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9245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2、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列宁主义的形成(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1、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I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开展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6)主观条件: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党的指导思想是

2、“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内容(1)帝国主义的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对俄国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为帝

3、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4)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1、条件:客观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 的环节。(1)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卷入战争(有利的国际环境)。(2)经济基础: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残余,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3)政治基础:俄国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二月革命倒沙皇。A、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结果:a二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b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资产阶级

4、临时政府;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主观条件:(1)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2)群众: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3)组织:布尔什维克党成熟;(4)理论: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2、过程:十月革命现曙光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3、成果: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1)时间:1917年11月8日(2)内容: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5、、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法令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权利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满足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掌握政权(最核心要求)和平法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满足和平愿望,恢复和平环境(最迫切要求)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满足土地愿望,建立经济基础(最根本要求)(3)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2)对人类: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

6、纪元。 (3)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政治军事: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后期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3)内容:领域内容特点农业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军事、行政干预色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

7、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商业取消商品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平均分配(4)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评价:积极性: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后逐步取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农民的不满,频繁发生暴动,导致工农联盟破裂);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2)时间:1921年3月(3)内容:领域内容农业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工业允许

8、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按劳分配(4)实质(“新”的地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5)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模式(19281953)1、背景:苏联成立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1991年12月25日解体。1924年列宁逝世,苏

9、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注意:1917年11月8日1922.12称苏俄;1922年12月1991年12月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国内工业落后,重工业薄弱。2、内容: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苏联模式。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政策“农业集体化”政治权力高度集中3、成就农业集体化(19291933)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21937),到l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

10、国,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4、影响(1)积极:工业化: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工业化,奠定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鲜明对照;物质基础: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西方借鉴:开创了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为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体制调整提供借鉴(国家干预经济)。现代化借鉴: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农业集体化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体制日益僵化,

11、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知识拓展】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异同:同:1、都是由俄国政府参加一战,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引发。2、领导者都有布尔什维克党,都是发生在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异:起义名称性质(根本不同)对象组织性目标结果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封建沙皇专制自发没有指导纲领面包、停战、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组织、有准备以四月提纲为纲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二、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农村的道路)革命阶段: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

12、命两个紧密相连不同性质的阶段理论角度: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首先夺得政权的学说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不同点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贸取消商品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政治影响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经济效果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