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学目标一、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二、了解怀古伤今、怀古伤己的特点三、领会每首诗歌所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解析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
2、就是因秋感兴之意。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诗人将关注的
3、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咏怀古迹其
4、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咏怀古迹(其三)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
5、烈,令人感叹。颈联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
6、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
7、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
8、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
9、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归纳寓意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
10、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
11、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朗诵提示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哀
12、渚清沙白鸟飞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
13、,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的内容?“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内
14、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设问:给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把握这首诗?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登高写作特点(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
15、现;次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
16、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自古及今,文人所赋之深情 从总体上看这些情怀可分为以下几类。1对如画风景、“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热爱或欣赏。例如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是出蜀漫游时的作品。这首七绝
17、,意境开阔,层次清晰,形象生动。2、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3表达自我的人生理想与胸襟抱负。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通过登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宏远的抱负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了宇宙的无限。后两句出语自然,千古传诵,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意味。4对历史上或现在的事件、时事及人物的是非、成败
18、、得失、进退的评价上汝州郡楼李益李益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尚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此诗与写今昔对比之作不同,别具匠心,写今与昔同,三十年来情况未有改变。后两句写伤心不为个人而是为国家安危。这类作品往往是怀古的作品,登高的地方一般都是古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评价。5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重在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如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6表达对宇宙无穷,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思考。如:登幽州台歌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如:兰亭集序抒发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