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926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22版新教材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程标准素养解读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2.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3.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发展、新变化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4.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说明宋代儒学、文化、科技的发展,从家国情怀角度认

2、识中国科技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宋元时期(916年至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民族政权从对峙走向统一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思想文化儒学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逐步成熟和转型;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辽、夏、金、元都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对峙但以和平交往为主主干点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

3、强1.背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政中央派文官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1)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2)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地方(1)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2)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措施(1)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2)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3.影响(1)积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4、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构图解史北宋对机构权力的分散知识拓展宋代的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且效率低下。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关系战争北宋统一后,企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但两次战争均告惨败和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

5、给辽 “岁币”,北部边防得以基本安定2.宋夏关系战争北宋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 ,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3.财政危机(1)原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膨胀。(2)表现: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 (1)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2)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3)“岁币”“岁赐”和冗费等,造成了财政危机。(4)“庆历新政”失败。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导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具体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

6、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取代募兵制4.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关系战争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和议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 “岁贡”对峙议和以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知识拓展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

7、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和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权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3)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北宋专制集权的加强史料呈现 史料1(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等宋史 史料2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 史料3本朝之

8、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南宋叶适水心集素养剖析史料1摘自古代文献,说明了宋代通过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了有效制约史料2通过示意图直观展示了宋代的地方机构,表明宋代从军、政、刑罚、仓储、运输等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史料3摘自古代文献,说明了宋代虽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 ,但也存在矫枉过正的不足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说明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提示以增加“宰相”人数的办法分割相权。(2)根据史料2分析宋代地方管理体制的

9、特点。提示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强化了中央集权。(3)结合以上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唐末之失”的影响。提示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增加了朝廷负担,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现象出现。提能升华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崇文抑武,文人治国。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因文官不熟悉军务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冗官”现象。(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虽有利于加强中央

10、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的重要原因。2.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文官政治形成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

11、兴儒学,扭转了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探究点二王安石变法史料呈现 史料1(王安石变法前)豪姓蓄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 九谷散于穰岁,百姓困于凶年。摘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史料2青苗钱委诸路转运、开封府界提点、提举司,每年相度留钱谷,以备非时赈济出粜(熙宁五年二月壬子)赐两浙转运司常平谷十万石,赈济浙西水灾州军,仍募贫民兴修水利。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素养剖析史料1通过古代文献较客观地呈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史料2摘自古代文献,通过史料实证呈现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措施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

12、1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提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的社会经济堪忧,豪强囤积居奇,农民生活贫困,农业政策收效甚微,从而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威胁着王朝统治。(2)依据史料2,指出政府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提示措施:实施青苗法,赈济百姓;招募贫民兴修水利。影响: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提能升华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2)从内容看:主要是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再分配。(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4)从性

13、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6)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考向预测模拟演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涉及核心内容较多,是需要掌握的重点。该部分可从宋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汉唐宋三代中央集权的比较和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等角度进行考查,备考时,要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1.(2016北京文综,14,4分)“神宗既用王安石

14、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由题干材料中“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与题干“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2.(2020北京,5,3分)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实行均输法兴建水利工程鼓励百姓

15、养马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A.B.C.D.答案D兴建水利工程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产量,以此达到“下有储蓄”的目的;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可以让农民渡过难关,免受高利贷者的盘剥,体现“上有善政”。均有利于“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正确。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中节约政府开支的措施,保马法是为改变积弱局面实行的强兵之法,均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故可排除。D项正确。1.(2020山东烟台期末)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

16、不可及也”。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自武将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答案C依据材料可知,宋人认为将领领兵打仗获胜所得到的荣誉不及考上状元所获得的荣誉,说明当时文人的地位高于武将,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即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C项正确。2.(2020山东济宁5月考试)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助役钱。这一举措意在()A.为封建政府拓宽

17、财源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C.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D.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答案A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征收免役钱和助役钱的举措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项正确。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和大官僚势力的膨胀,但这并非变法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免役钱和助役钱的征收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举措并不是为了刺激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下方的大事年表反映了()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

18、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不同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故C项错误。主干点二辽夏金元的统治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辽与西夏1.辽 (1)建立:916 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2)制度: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3)宋辽关系:辽与北宋长期

19、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2.西夏 (1)建立:1038 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知识拓展正确认识辽朝的双轨政治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时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对统治地区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也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二、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1115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2.金与辽宋关系:1125年、1127年,分别灭辽和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20、3.迁都:1153 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4.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并实行猛安谋克制。5.由盛转衰:12 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后逐渐衰落。概念阐释猛安谋克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加以发展,使它同时成了部分较早归附金朝的奚人和契丹人的社会基层组织。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不断扩张,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建立与统一(1)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2)元朝统一: 1276年,元军占领

21、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完成统一。3.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中央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内容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 简称行省。但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构图解史元朝的中央官制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新民

22、族的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实质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元朝灭亡: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在14世纪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元朝灭亡。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交融史料呈现 史料1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

23、料2昔者金人草居野处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摘自宋史陈亮传 史料3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治南。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素养剖析史料1摘自古代文献,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少数民族政权效仿汉族文化,从而促进了其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史料2通过古代人物传记展示了女真族学习汉族政治和文化的现象史料3摘自现代学者著作,站在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视角论述了行省设置的原则史料运用(1)从史料1中找出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并根据

24、所学知识,回答辽、西夏具体的政治制度及历史影响。提示方面: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任用汉人为官;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历史影响: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农耕文明;有利于各民族的和平相处和互相学习,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辽、西夏政权的统治。(2)根据史料2表明宋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趋势?有什么意义?提示趋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民族交融加快。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

25、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3)根据史料3分析行省制的设置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提示从“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突破了民族间由于自然疆界而形成的地域限制,是对传统“共同地域”的突破,利于民族交融。提能升华1.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表现(1)主要特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2)表现少数民族封建化,如任用汉人做官,学习汉人典章制度,学习汉人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字。汉族人移居边境,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移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与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2.辽宋夏金对

26、峙时期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辽宋夏金对峙时期,大规模的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双向流动,使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维系统治,北方民族政权开始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的趋同。北方民族政权为了维护和稳定自身的统治,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考向预测模拟演练辽夏

27、金元的统治主要强调少数民族政权的发展和演变,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可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角度考查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等内容。(2018浙江4月选考,5,2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

28、主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1.(2020山东日照高二期末)辽实行南、北面官制。 北面官采用契丹部族官制度,官员基本由契丹人担任,掌管朝廷大政和契丹人事务;南面官以汉人主事要职,治汉人州县。但是后来,这一制度逐渐成为形式,不少汉族官员逐渐登上北面官的高位。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交融的逐渐加强B.辽政治制度封建化C.北方草原地区农业化D.辽统治危机的加深答案A材料体现的是辽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强调了辽汉分治的特点,但是后来部分汉人也可出任北面官职,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2.下列图片

29、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大动荡和大变革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C.经济重心的南移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B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材料中的“契丹”“西夏”“女真”等民族政权的名称即是这一特征的体现。从“契丹银币”“铜镜”“女真改汉姓”等还可以得出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结论,故B项正确。3.(2020黑龙江伊春一中5月考试)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实行()A.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并未消除各族

30、之间的差异C.与宋代相比更利于中央集权D.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相关答案D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行省是为了防范和控制一些地方的民族反抗,这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4.元朝中期吏部统计表(单位:员)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总计朝官9381 1512 089京官155351506外任官5 65914 23619 895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表明当时元朝()A.巩固了大一统国家B.注意发挥汉族地主作用C.实行四民平等政策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B元朝中期汉人、南人在政府中任职的数量超过了蒙古人和色目人,表明元朝注意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 B项正确。主干点三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

31、社会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耕作制度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经济结构(1)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2)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知识拓展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2.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1)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矿冶业北宋时期,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

32、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特别说明宋元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宋元时期棉花等作物的种植和推广,表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加强。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1)商品市场: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2)边境贸易: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3)货币: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增多,并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4)海外贸易: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2.城市(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33、知识归纳两宋商业的发展(1)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2)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三、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2)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3)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四、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念淡化(1)原因:科举制度比唐朝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34、2)表现: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宋朝,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2)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3)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3)对于百姓迁移位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构图解史社会的变化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辽宋夏金元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呈现 史料1 史料2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

35、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3从8世纪帝国的鼎盛时期至13世纪整个中国最终为蒙古人征服这段时间,中国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

36、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仍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摘编自费正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素养剖析史料1通过展示唐宋两个不同城市的布局图,从时空观念角度展示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史料2通过古代文献再现了宋代商业的情景,为研究宋代商业提供了较为可靠的资料史料3现代外国学者站在全球史观的视角来看待宋代的商业发展,提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这一论断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比较北宋的都城与唐代的长安相比在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提示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唐代坊市限制严格,宋代商业的空

37、间限制被打破,反映出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提示坊市界限被打破;专业化市场得到发展,商品交易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娱乐设施完善,娱乐经济繁荣。(3)结合史料1、2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史料3中“商业革命”的结论有什么依据。提示商品经济发达;基层市场活跃;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城市经济繁荣,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被打破;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兴盛;商业税收成为国家很重要的经济来源。提能升华1.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纸币出现出现纸币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商业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

38、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的与辽、夏、金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可以起到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的作用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原因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宋朝统治者执

39、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孕育的新的社会力量(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原因: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结果:“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王应麟所说的“贫富贵贱,离而为四”,富、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随着富、贵、贫、贱的不断转化及其分离,旧有的等级制度便

40、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旧有的门阀士族和士农工商等级制再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和分层。(2)富民阶层兴起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富民群体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富民群体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

41、的变化和发展。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探究点二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史料呈现 史料1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陆游渭南文集 史料2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素养剖析史料1摘自古代学者的文集,从史料实证角度说明了长江流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史料2通过数据表明了南方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逐渐增多,从侧面体

42、现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史料运用(1)史料1 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现象: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宋代赋税主要来源。说明的问题:经济重心南移。(2)史料2中,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提示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逐渐上升并超越北方。(3)指出上述史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提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提能升华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及影响(1)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东晋南朝: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

43、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使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发。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2)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

44、的比重不断增加。对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考向预测模拟演练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迅速,比之前有了突破性发展并且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也影响了社会生活。在考试中,可从历史横纵联系的角度考查该部分的经济以及经济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1.(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南迁

45、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主编读题】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先根据试题要求进行分析,确定一个正确或错误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排除部分选项,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答案B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

46、分布格局,因此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2.(2020课标,26,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材料显示宋代占城稻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大麦、小麦也由北方推广到南方,有利于稻麦轮作的推广,说明宋代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47、,并且翻车的发明对材料中农作物推广的现象影响甚小,故B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故C项错误。当时民众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D项错误。1.(2020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联考)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建阳窑。这表明,制瓷生产()A.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B.与政府重商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C.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D.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A根据南宋时期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瓷器生产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瓷器的

48、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都有所增强,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宋代民营手工业规模尚未超过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2.(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五模)据统计,宋朝临安的工商业有四百一十四行。在农村则出现了一些专业户,宋代官私文献记载中常有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霜户、磨户、焙户、乡村酒户等专业户。据此可知,在宋朝()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C.区域经济具有专业化特色D.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已常态化答案B城市中工商行业多,农村经济出现各类专业户,都表明商品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A项错误;材料中的“

49、行”与“专业户”不是区域经济,C项错误;分工协作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D项错误。3.(2020山东宁阳四中月考)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1%,以北占到54.9%;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北宋时期南方的户口比例增加,经济结构有所变动,故C项正确。4.(2020山东泰安3月考试)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某种营生的中介性行业。在农村的土地经营之中,出现了充当

50、地主与佃户之间媒介的“业主”;在商业领域,出现了联结客商与铺户的中介经纪人。这说明宋代()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社会结构根本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答案B通过“业主”和“中介经纪人”实现土地和铺户的租赁,表明地主与佃户之间、客商与铺户之间的租赁关系均是临时建立的,说明宋代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D项错误。主干点四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必备知识核心拓展一、儒学的复兴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北宋中期起,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概

51、况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主张(1)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2)人生观:通过“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3)认识论:“格物致知”著作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加以注释,作为儒学基础读物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概念辨析“格物致知”的含义“格物致知”就是花时间,讲方法,深刻探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二、文学艺术1.文学(1)词特点句子长短不等 ,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发展的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

52、的歌词代表人物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2)曲散曲一种灵活、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杂剧形成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等,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等(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2.艺术(1)宋元两朝,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2)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知识拓展宋词繁荣的原因(1)两宋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2)市民阶层壮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3)两宋社会矛

53、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易错点拨元曲元杂剧元杂剧是一种戏剧形式,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包括歌唱、道白、舞蹈、场景等诸多要素;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概念阐释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三、科技1.三大发明领域概况意义印刷术宋朝雕版印刷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出现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

54、海2.科学家(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2)元朝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3)元朝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四、少数民族文字1.条件:统治者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建设,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2.表现:契丹大字与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成吉思汗时期的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时期的拼音符号等。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程朱理学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呈现 史料1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

55、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史料2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素养剖析史料1摘自现代学者著作,说明了朱熹通过编著书籍使儒学不断世俗化和普及化史料2利用数据变化,从侧面体现了理学的影响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概括程朱理学的特点。提示世俗化和普及化。(2)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程朱理学的影响。提示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扼杀和禁锢了人性。提能升华宋代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影响(1)“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56、,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2)理学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3)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探究点二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史料呈现 史料1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正大堂皇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

57、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史料2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素养剖析史料1解读了宋词的特点史料2现代学者综合多种

58、史料,对宋词形成的背景进行了说明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词的主要特征。提示平民化、世俗化;具有娱乐性、艺术性;自由活泼。(2)根据史料1和史料2及所学知识,概括宋词发展的原因。提示古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娱乐设施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人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词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文人对文学艺术的创新;等。提能升华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1)民族交融: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元朝则统一了全国,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在民族的交融中迸发出文化的辉煌火花。(2)国家政策:宋朝文化繁荣的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的文化繁荣是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下的产物,由

59、于元朝的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的情况下转而从事曲艺、诗词的创作,所以元朝的曲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科技的影响:宋元时期,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中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囊括天文、地理、医学、数学中国的科技文化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4)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交流十分频繁,对外政策开明,文化上海纳百川,有利于促进繁荣。(5)阶级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更为丰富,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商业色彩浓厚的词曲因而得到普及与发展。考向预测模拟演练辽宋夏金元时期是古代文化的繁荣时期,此时期可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技

60、、文化和思想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也可从历史发展演变和传承的角度考查古代儒学、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和特点。1.(2020江苏单科,4,3分)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主编读题】“反映类”“体现类”试题的答案往往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次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这一题型考查的不仅是对材料内容的正确解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对某一历史现象、历史问题或历史结论的深层理解与解释。 解答“反

61、映类”试题时要从题干现象出发,通过现象看到该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程将“觉”“悟”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这些都反映了北宋时儒学与佛教的融合,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2.(2020浙江7月选考,5,2分)有文献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椀(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人工磁化方法见载于()A.武经总要B.梦溪笔谈C.萍洲可谈D.梦粱录答案A由“用薄铁叶剪裁首尾锐如鱼形令浮

62、其首,常南向午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指南鱼,见载于北宋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故A项正确。1.(2019北京朝阳二模)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等,特别是小学,一直被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从材料信息看,朱熹的很多著述都是童蒙读物,这些通俗化的童蒙读物有利于道德教化的普及,故选A项;B项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中的“开始重视”表述不当,排

63、除。2.(2020山东青岛一模)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对材料中关于宋代社会状况的认识,理解正确的是()A.开始出现中枢权力制约机制B.出现了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C.文化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D.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答案C本题采用排除法。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在宋以前已经出现,A项错误;明清时期才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项错误。故选C项。3.元世祖忽必烈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郭守敬等人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

64、,不误农时。由此可知,授时历()A.具有较强的实用性B.是我国施行最久的历法C.处于世界领先水平D.与现代的公历完全相同答案A从材料中的“意思是指将历法付与百姓,使之知时令变化,不误农时”可以看出元世祖颁行授时历的目的是使百姓经营好农业生产,表明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A项正确。4.(2020福建南平一模)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C.文化生活市民化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于竞技活动答案C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表明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关注文体娱乐等世俗生活,反映了文化生活市

65、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体育活动,无法体现城市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表明这些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属于士人阶层,D项错误。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中枢权力和地方权力,强化了皇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2.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3.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有战有和,但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争与和平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4.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发展与创新,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5.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两宋时期的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6.宋代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促使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宋代对社会的控制适当放松,社会发展变化较大。7.宋代出现儒学复兴运动。程朱理学宣扬“天理”,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8.在宋朝基本成熟的三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