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通关训练四地表形态的变化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2江苏苏州一模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文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A残丘 B石林C石钟乳 D角峰2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错误的是()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B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促进其形成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2022四川绵阳市一模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3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是()A BC D4图中()
2、A甲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B乙处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向斜C丙处可能有化石且可能存在变质作用D丁处地表形态是由火山灰堆积而形成2022昆明市一模下图为学生绘制的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A甲为背斜山B乙断层形成早于褶皱C丙为火山岛D丁由板块碰撞形成6图中岩石()A经冷却凝固形成 B为沉积岩C由变质作用形成 D有气孔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边缘有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其内侧发育多种植被,且林木区树龄各不相同。下图示意河漫滩情况。据此完成78题。
3、7砾石滩()A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断变小B附近水域比较浅,适宜修建码头C地下水埋藏较深,植被分布稀少D受弯道环流影响,横向输沙而成8图中植被区的树龄()A自东北向西南变大 B自东北向西南变小C自西北向东南变大 D自西北向东南变小2022泰安一模孤东近岸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附近,该区域拥有大量土地与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产油区。如图示意孤东近岸海域不同年份5 m等深线变化情况。据此完成911题。9孤东海域岸线19762014年冲淤变化规律是()A强淤积弱淤积弱侵蚀强侵蚀B弱淤积强侵蚀弱侵蚀强淤积C强侵蚀弱侵蚀弱淤积强淤积D强侵蚀弱淤积强淤积弱侵蚀10图示处距黄河河口三角洲最近的位于()
4、A处 B处C处 D处11为减缓岸线后退对油田生产的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是()A黄河调水调沙 B河口人工改汊C上游大坝修建 D流域植树造林二、综合题122021福建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6分)(2)推测1.1
5、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6分)132022湖南卷,19(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1)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6分)(2)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
6、?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专题通关训练四地表形态的变化12.解析:第1题,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残丘是平原上残留的孤立山丘,受外力侵蚀形成,A错。石林属于流水侵蚀地貌,B错。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D错。故选C。第2题,图中含有碳酸氢钠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二氧化碳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
7、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1.C2.D34.解析:第3题,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所在岩浆通道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故形成最早;岩浆通道也有上覆沉积岩层,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故形成最晚,则先后顺序是。故选B。第4题,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是火山活动岩
8、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C。答案:3.B4.C56.解析:第5题,甲处为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A错误;弯曲的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说明乙断层形成晚于褶皱,B错误;丙处和陆地连为一体,是大陆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大陆板块被挤压抬升,再加上海峡处断裂下陷,形成岛屿,C错误;丁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形成沟状地貌,即海沟,D正确。故选D。第6题,据图,根据所学知识,岩石为侵入型岩浆岩,是液态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由于地下压力巨大,该类岩石致密坚硬,花岗岩是该类岩石典型代表,A
9、正确;该岩石为岩浆岩,B错误;该类岩石由冷却凝固作用形成,C错误;该类岩石是侵入型岩浆岩,致密坚硬,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D错误。故选A。答案:5.D6.A78.解析:第7题,砾石滩位于河流凸岸一侧,以沉积为主,不是以侵蚀为主,A错误。砾石滩沉积为主,水比较浅,不适合修建码头,B错误。砾石滩靠近河流,地下水埋藏较浅,可能是因为土壤少、常被淹没,导致植被少,C错误。砾石滩位于河流凸岸一侧,以沉积为主,受弯道环流影响,横向输沙而成,D正确。故选D。第8题,图中砾石滩、植被区均位于河流凸岸,凸岸逐渐接受沉积,因此凸岸延伸方向应该是从东北向西南,因此东北植被的树龄较大,西南植被树龄较小,B正确,A、C、
10、D错误。故选B。答案:7.D8.B911.解析:第9题,图示19761986年较19861996年5 m等深线向海洋方向推进距离大,故冲淤变化规律是强淤积弱淤积,19962002年较20022014年5 m等深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小,故冲淤变化规律是弱侵蚀强侵蚀,故选A项。第10题,图示19762014年间,处5 m等深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故处一直以淤积为主,可推出处最靠近黄河河口三角洲,故选D项。第11题,黄河调水调沙具有季节性且时间短,难以对河流入海沙量造成重大影响,排除A项。上游修建大坝以及流域植树造林会减少入海泥沙,进而加剧海水侵蚀海岸,排除C项和D项。河口人工改汊可引导泥沙向北注入孤东
11、海域,增加孤东海域泥沙淤积,减少海岸侵蚀,故选B项。答案:9.A10.D11.B12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可知,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降低,表现为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信息“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
12、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挟沙能力没有变化;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
13、;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答案:(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挟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
14、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13解析:第(1)题,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表明
15、观点,不能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答案:(1)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2)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