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传记阅读第四节突破探究题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
2、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
3、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
4、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5、。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
6、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
7、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A项,原文为“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并未体现邓叔群“深受伤害”。B项,导师并未让邓叔群立即回国,而是让他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E项,只是以“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为目的,并未形成结果。答案:CD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
8、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作答时要全面,既要有概括性,又要具体化进行阐释。现实因素主要是时代的大背景,可从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区两个角度分析,思想基础主要是主人公的经历(相关链接)和精神追求(第五段对家人说的话),这些结合文本都不难分析出来。答案:现实因素: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
9、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传主事迹的能力。在全面阅读文段的基础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最好按照时间线索条理清楚地组织答案。问题指向非常明确,分别是原文第一段中断学业、原文最后一段捐献洋房和积蓄、带病辛勤工作的事迹。答案: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紧扣题目中的核心词语“爱国科学家”条理清楚、全面准确地组织答案。主要分析人物的成就和贡献即可,邓叔群在真菌学(原文第
10、二段)、农林(原文第三、四段)、人才培养(最后一段)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答案: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宣金学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她生活
11、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们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
12、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
13、写作当成一份职业。”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
14、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在出
15、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
16、,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B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的一个“逃离者”,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C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D门罗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那么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E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
17、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原文说“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是“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B项,“逃离”是在门罗获得较高声誉后,搬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而门罗是一个最好的聆听者。这二者没有矛盾。D项,强加因果,门罗认为坚持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但不是因为遵守规矩和习惯就可以保护自己。答案:CE6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全面把握文章中关于门罗的作品的表述,比
18、如其小说的素材、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形式等。从小说的素材的角度分析,她的小说中许多素材都来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从小说的内容看,她的小说大多表现这个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问题;从小说的形式看,她的小说选用短篇小说的形式等。答案: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家庭生活。作品地域性强,并且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通的人性。选用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接近完美。7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思考传主成功的内容是什么,二是把握传主为成功做了哪些事情。概括门罗成功的秘诀,可以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门罗做了
19、哪些事情,比如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二是其体现出来的品格,比如不受利益的诱惑、勤奋、坚持等。答案: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8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第一问,从语句的含意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门罗认为写作没有终止,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第二问,答案不唯一,说出
20、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答案:第一问:门罗之所以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第二问:(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她抽出一切时间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迫自己完成。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辛西娅奥兹克曾称门罗为“我们
21、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可见门罗是成功的)(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观点二)门罗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门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完美”,但追求无止境,“接近”并不等于完美。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杨丽萍:雀之灵、舞之魂1958年11月10日出生的杨丽萍是云南大理白族
22、人。她从小酷爱舞蹈,但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个善于用肢体说话的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杨丽萍的纯净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艺术形象、特殊的灵慧气质在自然原始的人文风貌里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初看,你会赞叹她的指尖细腕的微妙语言;续看,你会领悟到其舞蹈神韵中含有的一份灵气;而再三欣赏时,便可沉淀出一种隽永的心灵之美。因为出生于云南白族的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
23、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到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入团后,她开始了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长达7年的访演生活。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蟥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4、。杨丽萍看过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后很感动,她认为,作为舞蹈者的自己不应局限于只跳白族的舞蹈,而应是集各民族舞蹈的大成者。杨丽萍留一头长长的秀发,不仅仅是为了漂亮,也是看了佤族人的舞蹈后受的启发。佤族人把太阳奉为神灵,也崇拜由于太阳照射产生的火。他们无论男女,头发都是披散着,从来不剪,跳舞时用甩动长长头发的方式来表现火,以此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敬。因此杨丽萍身上有了佤族人这一标志性的舞蹈动作元素。她看到傣族前辈毛相、“孔雀公主”刀美兰所跳的孔雀舞太美了,所以,选择了傣族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她吸取了两人不同风格的孔雀舞的特点及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感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杨氏”孔雀舞。杨
25、丽萍的舞蹈风格,最大胆和成功之处在于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的,而且她的舞蹈又大多源于自然和真实的生活。在杨丽萍的意识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实、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感悟,她力争用自己朴实的语言去构架人类最美的梦想。所有看杨丽萍舞蹈的人,都会进入她构架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为她所表现出来的美动容。1999年元月,在西藏气候最为恶劣的季节,杨丽萍去了拉萨进行创作生活体验。在参观大昭寺的时候,一缕阳光从屋顶照来,射在壁画上,慢慢地在移动。杨丽萍突然眼睛一亮,旋身融入阳光之中,情不自禁地摇摆起来。每当杨丽萍站在舞台上,看似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她自己,但每一次又都是不同的,因为她
26、每一次的舞动,既是自然的再现,同时又是一次艺术的重生。她在舞台上有一种深不可测的魔力,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休止符,都有如微风从一泓止水上空掠过,寂静的身体里,便有了细浪追逐的声音。她让人动情于自己的感动、自己的发现,她的世界无需用人的语言便能读懂。杨丽萍的舞很纯很纯,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却离我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她的舞总是和“灵”“魂”有关,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和意识活动等,她的舞总给人超然、空灵、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识强烈的印象,她是一位真正的“舞蹈诗人”。(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
27、0年精湛、优雅绝伦的舞步。她的孔雀舞,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题目中的“雀之灵、舞之魂”高度赞美了杨丽萍,说明了她舞蹈的特点,如离人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以及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等。B杨丽萍是在自己的家乡接受舞蹈启蒙的,再加上她是一个有心人,能把看到的事物放到舞蹈中去,便很快成为全村舞蹈跳得最好的女孩。C佤族人从来不剪头发,无论男女都披散着头发,这缘于他们对太阳、火的崇拜,他们在舞蹈中通
28、过甩长长的头发来表现火,表达对太阳神的崇拜之情等。D杨丽萍很喜欢傣族前辈毛相、“孔雀公主”刀美兰跳的孔雀舞,她在吸取两人孔雀舞的特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感悟,从而创造出了“杨氏”孔雀舞。E本文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比如开篇的“初看”“续看”等,层层递进,突出了杨丽萍舞蹈的魅力;再如结尾两段使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等的能力。B项,“能把看到的事物放到舞蹈中去”不准确,文中说的是杨丽萍把看到的美放到自己的舞蹈中。D项,杨丽萍创造的“杨氏”孔雀舞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E项,结尾两段并未使用“象征”手法。答案
29、:AC10文章第一段介绍杨丽萍相关信息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重思考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具体内容,二是语段的这些内容与文本表达的主题、介绍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杨丽萍的籍贯、对舞蹈的热爱、人们对她舞蹈的看法等。从结构的角度看,本段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照应下文有关杨丽萍舞蹈的描写;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本段概括了杨丽萍舞蹈的特点;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了人们对杨丽萍舞蹈的赞美。答案:交代杨丽萍对舞蹈的热爱,为后文写杨丽萍对舞蹈的追求作铺垫。人们称杨丽萍是“巫女”“舞神”,表达了对杨丽萍舞蹈的赞美之情,表明了
30、文本的情感倾向。概括杨丽萍舞蹈的特点,照应下文对杨丽萍舞蹈特点的介绍。11文章第六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杨丽萍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应注重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画横线句描述了哪些具体内容,一是这些内容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等。杨丽萍到西藏进行创作生活体验时正是西藏气候恶劣的时候,但她没有因为气候问题不去西藏;在参观大昭寺时,阳光在壁画上移动的情景给杨丽萍带来舞蹈的灵感,她情不自禁地舞起来。这些都表现了她对舞蹈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等。答案:不怕艰苦,执着于舞蹈事业。杨丽萍没有因为此时西藏的气候恶劣而不进行生活体验,体现了她对舞蹈的执着追求。极
31、度热爱舞蹈。杨丽萍在参观大昭寺时,看到阳光在壁画上移动,便忘情地舞动起来,表现了她对舞蹈的热爱。有天赋,对舞蹈的感悟力极强。见到阳光在壁画上慢慢移动,便情不自禁地融入阳光中跳起舞来。1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杨丽萍成功的具体原因。答: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传主杨丽萍的人生经历,从杨丽萍的具体事迹中概括出她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人生态度来,这些很可能就是杨丽萍取得成功的原因。本文主要讲的是杨丽萍在舞蹈方面取得的成就,考生要重点把握她在舞蹈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在学习舞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精神品质,以及她的舞蹈的特点等。答案:有极
32、强的艺术感悟力。杨丽萍生活在大山中,喜欢观察大自然,善于把看到的美融入舞蹈之中,她的舞蹈充满大自然的味道。不怕艰苦,善于学习、积累。杨丽萍有着“送戏上门”的经历,那段时期条件艰苦,但她学习了不同民族的多种舞蹈,为她后来的舞蹈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承民族文化,并敢于创新,有独到的艺术思维方式。她选择傣族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吸取他人的长处,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杨氏”孔雀舞。坚持原生态民族舞蹈,直击人心。无论是孔雀舞还是云南映象,杨丽萍都坚持表现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体现舞蹈的自然特征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慈母良师一甲子,永世难报养育恩悼亡母厚修女士马英九妈妈走了,走得平静安详。她
33、弥留之际,我赶到万芳医院加护病房,紧握着她微温的手,这一双把我养大的手,吻着她的脸颊,在她耳边低声的说:妈妈您好走,您的子女、媳妇、女婿、外孙都在您身边送您,爸爸会在那边迎接您,你好好走,不要怕喔!我们结缘64年,来世再做母子,好不好?我们接着用“生日快乐歌”的调子含泪轻声合唱:“谢谢妈妈生我,谢谢妈妈养我,谢谢妈妈教育我,谢谢妈妈爱我。”妈妈阖上眼,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94岁。时间,是2014年5月2日下午6点16分。妈妈生长在湖南宁乡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知书达礼,她幼受庭训,从小聪慧善良,进小学前念过私塾,国学底子不错,又写得一笔娟秀洒脱的好字,有大家风范。妈妈小学毕业后,初中、高中念的都是
34、长沙著名的周南女中与省立长沙女中。高中毕业前一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她亲身经历这一场艰苦惨烈的民族御侮圣战,自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影响她的一生。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上中央政治学校(政大前身)与金陵大学,她选择前者。抗战时期,政校从南京迁到风光明媚的重庆南温泉,她也在此遇到法政系的同乡马鹤凌我的父亲。妈妈年轻时美丽而有气质,会念书,字写得好,又喜欢运动,在学生领袖兼运动健将的父亲积极追求下,两人很快就坠入情网。父亲当时称赞她是“真善美的化身”。1944年秋,抗战进入尾声,日军准备反扑,重庆震动。蒋委员长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父亲带头响应。当时妈妈至为不舍,但以国难当前,义无反顾,她
35、在送别会上说了一句鼓励父亲参军的话,令人动容,也让我至今引以为荣:“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父亲加入青年军不久,抗战就胜利了。父母带着大姊,回到湖南,二姊、三姊相继在长沙出生。1948、1949年父母两度来台湾,妈妈当时曾在台北一家餐厅当过会计。1949年大陆局势逆转,父亲应长辈与同学之邀,再回大陆西南作最后一搏,此行凶险不小,当时妈妈已怀了我,她忧心忡忡,仍然含泪送行。1949年底大陆变色,父亲幸免于难,并设法救出在湘潭老家已遭公审清算的奶奶,安排她与二姊、三姊在1950年春来到香港。稍早,大腹便便的妈妈也带着大姊从台湾赶到香港与他们团聚,我就在那年7月出生于九龙。妈妈天性
36、善良勤俭,伺候奶奶相当体贴,两人在家事上分工合作,情同母女,碰到爸妈意见不合,奶奶还常站在媳妇这一边。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小孩自然比较亲近妈妈。当妈妈调到石门水库工作的时候,就把读小二的我和小妹带去。白天我们到龙潭的三坑国校借读,下午回宿舍跟妈妈共进晚餐。民国47年的台湾,既无电视、电脑,电影院也少,妈妈就利用晚间,教我读古文观止。数十年来,每次回忆当时妈妈灯下课子的温馨画面,就感动不已。这次妈妈在加护病房的初期,意识清楚。探病时,我背桃花源记给她听,背对了,她点头;背错了,她摇头。我们重温了50多年前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现在妈妈走了,我不敢再碰桃花源记,深怕自己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妈
37、妈贤淑多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白天上班,晚上有时还要兼课、做饭,十分辛苦。爸爸好客,常邀朋友小聚,妈妈因此烧得一手好菜,很受欢迎。还有不少人专程来吃她拿手的红烧辣羊肉。妈妈也会织毛衣、做衣服。家中有一台缝纫机,就是她贴补家用的利器。我们姊弟妹念小学、中学的制服,很多是妈妈亲手做的。当年父母的薪水微薄,妈妈能烧菜、做衣服、织毛衣,节省了不少支出。我初中一年级暑假,参加童子军露营,学会了做红烧茄子。回家后做给妈妈吃,她看到13岁的儿子居然懂得做菜孝敬妈妈,开心极了!也因为妈妈会做菜,我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妈妈非常孝顺父母,外公住在新店,妈妈那时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陪他聊天吃饭。
38、外公去世后,妈妈即使膝盖受伤,不良于行,也要上坟祭拜。外婆当年留在湖南没有来台,1980年,政府尚未开放大陆探亲,妈妈思母心切,自己不能赴大陆探亲,只好要求旅居美国的大姊到长沙,探望30年不见的外婆和阿姨。大姊回台湾,带回外婆的思念和一件特殊的纪念品。外婆在1983年过世,她们母女从1949年一别,一生未再见面!外婆送的纪念品,妈妈一看就流泪,一直保存到现在。我们会把这件纪念品放在富德灵骨楼,永远陪伴妈妈。妈妈做人厚道,乐于助人。小时候我们跟奶奶上西园路天主堂,常常领回面粉、苞谷粉等外国救济品。有一次我在大门口发现一位贫穷的老人在馊水桶中找东西吃,我立刻跑去告诉妈妈,她马上装一包香喷喷的苞谷馒
39、头送给那位饿极的老人。看到老人感激的眼神,我很开心,也才懂为什么“助人为快乐之本”。妈妈是一个国家民族观念很强的人。小时候,她讲给我听的床边故事,不是侠盗罗宾汉或白雪公主,而是鉴湖女侠秋瑾与革命党员徐锡麟从容就义的故事,她尤其喜欢讲述高志航烈士在浙江笕桥机场击落日机的英勇事迹。这是最鲜活的民族精神教育,我毕生难忘。妈妈加入中国国民党75年,这是她晚年最津津乐道的事。妈妈从我们小时,就教我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要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病中跟我们笔谈时,她还写着:“你父亲和我,一生不贪财。”家中建立勤劳奖金制度,鼓励做家事,养成子女劳动与储蓄习惯。妈妈做事低调、谨言慎行,我从事公职30多
40、年,她从不介入我的公务。她给我的只有支持,没有困扰。父母都鼓励我们实践先祖父立安公“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家训,父亲并手书“为善读书不忘家训,立身行道毋忝所生”对联,挂在客厅时时提醒我们。我们在文山区住了40多年,妈妈留给左邻右舍、市场摊商的印象,就是如此。妈妈走了,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们怎么来过生平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啊?妈妈嫁到马家70年,相夫持家,养儿育女,教忠教孝,含辛茹苦,她对马家的贡献太大了。她生前四代同堂,晚辈有38人,和乐上进,可谓福寿全归。她留给我们两件世上最宝贵的遗产母爱与家教。所以,我们在她骨灰坛上刻的字是:“厚德修身,一生忠党爱国;慈母良师,永世难报亲恩。”
41、这是我们对妈妈最崇高的敬礼。妈妈,请您好走,永远跟爸爸作伴。我们结缘64年,但愿来生再续缘。(有节选)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时间,是2014年5月2日下午6点16分”这句话,点明了马英九母亲逝世的时间,更表现了母亲的一切在马英九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B马英九的父亲带头响应蒋委员长的号召,在母亲“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这句话的鼓励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青年军。C马英九的母亲当过会计、兼课、做饭、织毛衣、做衣服等等,表现了母亲的勤俭、辛劳和善于持家。D先祖父立安公的家训、父亲手书的对联时时提醒并教育着马英九和四个姊妹,最终让马英九走上政坛。E全文
42、语言朴素,但饱含深情。明线是母亲一生的所作所为,暗线是家人的所作所为,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使文章行文紧凑,事件多而不乱。解析:E项,暗线是马英九对母亲的深情;B项,母亲的鼓励是在父亲加入了青年军之后的送别会上;D项,马英九走上政坛不只这些原因。答案:AC14文章为什么要写背诵桃花源记这一事件?答:答案:呼应上文书香世家,反映母亲国学底子不错。让马英九回忆当年母亲灯下课子的温馨画面和母子共享的快乐时光,使他感动不已。母亲走了,不敢再碰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对母亲深深的怀念。15马英九说母亲是“厚德修身”,她的“厚德修身”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答案: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到台湾后,伺候奶
43、奶,孝顺父母,照料八口之家,五个幼儿。国家民族观念强。鼓励马英九父亲参军,给马英九讲革命故事。不贪财,做事低调,谨言慎行,喜行善事。送苞谷馒头给饿极的老人,留给左邻右舍、市场摊商良好印象。16从马英九的成长历程中,你认为家庭教育应有哪些意识?请结合马英九成长的经历谈谈。答:答案:要有国家民族意识。母亲给幼年马英九的民族精神教育,让马英九毕生难忘;母亲鼓励丈夫“历史上成功的男人,都是从战场上走过来的”至今让马英九引以为荣。要有文化传承意识。母亲时时不忘让孩子们读古文,读英文,练毛笔字;教马英九读古文观止,马英九不以黄金为宝以书为宝。要有言传身教意识。母亲教孩子们要勤俭、诚实、清廉、爱国;母亲会做菜,马英九的四个姊妹不但能做菜,还会做整桌酒席;母亲尊敬老辈,马英九会做红烧茄子孝敬妈妈。要有同情别人、关心弱者的意识。马英九发现一位贫穷的老人在馊水桶中找东西吃,立刻告诉母亲,母亲马上装一包香喷喷的苞谷馒头送给那位饿极的老人,让马英九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 2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