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
2、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诗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格”、 “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 “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
3、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五、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舍,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
4、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的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 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B. 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C. 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D. 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6、的一项是( )A. “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B. “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C. 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大体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D. 沈德潜主张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而唐诗由于追求格律工整,失去了兴寄和诗教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7、正确的一项是( )A. “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B.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C. 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D. 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答案】1.
8、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理解错误,文中有“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等内容,这里的“宽泛”的意思是从广义上讨论“格调论”,但不是说沧浪诗话对“格调”内容的论述比较粗疏和宽泛的。故答案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
9、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对选项的比对分析。选项D,“失去兴寄和诗教作用”理解有误,原文是“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故答案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观点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故答案选A。【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
10、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代写冯马犇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这个行当无需太多東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
11、,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
12、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
13、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曰,“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得外带。”淮剧补缸调更
14、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
15、。含泪盼复。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4.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一是因为部分年轻读者对代写不熟悉,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B.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他人的信封上
16、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新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C.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D. 小说交代淮安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5. 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人物形象特征6. 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做事有准备,有智慧恪守原则,始终如一谦和有礼,光明磊落有耐心,坚持不懈重视亲情,兄弟情深。 6. 叙事线索。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代写冯以“大头菜”
17、寻找异乡的哥哥,哥哥因为“大头菜”猜到可能是弟弟发出的信息;情感载体。“大头菜”是兄弟联系的纽带,离别多年的兄弟因为“大头菜”最终得以联系;大头菜是乡情的象征,“大头菜”代表着故乡,是游子思念家乡的载体。【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B,“从侧面表现出了新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从正面表现的家乡面貌的变化。故答案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
18、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代写冯在信封上留记号的事上,能看出代写冯是一个很细心的人,也能力看出其重视兄弟的亲情。从文本中“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可以看出其办事很讲规则。【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具体的情节内容的作用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情节结构的作用、文本中心主题的作用
19、或者人物形象的作用等角度来作答。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从情节结构上“大头菜”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上看,能看出代写冯是个心思很细腻的人,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上看,歌颂了海峡两岸兄弟情长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海外游子的浓浓的故乡情。【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
20、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份22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戏曲、节俗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
21、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是重要的一条。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文艺志愿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建设美育资源的网
22、络平台,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材料二: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
23、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也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当前的传播手段还主要在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网论坛”2018年5月9日)材料四: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
24、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相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曾提议,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霞也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选择其与现代社会更契合的内容,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5、,两会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中国新闻网”2018年3月16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B. 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缺位是重要原因。C. 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D.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是A. 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
26、统方式授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B. 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C. 当下,政府部门传承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D. 一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地传承。9.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答案】7. C 8. D 9. 材料一是从边远地区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来谈的。材料二是从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
27、的认知来谈的。材料三是从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的角度来谈的。材料四是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的。【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C,“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可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既有外来文化冲击,也有来自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故答案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概
28、括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考生要注意认真比对文本内容和选项的差别。选项D,“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地传承”说法绝对。故答案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筛选概括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考生要注意从材料中筛选关于“创通文化的传承”,根据理解可以有如
29、下的筛选: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交融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
30、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窦轨,性刚果有威,大业中,为资阳郡东曹掾,去官归。高祖起兵,轨募众千余人迎谒长春宫。帝大悦,赐良马十匹,使略地渭南,下永丰仓,收兵五千,从平京师。稽胡贼五万掠宜春,诏轨讨之。次黄钦山,遇贼乘高丛射,众为却。轨
31、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既鼓,士争赴贼,贼不胜,大破之,斩首千级。赤排羌与薛举叛将钟俱仇寇汉中,拜秦州总管,讨贼连战有功,余党悉降。迁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引吐谷浑寇松州,诏轨与扶州刺史蒋善合援之。善合先期至,败之钳州。轨进军临洮,走其众。度羌必为患,始屯田松州。诏率所部兵从秦王讨王世充。明年,迁蜀。轨既贵,益严酷,然能自勤苦,每出师临敌,身未尝解甲,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由是蜀盗悉平。初,以其甥为腹心,尝夜出,呼不时至,斩之。又戒家奴毋出外,忽遣奴取浆公厨,既而悔焉,曰:“要当借汝头以明法。”命斩奴,奴称冤,监刑者疑不时决,轨并斩之。后
32、入朝,赐坐御榻,容不肃,又坐对诏,帝怒曰:“公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公斩诛略尽,我陇种车骑,尚不足给公。”因系诏狱。俄释之,还镇益州。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素不协,及隐太子诛,诏至,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行方惧,奔京师,得免。是岁,行台废,授益州都督,加食邑户六百。贞观元年,召授右卫大将军,出为洛州都督。周洛间,因隋乱,人不土著,轨下令诸县,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趋本。卒,赠并州都督。(选自新唐书窦轨列传,有删节)【注】隐太子:李建成,唐高祖李渊长子。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
33、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B.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C.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D. 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B. “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盛行于周代。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C. “贞观元年”一词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元年”指第一年。古
34、代帝王一人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年号。D. “末作”指农工商业,与读书出仕相对,文中窦轨实行的是抑商政策,使得百姓归于本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窦轨作战勇猛,连续取得不俗战绩。在渭南一带攻占土地,夺下永丰仓,平定京师,破稽胡,战胜入侵汉中的敌寇,在临洮击退了党项族和吐谷浑的进攻。B. 窦轨胸有谋略,作战防御都有谋划。当士兵遇敌慌乱后退时,他当场赏罚分明,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士气;认为羌人会成为忧患,于是在松州屯田。C. 窦轨性情严苛,下属犯错一概斩杀。与稽胡作战时,窦轨斩杀了十四个后退的部将;处死奴仆时略有犹豫的行刑人员以及犯了错的外甥。D. 窦轨为人傲慢,
35、心胸狭窄。他面见皇帝时面容不严肃,又出言不逊,惹怒了皇帝;与韦云起等人有私怨,在隐太子被杀时故意隐藏诏书杀了云起。13.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下有不用命即诛,至小过亦鞭棰流血,人见者皆股栗。(2)轨内诏怀中,云起问诏安在,轨不肯示,因执杀之。【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至于很小的过失也要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2)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36、“轨斩部将十四人更拔其次代之身拥数百骑殿令曰闻鼓不进者斩”,这句话的含义是“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再提拔他们的副手代替他们,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命令道:听到鼓声不前进的人斩。”根据对原句的理解,“轨斩部将十四人”意思是“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句子中的“人”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文的句子“身拥数百骑殿”意思是“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身”是自己的意思,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B。故答案选D。【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37、、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末作”指农工商业,理解有误。末业指的是工商业,相对应的本业是农业。故答案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C,下属犯错一概斩杀”理解错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犯小错者是被打。故答案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
38、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用命”,听从命令;“鞭棰”,鞭打;“股栗”,大腿发抖。(2)“内”,通“纳”,收入;“诏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诏在安”;“示”,给看;“因”,趁机。【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
39、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窦轨,性情刚直果断有威严,大业年间,任资阳郡东曹掾,辞官回家。高祖起兵,窦轨招募一千多兵众在长春宫迎接拜见。皇上非常高兴,赐给他十匹良马,派他在渭南一带攻取地盘,拿下永丰仓,聚集士兵五千人,跟随皇上平定京城。匈奴贼兵五万人侵犯宜春,高祖下诏让窦轨征讨贼兵。军队驻扎在黄钦山,遇见贼人从高处万箭齐射,士兵因此退却。窦轨斩杀了十四位部将,再提拔他们的副手代替他们,亲自率数百名骑兵跟在最后,命令道:“听到鼓声不前进的人斩。”
40、击鼓之后,士兵争相向贼人冲去,敌人无法抵抗,窦轨的军队大败贼军,斩杀了一千多个敌人。赤排羌和薛举叛将钟俱仇进犯汉中,朝廷拜授窦轨为秦州总管,他讨伐贼兵接连取胜,贼军余党全部投降。升任益州道行台左仆射。党项带着吐谷浑进犯松州,皇帝下诏让窦轨和扶州刺史蒋善合去援救。蒋善合先期到达,在钳州打败敌军。窦轨进军临洮,驱逐了敌军。他估计羌必然会成为祸患,开始在松州屯田。皇帝下诏让他率领所统领的部队跟随秦王讨伐王世充。第二年,升任至蜀地。窦轨显贵以后,更加严酷,然而自身勤苦不懈,每次出兵作战,从不解去盔甲,他的部下有不听从命令的就被杀掉,犯了很小的过失也要被鞭打至流血,人们见到他都害怕得大腿发抖,因此蜀地盗
41、贼全部平定。当初,他把自己的外甥作为心腹,外甥曾夜间出去,窦轨传叫时没有及时赶到,便杀了他。又告诫家奴不要外出,有一次忽然派一奴仆到公厨去取饮用的浆水,接着又后悔了,说:“要借用你的头来申明法令。”命令斩杀那个奴仆,奴仆喊冤,监察行刑的人迟疑没有及时行刑,窦轨将他们一齐杀死。后来他入朝,被赐坐御榻,面容不严肃,又因对诏不合圣意获罪,皇帝生气地说:“你入蜀时,跟随着的车骑、骠骑将军有二十人,你快要把他们都杀完了,我那些出身陇西的车骑将军们,还不够给你斩杀的。”于是将他拘押在牢狱中。不久后又释放了他,让他返回镇守益州。窦轨与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一向不和,等到隐太子李建成被杀,诏书送到益州的时候,
42、窦轨将诏书藏在怀中,韦云起问诏书在什么地方,窦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并趁机捉住韦云起杀了他。郭行方害怕,逃回京城,免于一死。这一年,行台省被废除,窦轨任益州都督,并被加赏食邑六百户。贞观元年,召入朝廷授右卫大将军,出任洛州都督。周、洛之间,因为隋时的动乱,人们不在本土定居,窦轨下令各县,追究查办游手好闲从事工商业的人,因此大大树立了威信,百姓纷纷开始务农。窦轨去世后,被追赠并州都督。(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3、笛曲梅花落是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14. 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塞上听吹笛开篇通过“雪净”、“牧马”渲染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B.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描绘了笛声被风吹遍关山的情景,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C. 夜上受降城闻笛开篇通过比喻的手法,给本不寒冷的沙漠、月亮以冰冷肃杀的感觉,极力描写了边塞荒芜凄清的环境。D. 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是自问自答,以描写开阔的景象作结,余韵悠长,符合钱钟书谈中国诗中所说的中国诗歌“富于暗示”的特点。15. 试从情景关系的的角度分析两首诗中意境与情感的异
44、同。【答案】14. D 15. 相同点:都描写了边塞月下闻笛的场景,抒发了征人思乡的情感。不同点:高诗写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开朗,瑰丽壮阔,虽有思乡之情却依旧开阔明朗,积极昂扬。李诗使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写呜咽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注意把握诗歌的手法,然后和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项D,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是自问自答。理解有
45、误。两首诗的三四句,都是问而不答。故答案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意境及情感赏析的能力。本题是属于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诗句的理解去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本题题干问的是:试从情景关系的的角度分析两首诗中意境与情感的异同。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相同的是,两首诗都通过写塞外的明月和笛声,来抒发戍边之人的深切的思想之情。不同点是两首诗歌的意境的特点不同:高诗意境澄澈开朗,瑰丽壮阔,虽有思乡之情却依旧开阔明朗,积极昂扬。李诗意境寒冷凄清,感情悲凉哀怨。【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
46、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2)庄子逍遥游指出“_,_”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3)逍遥游中论述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4)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渲染兵临城下的危
47、急形势和守城将士的英勇豪壮的句子是:“_,_”。(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边塞大雪的瑰丽景象的句子是“_,_”。【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回顾不知春秋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 (7). 黑云压城城欲摧 (8). 甲光向日金鳞开 (9). 忽如一夜春风来 (10). 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
48、注意提示语中的“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逍遥游中论述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渲染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守城将士的英勇豪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边塞大雪的瑰丽景象”。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晦朔”“摧”“鳞”。【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49、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若干海鸟误入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带,浑身沾满粘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垃圾袋而死亡,在逐渐腐朽的尸身里,露出若干 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年幼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 ;( ),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之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最终,人类也将 。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在
50、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总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人类随意地将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如今也只能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五颜六色 苟且偷安 祸从天降 作法自毙B. 五光十色 苟且偷安 在劫难逃 作法自毙C. 五颜六色 苟延残喘 在劫难逃 自作自受D. 五光十色 苟延残喘 祸从天降 自作自受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渔民废弃的渔网不幸与其相遇,将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
51、。B. 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不幸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C. 海豹或海豚不幸与其相遇,被渔民废弃的渔网裹挟其中。D. 渔民废弃的渔网,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海豚裹挟其中。19. 文章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B. 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合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C. 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合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D. 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之后,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就会形成一块“垃圾大陆”。【答案】17. C
52、 18. D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语境中主要说的是色彩和颜色,所以用“五颜六色”;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苟且偷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做长远计划。语境是说海龟生存的艰难,所以用“苟延残喘”;在劫难逃: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祸从天降:意外的灾祸突然发生。语境是说人类面对着环境,所以用“在劫难逃”;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作法自毙:自己立法反而
53、使自己受害。语境是在说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用“自作自受”。故答案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括号后“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可知,括号内语句的主语不应当是“海豹或海豚”,排除B、C;A项,“不幸与其相遇”的主体不对,“不幸”的应该是海豹或海豚,故排除。故答案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
54、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常见病句,这样就能很好的辨析常见的病句了。选项C、选项D介词“在”语序不当,使得全句缺主语;选项B,“塑料垃圾”与“汇合”搭配不当。故答案选A。【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
55、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56、。同一种鱼,_。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之所以发声,_。现在,沿海的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的现象,_。【答案】 (1). 在不同情况下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2).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 在生产上具有重大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衔接的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
57、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第一处根据后文“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所以此处填写鱼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第二处根据前文“鱼之所以发声”,此处是填写鱼儿发声的目的。第三处根据前文文意,此处是总结研究鱼儿发声的意义是提高捕鱼的产效。21.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之一。_【答案】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由两个或两个
58、以上彼此相关的材料复合组成的,表达共同主题的,综合性较强的材料作文。(每点1分,共5分)【解析】试题分析:答题时,要以“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的材料作文”这种句子形式来进行增删,把内容重复的删去,适当增加句子的衔接词语,按照“组合类+新材料+作文”的顺序进行组织。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许多人在上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
59、引来了家长圈的一片唏嘘。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还有家长认为“情商培训课”终究是一种短期速成教育,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孩子上起“情商课”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 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除了接受学校教育,还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也有学奥数、英语。最近有一种绝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培训课流行起来,那就是“情商课”。近日,一则新闻把“情商班”推入公众的视野:家
60、住上海的黄女士,觉得自家上初三的女儿“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于是花了两万元,为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尽管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黄女士却对课程赞许有加,认为这门课程有利于补全校园课程在孩子心理建设方面的缺失,给孩子的心态带来积极改变。确实,情商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情商会明显增强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低情商则很可能造成社交障碍。然而,为培养未成年人情商,花重金让孩子上“情商课”,未必是最优选项。一方面,“情商课”价格不菲,黄女士的女儿上一堂课就要花掉300元,普通家庭难以轻易承受如此高的开销;另一方面,“情商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一周一次的课程至多只能对孩
61、子起一定指导作用,而无法取代日常生活的情商培养。归根结底,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最频繁、最密切,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长中经常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作出好或坏的榜样,进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情商”的核心,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了解与控制能力,二是与人交际,融入集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课堂学习,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孩子能否培养出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孩子有情绪时及时介入,告诉孩子正确处理
62、方式,孩子自然会养成优良的情绪控制能力。反之,如果父母总乱发脾气,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孩子当然会被带偏。而在交际能力上,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父母与人交流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打下坚实的情商基础,而如果父母总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显露坏榜样,或者对孩子疏于关照,不管不顾,自然会给孩子的情商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家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算是由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士进行授课辅导,也很难轻易根除。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心理,花钱给孩子上“情商课”,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商课”的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如果搞不
63、好家庭教育,再昂贵的“情商课”,也不一定能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还可以综合认识这一行为。点睛:(1)赞成黄女士做法。在欧美国家普遍将情商课程设为必修课的大背景下,“唯分数论”的中国基础教育的确需要反思。情商对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情商是未来社会作为人才的必然要求。这门课程有利于弥补校园课程在孩子心理建设方面的缺失,给孩子的心态带来积极改变。(2)反对黄女士的做法。一来“情商课”价格不菲,普通家庭难以轻易承受如此高的开销。再者,情商课作为孩子们精神领域的补给品,如果任由市场化介入,必然会引起众多商家和机构纷纷进场分肥,最终导致情商课程教育商业化,加速情商教育的功利化,也不利于社会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3)辩证看待。不可否认,情商培训课在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培养意志、训练耐受挫折力等方面是有所助益的,但是“情商课”终究还是一种课堂教育,一周一次的课程至多只能对孩子起一定指导作用,真正的情商教育在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和人际交往的潜移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