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 每年立春之后,人们祭祀社神以祈求丰年,为此举办的赛会中,鼓乐歌舞和饮酒狂欢等应有尽有,诗经鲁语载,由于齐国社祭的赛会引人入胜,以至深居宫中的鲁君,都忍不住赶到齐国一游,可见春秋时期A. 宗法分封秩序已崩溃B. 人们追求休闲的生活C. 社祭的娱乐色彩较浓D. 人文主义的气息浓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人们祭祀社神以祈求丰年,为此举办的赛会中,鼓乐歌舞和饮酒狂欢等应有尽有”可以看出,人们借社祭开展相关的娱乐活动,体现出社祭的娱乐色彩较浓,C正确;材料与宗法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人们的追求,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人文主
2、义,排除D。2.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官僚体制,故C项正确;A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排除D。3. 洪武二十四年(1391)秋,山东东昌征棉绒仅250.12厅,而到嘉靖年间山东六府“棉花皆有之,东昌尤多。”在济
3、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制卖者贩郡邑,皆遍富积巨万”。材料反映出当时A. 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B. 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C. 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D.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朝棉花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而且民众多依靠贩卖经济作物的发财致富,这反映出当时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跨区域的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于唐宋时期,不是明朝;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山东部分地区的棉花和烟草种植,并未体现当时棉花烟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容,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
4、 同治初年,江西南昌的士大夫群起捣毁教堂,杀传教士,巡抚沈葆桢称赞士大夫的正气,郭嵩焘则斥责沈葆桢的顽固,据此可知晚清时期A. 清政府缺乏近代意识B. 帝国主义侵略已加深C. 士大夫民族气节高尚D. 中西文化碰撞已加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士大夫群起捣毁教堂,杀传教士”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社会上中西文化的碰撞矛盾加剧,故D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的态度无关,排除A;当时还没有帝国主义,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士大夫的气节,排除C。5. 鸦片战争后,许多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一些财富的人,往往购买良田宅院、美女姬妾,为子孙图要职。曾国荃每打一次胜仗,必回家问舍求田;通州张謇科考成名后,曾买田320
5、0亩。这说明当时A. 功名不再是读书人的首选B. 土地兼并问题依然存在C. 政府放宽官员经商的限制D. 传统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许多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了一些财富的人,往往购买良田宅院”、“曾买田3200亩”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富商仍然把钱投入到土地之中,也说明了当时存在着土地兼并现象,故B正确;A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并没有废除,功名仍是读书人的首选,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C;材料反映出自然经济仍然稳固,并没有体现被冲击,排除D。6.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
6、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 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C. 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 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答案】A【解析】材料中“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奇观”说明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因充满着尖锐的斗争与矛盾而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1912年1月民国的建立就标志着立宪体制退出了中国政治的舞台,故B项错误;民国初年内阁更迭频繁,这是多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和民主法制不够完善的产物而非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的结果,故C项错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虽然近代民主的精髓基本荡然无存,但最基础的民主形式依旧还是存在的,故D项错误。7. 如图是1945年8月至1947年底,国民
7、政府发行法币数额统计图/亿元,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A. 国民党需要进行全面内战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C. 缓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努力D. 维护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时间及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可以看出,国民党试图通过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聚敛财富,为发动内战作准备,故A项正确;BCD与主旨无关,排除。8.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1958年第4期漫画的封面,丰子恺的作品勤俭治家,这一封面内容A. 体现了人民群众支持国家建设B. 表明丰子恺擅长画写实的漫画C. 反映出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D. 说明了该杂志觉悟落后于形势【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勤俭治家”可以看出,当时
8、社会倡导生活勤俭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故A项正确;仅仅从一幅画不能体现丰子恺擅长画写实的漫画,排除B;材料与一五计划的成就无关,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9. 公元前494年,古罗马平民举行第一次撤离运动,为这场平民与贵族之间波澜壮阔的社会戏剧揭开了大幕,事情起因于平民债务危机,大约2000名平民士兵携带武器和口粮,撤离到罗马城界之外的一座圣山,这次撤离运动A. 奠定罗马成文法基础B. 缓和平民与贵族间矛盾C. 推动了罗马共和国建立D. 自然法理观渗透到法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平民趁罗马与邻近部落发生战争之机,发动第一次撤离运动,迫使贵族答应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最终使贵族做出
9、让步,平民获得了两名保民官的资格,这为之后成文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矛盾并没有得到缓和,排除B;此时已经是罗马共和国,排除C;材料与自然法无关,排除D。10. 英国学者罗威尔指出:“(光荣革命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英国A. 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B. 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C. 虚位君主制得到法律的认可D. 国家权力结构实现分权制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光荣革命“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
10、制还不完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国王在立法上拥有巨大权力,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认可虚位君主制,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实现了分权制衡,故D错误。11. 学者对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认识,经济政策的废除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已经无法适应苏联需要赶超的民众心理和国家战略,新经济政策的过早夭折,很大程度是因为斯大林上台后个人专断,形成的极端集中制,新经济政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最终为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转变提供了动力,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并非斯大林,列宁本人只是把新经济政策当成权宜之计,斯大林不过是执行列宁的遗训罢了,上表可知,有关苏联新经济政策废止原因的不同认识A. 说明新
11、经济政策弊端远大于意义B. 影响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识C. 反映了列宁晚年复杂矛盾的心情D. 判明了苏联解体的真正历史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把新经济政策的废止的原因归结为新经济政策的自身问题、列宁的问题等,认为“斯大林不过是执行列宁的遗训罢了”,因此这种不同的认识影响到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正确的,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利弊,排除A;材料与列宁的心情无关,排除C;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12. 有学者指出:“随着亚非拉人权的被践踏,欧美商业文化的出口和殖民权威的建立在同步进行。好莱坞专家早在1912年就发现,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对美
12、国其它商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作者意在说明A. 电影业促进了殖民地文明不断进步B. 殖民统治有利于商业文化发展C. 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扩张D. 商业文化带来了殖民地的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电影和商业文化都是文化影响力,欧美殖民者一边建立殖民统治,一边进行文化渗透,并带来商业利益,即列强借助文化影响力进行经济扩张据,故选C;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是与殖民权威的建立同步的,A项是对材料错误理解,排除;商业文化在靠殖民地政策下进行文化侵略,促进商业文化发展,但不是作者的本意,排除B;商业文化给殖民地带来了文化繁荣,不是作者的本意,排除D。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13、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
14、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分析材料,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运用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特点等相关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阐释即可。首先从材料“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
15、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中总结答案;然后结合中国古代相关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指出:“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时期,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做抵
16、押;因债卖身的农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农民,由城邦赎回。因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下令取消公私债务,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同时还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并庄严声明“此法律的有效期为一百年。”。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三 第三表(执行)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第八表(私犯)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第八表:现
17、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第九表(公法)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第十一表前五表的补充: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十二铜表法(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中发生的新变化。举例说明战国时期“法律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两个以上的例子)。(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况罗马法特点,并辩证的评价十二铜表法(4)谈谈上述材料对于当今法治社会建设的启示。【答案】(1)变化:旧政治秩序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严重破坏;新政治秩序形成,强国对峙,法律成为
18、新政治秩序的维护工具。举例:李悝变法制定法经;秦国商鞅用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商鞅制定秦律;商鞅推行什五连坐法。(2)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和“六一汉”制度。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影响:有效防止贵族兼并土地;解除债务奴隶制对平民威胁,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保护了私有财产,促进经济发展。(3)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保护私有财产;阶级性;野蛮性;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抑制了贵族权力,又保护了平民利益;在社会中人人有法可依,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4
19、)认识:要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注重司法公正性,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立法质量等。【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并结合所学可从旧政治秩序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严重破坏;新政治秩序形成,强国对峙,法律成为新政治秩序的维护工具等方面概括其变化。举例:结合所学可从李悝变法制定法经;秦国商鞅用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商鞅制定秦律;商鞅推行什五连坐法等方面概括。(2)内容:根据“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做抵押”得出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和“六一汉”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根据“下令取消公私债务,意即人民
20、卸下他们的重担,同时还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得出制定“遗嘱法”。影响:结合所学可概括梭伦改革的影响从有效防止贵族兼并土地;解除债务奴隶制对平民威胁,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保护了私有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概括。(3)特点:根据材料中几表的内容可得出内容广泛,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根据“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根据“现行窃盗被捕,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佩欧岩下摔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阶级性、野蛮性;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可得出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
21、律抑制了贵族权力,又保护了平民利益;在社会中人人有法可依,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4)认识:根据所学可从法律体系完善、法治建设的加强、依法治国、公正司法等角度概括。1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
22、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意义: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
23、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可归纳为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等。(2)注意材料信息“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可归纳出“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等,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
24、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补充。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古代中国的改革唐代币制改革(课标外)。16.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材料一 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材料二 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
25、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抗战。当西方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时,中国战场如火如荼,爆发了平型关、台儿庄等一系列战事。据统计,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罗斯福曾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材料四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在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地位提高表现和原因是什么?(2)你怎样看待
26、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和国际地位的变化?【答案】(1)表现:在改订新约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跻身大国会议;成为联合国四大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原因:参战时间长;牺牲人数多;贡献大;(2)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分析虽然,弱国无外交,但是,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一般层面: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国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相关。【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四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得出,在改订新约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列强在华特权;跻身大国会议;成为联合国四大发起
27、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对日抗战”得出时间长,依据材料三“二战伤亡人数在9000万人以上,其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为3500多万人”得出牺牲人数多,依据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联合德国夹攻,在近东会师,隔离俄国,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得出贡献大。(2)依据材料一中国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劳务输出、国内华商、外国华侨赞助)和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仅获两个席位,国际地位较低)得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从中国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的贡献及二战结束前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分析得出,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