些温柔、贤良的边城女子,她们才是小城的基石!我想找几个老
18、少妇人谈谈过去和现在,她们只是温柔地甜笑,似乎那些事,只是如同她们平日的描花绣朵的手工艺一样,虽然精巧艳丽,在她们看来却已习以为常了!如今苦难的时代已经结束,边城也冲出了浓雾展翅飞翔,年轻一代的边城女子也早已走出家门,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无论是雄踞苗岭大山中,高四十二米,宽八米,长二百四十一米,被誉为全国石肋拱桥中的首位的乌巢河大桥,还是坝高八十一点六米,发电量一万多千瓦的长潭岗电站,那年税利亿元以上的边城烟厂,甚至遍布苗乡的学校里都有她们的身影。 离开边城时,一位苗族姑娘赶来送我,她家的庭院里种满了黄的迎春、红的玫瑰、白的山茶,她却把一盆虎耳草珍重的赠给我。虎耳草是湘西特产,生命力很强,
19、这也是边城女子的个性吧!16请用四个词语准确概括出边城女子的主要性格特征。(4分) _ _17这篇散文多处描写了边城的水,请你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_ _ _18作者认为边城女子“才是小城的基石”,你认为其理由是什么?依据全文内容,分条表述。(4分)_19文中说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老先生晚年回故乡对沱江的水质洁净“深感欣慰”,联系这篇文章的主题去理解,谈谈沈老先生“深感欣慰”的深刻含义。(6分) _六、个性化阅读(6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冤家 毛姆现在,他们兄弟俩终于都过世了。一个画家和一个医生。画家一直以为自己有绘画的天赋。他自大、骄傲而且易怒,
20、向来看不起他兄弟那副庸俗、多愁善感的德性。然而,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才气,如果不是他兄弟的接济,他早就要三餐不济了。奇怪的是,尽管他的画从技巧、内涵各方面看来都是极粗俗、拙劣的作品,他还是持续地画着。他偶尔举办画展,每次总是刚好卖出两幅画,一幅不多一幅不少。终于,医生也绝望地认清他兄弟的“天分”了。在不断地接济和支持之后,医生发现自己的兄弟天生就只能当个二流的画家,心里着实十分难过。可是他一直隐埋在心里。医生去世的时候留下所有的遗产给他的兄弟。画家在医生的房子里发现了二十五年来他卖出的所有作品。起初他疑惑不解,最后他给自己找到了解释这狡猾的家伙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投资。请联系文本与生活实际,探究医
21、生哥哥为画家弟弟的付出是否有价值?并阐述理由(不少于80字)七、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生活中常有“先声夺人”“敢为天下先”“先下手为强”等熟语,强调的是“先”的优势。同时又有“后发先至”、后来居上”“后发制人”等熟语,强调的则是“后”的优势。一“先”一“后”,可以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所给材料自主构思,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参考答案1、C(A. 庇佑b 、情不自禁jn; B. 校订jio、尽快jn 、静若处子ch; D. 癖好p、奇葩p) 2、B(部署 墨守成规)3、B(“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能用来形容天空。)
22、4、C(不合逻辑,应为“防止再次”) 5A(要与“经过”“浸透过”搭配;“生命旅程”依秋、冬、春、夏顺序;“生命元素”依出土前后、由内在而外在的顺序。) 6、B(睥睨:斜着眼睛看)7D(D项,均为兼词,“于此”。 A项,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地”;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 B前者为连词,表目的,“用来”;后者为连词,表原因,“因为”。 C项,前者为代词,“其中的”;后者为连词,“其其”表选择,“是还是”。)8C(根据句意和标志词来判断) 9C(苏轼是与当地人士一起重修亭子,而非“命令”;文章并不着意写修建之“苦”,更无建成后之“苦”,而是着意写苏轼渴望有这样一个亭子,以及亭子建成后带来的
23、愉快。)10.(1)苏轼贬谪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居住。 (状语后置句1分、庐1分、句意通顺1分)(2)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斧子砍伐。(百围千尺、加、以斤斧各1分,句意通顺1分)(3)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吧。(判断句1分、于是1分、句意通顺1分)11.(1)拟人 云无心以出岫 (2分)(2)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世外,志趣高洁,又略显孤寂的情怀。(2分)诗中用“汲清湘”、“燃楚竹”来描写渔翁打水生火的日常生活,借渔翁自况,表现了诗人志趣的高洁。“欸乃一声山水绿”,通过视觉听觉写出了青山绿水之可爱,勾勒出了悦耳怡情的境界,巧妙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
24、超凡脱俗的特点。最后两句,“回望天际”见白云相逐,表现了诗人孤高而又略带孤寂的感情。(4分)12.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13D(A.“其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关系不大”文中无据;事实上,火山活动频发区就集中在地壳中的断裂带上,这就是运用板块学说验证了的事实。B. 原文是“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等”,表明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只是”限定不准确,C. 原文“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注意“不直接”三字。)14A (B应是“愈远而愈古老”。C“小”“浅”不是地震破坏力大小的充分条件。D汶川大地震是属于“板内地震”。
25、)15答:启示主要体现在防震和减灾两个方面。注意研究中国所处的欧亚板块以及周边板块的运动规律,及时进行地震预报,以减少损失。尽量避免在地震带兴建大中型城市和重要工厂、设施等,减少地震带来的大规模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注意观察板块内诸如火山、地质变化等情况,防止由此引发的地震灾害。(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3点可得满分)16. 温柔、强韧、包容、贤良(或“善良”) (每点1分)17. 这篇散文开头便用清澈的溪水来烘托边城女子的美丽形象,(2分)随后又用“山高水急,地苦雾多”来烘托过去边城女子的艰难生活,(2分)文中又以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明丽的沱江水,借以比拟边城女子温柔、强韧的美好品德。(2分)18
26、. 过去,边城女子在艰难的岁月中,在万千的苦难中撑持着家事农作。(2分) 现在,边城女子投身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2分)19. 表面上是说沈老先生对故乡秀丽的山水风光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发展的污染而感到欣慰,(3分)更深的含义是沈老先生对故乡的淳朴民风、传统美德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影响而“深感欣慰”。(3分)20、有价值(1分)。守护了弟弟一生的兴趣与梦想,让弟弟终生在自信中度过,这种付出包含了哥哥对弟弟的无私的爱,令人感动。(2分)。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给予亲人尽可能的爱与关怀。让他们体会到平凡生活的幸福。(3分) 无价值(1分)。哥哥的一味善意隐瞒,没有适当的提醒,使得弟弟始终没有醒悟,也
27、没有取得成绩:这种帮助助长了弟弟的盲目自信与狂妄自大;假如没有哥哥的暗中接济,也许弟弟早已改变志向,知难而退,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了(3分)。告诉我们,爱亲人,要讲究方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分)(如有其他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参考译文:苏轼贬谪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诸座山峰,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临山沟,隐藏在松树枥树之中,寂静得像与世隔绝了一样,很少有人到这儿来。每当风停日出,江水流动缓慢的时候,苏轼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小舟
28、横江南渡。山中有几个人,喜欢结交朋友和游玩。(他们)听到苏轼来了,就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拾级而上,一直走入大山深处,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举酒相互问候,心意舒适得会忘记了回去,常常就在山上留宿了。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然而将到西山去时,在苍松翠柏之间走过,经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就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人到这儿一定会停下来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长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在那
29、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地方很是狭窄,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数十株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斧子砍伐。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狂风暴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苏轼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苏轼和朋友们进山看到了,笑着说:“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子的事情吧?”于是就共同建造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是完备了,苏轼对这件事极为高兴。从前我年轻时,跟着苏轼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走在我的前面。(如果)有无法到达的地方,(他就会)因此整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翩然独自前往,逍遥于清泉石壁之上,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实,酌取泉水来饮用,见到的人都以为是神仙下凡。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就好像饮食之事,很多东西陈列在面前,总之是为了裹腹而已,最终同样都会归之于腐朽,又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这应该就是苏轼这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了吧。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