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期中考试史料记载:琅邪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B科举制的设置C东晋高门士族把持政权D中央集权的加强2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
2、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年皝“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42022湖北省十堰市期末考试(北魏)东阳王丕,年已七十多岁,他不愿意汉化,孝文帝“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犹常服列在坐隅”。这从侧面说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灵活变通B缓解了民族矛盾C果断强硬D促进了社会繁荣52022山东省六校联合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
3、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D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62022湖北省十堰市期末南朝时,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有些地区实行稻麦轮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可知,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A北方农民的南迁B政治清明C民族之间的融合D国家统一72022广东省清远市期末面对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北朝
4、权臣宇文泰决心按照周礼的规定来改革官制,并且在朝堂礼仪、车马器物等方面也“多依古礼”进行了一番改革。这些举动()A推动了民族交融进程B复兴了先秦传统儒学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D突破了民族自卑心理8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表。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92022山东泰安期中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
5、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102022湖北省十堰市期末考试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112022山东临沂期末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A开明的民族政策B互惠的开放政策C公平
6、的选官政策D严密的监察政策122022广东省汕尾市期末考试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各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据此可知,唐太宗努力构建的民族关系是()A民族和睦B民族分等C民族对峙D民族隔离132022江门市调研考试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由上表可知唐朝()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
7、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142022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谱牒”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记录氏族世系之书。唐太宗编纂谱牒氏族志,规定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家世,而是现有官员的爵位等级,当时编入的姓氏共计293个,共有1651家。唐初这一做法()A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B剥夺了高门贵族特权C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D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152022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期中考试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造成这种
8、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B朋党之争削弱了相权C藩镇割据影响地方稳定D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162022湖北省麻城市期中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172021山东省六校联合考试(14分)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
9、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材料二(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关)羽、(张)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江表传材料三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
10、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1)指出三则材料对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作用的叙述有何不同?据此说明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0分)(2)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事实。(4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
11、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课时作业3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演变1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故选C项;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跟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矛盾,排除A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开始实施,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导致地方势力坐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答案:C2解析:魏晋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2、,故选A项;“迅速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答案:A3解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
13、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项排除。答案:B4解析:根据材料“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犹常服列在坐隅”可知,高祖对于年迈的东阳王丕不愿汉化也不逼迫他,只是用大道理诱导,使他不生出是非即可,表明孝文帝改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特点,故选A项;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只是鲜卑族内部的措施,并不涉及民族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孝文帝针对东阳王丕不愿汉化的情形并没有逼迫,说明并不是果断强硬,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灵活变通,并未反映改革措施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A5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在江南活跃起来,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北方谷
14、帛等实物货币仍然比较流行,商品经济发展缓慢,故选D项;南朝时期,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南朝时期的农业有所发展,排除A项;“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说明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明显,排除B项;南朝商品经济发展,北朝实物经济比较流行,说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并结合所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发展,故选A项;根据所学,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有关,政治清明不是主要
15、原因,排除B项;根据所学,民族之间的融合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南朝时国家处在分裂时期,排除D项。答案:A7解析:南北朝分裂态势下,北朝利用古礼进行改革,可以促进与汉族文化的交融,从而推动民族交融的继续发展,故选A项;仅改革官制一项措施不足以复兴先秦儒学,排除B项;宇文泰改革的是官制,与南北经济联系无关,排除C项;宇文泰崇尚汉文化、学习汉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民族自卑心理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A8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
16、,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材料中大运河“千里赖通波”,说明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故选C项;大运河开通主要是促进南北交通及经济往来,而未涉及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等,排除A项;材料中针对大运河的开通,作者主要强调的是大运河带来的积极影响,而非大运河加重人民负担,排除B项;据材料“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大运河开通最主要的是促进南北经济往来,并非奠定盛世局面,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根据材料“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可知,唐太宗重用
17、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说明唐太宗知人善任,故选B项;善于纳谏指的善于采纳臣下的进谏,排除A项;大兴文治指重视以文教礼乐治民,题干中并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改革吏治强调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的整顿,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根据材料“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认为四夷与华夏百姓是一样的,不应猜忌他们,而主张给予少数民族恩惠,这样四方少数民族可以和华夏族如同一家,这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华夏族要给予少数民族恩惠政策,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恩惠,排除B项;选官政策是选拔官员的政策,与题干中唐太宗对民族问题的看法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监察
18、政策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与材料中的民族观念无关,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根据材料“朕独爱之如一,故其各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而实现了民族间的和睦共处,故选A项;民族分等与材料“朕独爱之如一”不符,排除B项;民族对峙与材料“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不符,排除C项;民族隔离与材料“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不符,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和亲”“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故选C项;表格中的交往方式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与东
19、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对东突厥采用军事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和平管理方式,排除D项。答案:C14解析:隋唐以来士族日益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将官员现有爵位等级作为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故选A项;氏族志记录的是氏族世系演变,并不会剥夺贵族特权,排除B项;“终结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阶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答案:A15解析:根据材料“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中央对西域等地方的控制能力削弱,陆上丝绸之路渐衰,故
20、选C项;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削弱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削弱,与相权的削弱不符,排除B项;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与唐朝的史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C16解析:材料大意是地方将领拥兵自重,拒不缴纳贡赋,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选B项;“文武将吏”属于地方官,而非宦官,排除A项;“文武将吏”泛指地方官,而非文臣与武将,排除C项;“文武将吏”应为地方官,而非丞相,排除D项。答案:B17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一“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得出刘备声望高,赢得孙权的仰慕,促进了孙刘的联合;据材料二“(刘)备闻曹公军下,
21、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得出认为刘备兵力少,持观望态度,作用甚微;据材料三“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得出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求救于孙权,孙刘联合大败曹军。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鉴别史料价值和考证史料真伪;采用多种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注意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立场。(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斗争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讨伐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双方在赤壁交战,结果是曹军大败。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刘备声望高,赢得孙权的
22、仰慕,促进了孙刘联合。材料二认为刘备兵力少,持观望态度,作用甚微。材料三认为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求救于孙权,孙刘联合大败曹军。(6分)原则:鉴别史料价值和考证史料真伪;采用多重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立场。(4分,答出两点即可)(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讨伐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双方在赤壁交战,曹军大败。(4分)(说明:历史史实要表述完整,包括时间、过程、结果,各1分)18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审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必须能反映材料的核心思想;其次,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述,论述时要史论结合。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
23、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这一内容,可提炼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及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外传等方面进行论述;“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可从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答案: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四大发明的传入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