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73026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

2、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天子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燕国的大宗是燕国的国君,选项B正确;周天子是天下大宗,不属于燕国的宗法体系,排除A;卿大夫和士相对于燕国国君而言都是小宗,选项C、D排除。3.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A. 等级观念逐渐消亡B.

3、贵族政治出现松动C. 践行儒家用人之道D. 军功爵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题干中秦穆公将百里奚用五张羊皮赎回,并未以重任只是一个特殊现象,不能反映等级观念逐渐消亡,但可以看出贵族政治已经有所改变,故排除A而选择B;秦穆公的做法并不是践行儒家的用人之道,而是采用法家的用人主张,故排除C;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C. 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D. 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郡县制下“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而任命郡县长官的是皇帝和中央,通过官吏的任免,中央对地方上的垂直管理建立起来,从而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的是科举制,排除B项;官僚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官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排除C项;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是征服或归顺,郡县制是巩固疆域、管理地方的手段,排除D项。5.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

5、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B.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B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A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6.2009年11月5日,乾隆玉玺“八微耄念之宝”(如图)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的价格拍出。皇帝的印章称为“玺”始于A. 夏王启B. 商王汤C. 商王纣D. 秦始皇嬴政【答案】D【解析】【

6、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的印章专属名称为“玺”,始于秦始皇嬴政,D选项正确;夏王启、商王汤和商王纣,都不是皇帝,其印章也没有专称为“玺”,ABC三项不符合题意。7.“大约有2%的考生能通过地方考试,然后参加几星期后的县城考试,有幸通过县城考试的人(约一半考生)有资格担任较小的官职,并可进一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成功者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只有6%的考生能通过会试这一篱笆,并获得担任较高官职的资格。这些人中通常又只有1/3的人能通过由皇帝亲自组织并主持的最高一级的殿试。”材料表明科举制A. 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 更有利于鉴别官员的道德水

7、平C. 基本上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 通过选拔方式和程序体现公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通过介绍科举制度县试、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程序,明确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可操作性,表明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D项正确;科举考试程序的规范化、标准化等特点,不是科举制度的结果,不能表明所选拔官员的素质良好,A选项错误;仅凭科举考试的程序,不能说明其涉及道德一项和有利于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入仕的资格限制,不能表明世家子弟被排除在仕途之外,C项错误。8.秦汉时期设立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

8、相似作用是A. 政务都由朝臣商议最终决策B. 加强皇帝权威C. 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D. 解决君相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皇帝和群臣的朝议制度和唐代三省制下“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的决策程序,相似作用是利于皇帝决策时的集思广益,C项正确;从秦朝开始,君主专制体制下国家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A项错误;朝议和中书门下议事程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B项不正确;决策活动的程序化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9.有学者在介绍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材料说到的制度

9、所在的朝代是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三司”“枢密院”可知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中央政治机构设置。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保留行政权,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权力相互制衡。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10.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

10、举措表明A. 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 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 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 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同为巡抚,在赈灾活动中,穆尔賽先奏请皇帝得到回复后顺利开仓赈灾,王国昌等未上奏皇帝,擅自开仓赈灾被降职、处罚,区别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经过皇帝同意,可见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B项正确;两巡抚在赈灾程序上的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与两人和皇帝的亲疏无关,排除A项;两人不同结局与区域位置、职权差异无关,C项错误;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自作主受罚,不能说明君主决策具有随意性,D项错误。11.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A. 颁布

11、“推恩令”B. 实行行省制度C. 废除宰相制度D. 派文官任知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C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2.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

12、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A. 废除了宰相制度B. 官员管理规范化C. 内阁掌握决策权D. 根除了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13.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

13、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了”的正确理解是A. 以财产多寡取代血缘关系分配权利B. 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C. 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D. 否定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权威的根基被摧毁”,可知这应为梭伦改革期间推行的以财产等级制取代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的举措,这一举措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排除BCD项。14.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也属于国家,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一现象体现了雅典()A. 民主政治渐趋成熟B. 人文主义勃兴

14、C. 公民参政热情高涨D. 城邦利益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雅典“公民”认为人有国家属性,与国家兴亡共荣辱,其强烈的爱国意识,说明了其明确的城邦利益至上原则,故选D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并不成熟,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人的价值与尊严,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B项;与国家兴亡个人荣辱相关的不只限于参政热情高,排除C项。15.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同时期中国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导,两者的共同点是A. 以规则维护社会的稳定B. 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C.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 尊重物权人的自由意志【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中国实行“嫡长子继承

15、制”,二者都体现了按制度继承的特点,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正确;罗马法规定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无法体现把血缘关系放在了首位,排除B;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权利,是统治阶级维护世袭特权的制度,并不公平公正,C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权利,不一定体现了物权人的自由意志,排除D。16.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该法A.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C. 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D. 是法律科学的指导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的公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其特征是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故

16、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垄断法律,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故A项错误;公民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对于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不够完善,故C项错误;自然法是法律科学的指导原则,故D项错误。17.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议会的立法权有了法律保障B. 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向议会C. 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受议会监督D.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答案】A【解析】【详解】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故A项符合题意;国王仍然拥有王位继承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首相第一次出现在1721年,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

17、18世纪中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18.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 仍可制约首相B. 已经统而不治C. 拥有外交大权D. 主张和平外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可知,女王的提议英国政府未予采纳,说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国王与首相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英王的外交权力,故CD项排除。19.一位政治家

18、在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时,曾指出:“毫无疑问,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其意在肯定宪法A. 条文与体系的完备性B. 实践不受时代而调整C. 各项内容具有前瞻性D. 所蕴含的原则与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说“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其提出的三权分立、主权在民、联邦制等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宝贵成果。故D项正确;“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美的大厦。”说明1787年宪法并不完美,故ABC三项所谓的“完备性”“不受时

19、代而调整”“ 前瞻性”的表述错误,故排除ABC三项。20.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A. 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B. 总统与国会维护是不同阶级的利益C. 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D. 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答案】C【解析】【详解】由美国总统和“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造成政府停摆,说明总统与国会间存在制约,所以C项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国家,A项不符合史实;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同一阶级的利益,不过在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

20、,B项错误;这一事件不是制度影响了效率,而是坚持原则,防范专制的美国传统,D项错误。21.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A. 统一时机不成熟B. 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C. 宗教改革不成功D. 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中可以分析出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货币、关税等比较繁杂,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没有形成统

21、一市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意志地区统一市场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宗教改革和执政阶级问题,故CD项排除。【点睛】“19世纪初”“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是关键信息。22.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A. 片面最惠国待遇B. 领事裁判权C. 居住及租地权D. 使馆驻兵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意指

22、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故答案为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一个国家和中国缔结了不平等的条约以后,其他国家可以凭借该待遇相互援引,使中国受害无穷;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不能依据中国人的法律审判,需交给外

23、国领事。2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为发生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故选A。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三者均不符合材料“最初的一步”的限定,排除BCD。24.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

24、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 注重广大民众利益B. 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 得到西方列强支持D.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中可以看出,资政新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先进科技,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实际,故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的支持,故C项排除。故选D。25.就甲午战争而言,日本当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放在大历史中看

25、,大获全胜的日本却因此埋下祸端,最终差点落得个亡国灭种的境地。该分析,意在指出甲午战争A. 制造了中日的历史仇怨B. 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C. 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D.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深远影响是刺激了其军国主义,最终导致其在二战中一败涂地,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甲午战争中并未涉及美国,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深远影响,而非对中国,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材料主旨是强调甲午战争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即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最终导致其在二战中一败涂地。26.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

26、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A. 朴素的爱国热情B. 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 知识分子的宣传D. 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们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A项是正确答案。其它三项说法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评价“扶清灭洋”口号。进步意义: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中华民族

27、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得到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也广泛动员了民众参加。局限性:“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27.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 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 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 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 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各界言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不出国民言论渐趋自由,排除A;从舆论上反映不出民主政体初步建立

28、,排除B;材料反映不出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出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选D。28.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A. 前后没有任何变化B. 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C. 潜伏着失败的危机D. 使地主和旧官僚走向资产阶级化【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失败的危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亥革命前后是有变化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的信息,选项B不符

29、合题意,排除;地主和旧官僚仍然是封建阶级化而非资产阶级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9.有位同学在研究抗日战争史时,看到这样一段史料:“有些官兵愤怒而沉痛地说:东北军应到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来个你死我活,怎能在周秦汉唐的故地与红军自相残杀?”史料中的“白山黑水之间”和“周秦汉唐的故地”分别是指A. 东北地区中原地区B. 华南地区陕西C. 东北地区陕西D. 华北地区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侵华初期,蒋介石企图“借刀杀人”,驱赶东北军到“剿共”前线打头阵,屡遭红军沉重打击,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和长白山,泛指我国东北地区,周秦汉唐故地指陕西红军所在地,材料反映的是东北军官兵对蒋

30、介石派东北军到陕西“剿共”的不满,故C正确;白山黑水是指黑龙江和长白山,泛指我国东北地区,故BD错误;周秦汉唐的故地指陕西,故A错误。30.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为此,解放军的行动是A. 发动百团大战B. 千里跃进大别山C. 打响淮海战役D. 发起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7年夏,解放军一年来已歼敌百万,蒋介石被迫从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毛泽东说“好得很那,蒋介石这两个拳头一伸,他胸膛就露出来了”。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

31、战略决策下,决定组成陈谢集团,与陈粟大军,刘邓大军互相配合,在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进攻,故答案选B项;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役,故A项错误;1948年,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1949年4月21日,发起渡江战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唐书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材料二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的原因时说:“主荒臣专

32、,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尚书省的主要职权及三省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答案】(1)职权:尚书省为行政中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影响:三省

33、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整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该制度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直接原因: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职权:承旨、出政。【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唐代的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它掌管政令的颁布和实施,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第二小问,由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结合所学,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

34、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三省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于我国中央官制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2)由材料“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可见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与丞相制相关,为巩固统治,朱元璋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第一小问,由材料“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可见军机处设立的直接原因是为筹划西北紧急军务,要求严守机密。第二小问,由材料“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可见

35、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是承旨和出政。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房龙人类的故事材料二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荚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被威廉

36、二世解除了首相职务。(1)结合材料一指出,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普鲁士有何特点?(2)结合材料二分析,当时俾斯麦拥有哪些权力?和英国首相相比,德国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有何不同?同样作为立宪君主,祖孙二人的表现为什么会如此大的差别?【答案】(1)特点: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拥有实权 (2)权力:俾斯麦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差别原因:君主实际拥有的权力不同,议会与君主的关系也不同。【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朕乃国王,故可为

37、所欲为”,“ 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照他的意旨来管理”等材料,可知德意志统一后,国家政治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和专制主义色彩(皇帝拥有实权)。(2)权力:根据材料二中“领导德意志统一”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拥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不同:根据材料二中英王“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了首相职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首相和德国首相的不同是,英国首相对议会负责,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德两国君主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的权力不同,与议会的关系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