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迁都于殷(yn)的报告辞,古朴坚涩,典雅生动,“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wn)”等比喻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B那些靠几个名词横绝四海的伪作者打着神话旗号来写作,在互联网抄袭利器的帮助下,劣(li)币驱逐了良币,这种粗制滥(ln)造的景况,有愈演愈烈之势。C月影在水面上嬉戏,它闪着绿色的磷光,忽而左右扩展,忽而游蛇蜿(wn)蜒,忽而像一只只蝌蚪在跳跃,忽而像无数伶(ln)俐的蜥蜴在奔蹿。D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不管入世还是出世都会正派
2、一些,而一个褊(pin)狭峻急或者虚伪刚愎(b)的人,出仕则是酷吏,出世则为伪君子,皆不足为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由于腿伤,我两年没逛服装店,临近春节,腿伤好转,想逛服装店的想法竟死灰复燃。甲我想要得到一件新衣服,除了爱美,也包含另一种心理:即希望有一个与旧日子不同的新生活。人不能忍受日复一日的相同,不变化是一潭死水,是没有意义的停滞。乙我曾经目睹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台风,霎时间大树小树东倒西歪,满街都是水我体验到了改变的快感,哪怕这改变是以摧毁的形式进行的。丙是的,我渴望改变,我对我的既成事实强烈不满,我渴望我的腿不再伤痛,渴望我的生活有波澜。我需要把变化的力量赋予某一天,赋予
3、一些特殊的日子以重托。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 B死灰复燃C一潭死水 D波澜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如今,水资源的匮乏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为水资源污染的治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B彩虹合唱团推出新曲春节自救指南,引发网友刷屏,该曲直指春节期间年轻人总被亲戚、家人、长辈盘问工作、恋爱、车房等问题,令年轻人产生共鸣。C十五部委再推乙醇汽油,2020年能否实现全覆盖,取决于未来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和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技
4、术进步。D近年,整容业火爆,整形队伍中不乏高中生身影,“整形热”出现,主要是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机遇起决定作用。5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与其句子结构相似,使用的修辞方法相同,语意相关。(3分)墙根里的那只蟋蟀,仍然在城市的窗前鸣唱,带着泥土的气息鸣唱,在夜深人静时,唤醒人们沉睡的乡思。答: 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话。要求:运用第一人称,表现孩子的雀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50字。(6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我们知道中国从隋唐起就盛行科举制,谁科举成绩好,谁就可以当官。对这个制度我们已经习以为
5、常,但实际上,科举制是相当奇怪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有点“特殊”,在世界别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即便在中国,在科举制产生之前也有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从最早的贵族、门客,到军功、推荐(察举、征辟、孝廉),最后是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开启了科举制度。科举的出现,可以被视为国家治理的复杂化与国家规模的超大化对现实政治的倒逼。如果我们把历史追溯到周朝,就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社会和后来的宋元明清完全不同,在制度层面上,反倒更像冰与火之歌里的七大王国。和七大王国一样,西周也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这里所说的“封建制”指的是其本义,就是“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而不是后来君权至上
6、的扁平化社会。孟子对这个社会有过一个理想化的描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天子也好,诸侯也好,虽然是君主,但他们和卿、大夫相去并不远,只是在等级树上高了一点点而已。在这样的社会里,选拔官员自然倾向于世袭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逻辑推理。世袭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们得到一些好处后,会很自然地倾向于把这些好处传给后代。既然大家的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天子能世袭,诸侯能世袭,我们卿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因此,在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
7、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我们翻翻左传就会发现,许多家族都是世世代代为卿,比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也不太需要经常从外界选拔官员,让官员生官员就行了。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后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最终的结果是权力越来越集中。而权力越集中,官职也就越不像贵族的固有权利,而越像是国君
8、的额外赏赐。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国君即使想从民间选拔官员也无从选起。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增长。一下子,官员潜在储备极大丰富。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学了一肚子当君子的学问,怎肯老实待在家里浇粪种地?孔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学而优则仕”的理论,给不甘心在家种地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而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地崩溃了。(选自科举之前的选官史,有删改)7下列关于世官制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世袭是人类的本能
9、,等级制度则给了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采取世袭制的借口。B世官制在春秋时期虽有所松动,但依然占据主流位置,这让平民百姓很难获得机会走上仕途。C世官制作为相对稳定的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可以缓解贵族内部的矛盾,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D在各种原因影响下,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整体性地崩溃了,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隋唐起盛行的科举制,是我国独有的“特殊”制度,可以看作是国家治理复杂化与囯家规模超大化倒逼现实政治的产物。B不同于宋元明清等时期君权至上的扁平化社会,西周是一个封建制的贵族国家,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社会。C孟子对理想化
10、社会的描述,明确了不同的阶层在等级树上相去不远的地位,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D孔子“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契合了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心理,给他们提供了一条现实出路,也推动了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9简要概括世官制出现崩塌征兆的两点原因。要求每点不超过20字。(4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走读西湖王旭峰(一)风雅从湖西开始,也许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了。“西”是一个迷人的指向,一个浪漫的地方,西湖之西,是西的重叠,是西的强调,是西的极致。在西湖的游历中,我们能感受到她那种令人怦然心动的神秘的美。在语焉不详中寻找历史,在茅道芦巷中叩访遗踪,在锈迹斑斑中擦拭亮光
11、;与长眠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共同经历苏醒,与这块城市的湿地共同呼吸绿色空气,并沉醉在其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二)若朋友们第一次到杭州来,由我引领游西湖,我首先带他们去的,必定就是孤山。我个人以为,凡到杭州来的游人,首先到的应该是孤山。用一到两天时间,把孤山初品之后,再散向湖上各处。都说纲举目张,孤山,就是西湖的纲。因为你在这里领略到了西湖的深度文澜阁与四库全书是标志;你在这里见识了英雄美人,这里有苏小小的爱情和秋瑾的碧血;这里有高僧与处士,梅妻鹤子与春雨尺八让你尘虑尽消;你在这里将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泠印社的金石书画会让你知道什么是艺术的高山仰止。你也在这里丈量了西湖的宽度,见识了高
12、度。在这里鸟瞰西湖,从四照阁上把你的目光投向三堤与三岛,你才知道什么是天城;你应该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和美术馆,将浙江的文明史大致领略;然后,你应该到楼外楼去品尝西湖。当你缓缓归去的时候,所经过的,无论是灵隐路,还是北山路,都是美不胜收的路径。(三)尽管西湖有许多令人迫不及待地要看的地方,我还是以为,对西湖的水的游历是本质的。因此,湖上,是你走向西湖的核心部分。湖上,在地理概念中,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西湖的湖面上,近现代社会生活中,江浙一带文人,往往喜欢把上海称为海上,把杭州称为湖上。虽然如此,我这里的“湖上”,依旧是以湖水为根本要义的。湖上的三堤,除了杨公堤我们已经在湖西之行中领略过了,其他如白堤和
13、苏堤,那就是天才大诗人写在西湖湖面上的大诗行,我们不去亲历,怎么心领神会呢?湖上的三岛,那海上仙境、理想世界的人间再现,是一定要登临的。由此,我们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中关于至美至善世界的身心感受。20世纪上半叶,有人评点杭州的市色,说应该是湖色。而所谓湖色,就是一种类似于林黛玉的“黛”那样的颜色,应该是偏于碧色的吧。然而苏东坡的湖色有光,水光潋滟,那是明亮绚丽之色,五彩缤纷之色,那就是五光十色吧总之,湖上,就是万千气象、无穷丰富、瞬息万变的美。(四)而空的山色中,隐藏着许多的事物。因此,杭州的山,是值得探究的山,是要花一点工夫进去的,用一点心力进去的。在杭州的山间,感官的一味享受是不可取的,你最
14、好有一点准备,了解一点儿往事,知道某些掌故,这样,杭州的山虽然不高,你却会越走越深。杭州三面环山,山山各有风貌,我选中的那几座,则是人文内涵相对丰富的。我总是偏向于那些有人的精神渗透其间、有人的印记分布其间的景观。你身处其中,甚至不知不觉,把山本身都给忘了。因此,对杭州的山的欣赏,真的是从山脚的第一步就开始了的,从山门就开始了。高度在这里,不是标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杭州的山是不高的,杭州的山,又是极高的,这就要看你用哪一种态度去登临了。(五)为什么如此飘飘欲仙的轻盈的西湖,却又有雷霆万钧之重?西湖是没有人敢轻薄的地方。因为西湖,已经光荣地被英灵们选中,西湖是伟大的心灵最好的栖息地。由此我想
15、起了瓦雷里的诗句: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也想起了钱塘乡亲袁枚的诗: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要把游戏的心情放下,要带着虔诚的信仰去那里,要像朝圣一样去朝拜岳庙那样的地方。(六)而西湖的有些地方,则是智慧之地。杭州在历史上是曾被称为东南佛国的。杭州的佛事之盛,有目共睹。环湖的寺院,如今已经云散了许多,那存在的,便就越发庄严了。杭州的多种宗教各有其渊源,它们同时相安无事地聚集在湖上,各有各的信徒,各有各的欣赏者。有许多人并非因为相信来世而去烧香,就我个人而言,所有的宗教寺庙,都是艺术殿堂。西湖集中了多种宗教中的一些重要事项,是人们在湖上游历时增长知识、开阔眼
16、界、又启发智慧的好去处。(七)我从小生活在杭州,自以为“家在西子湖上”,但我依然说不清杭州。杭州是可观的,杭州与西湖一体,游湖带着了城,游城又带着了湖。在那样的重叠之中,你一次次地游历,你会爱上杭州,爱上西湖。西湖是一座书院,我们是书院的学子,我们在湖上走读。(有删改)10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答: 11作者为什么说“杭州的山是不高的,杭州的山,又是极高的”?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答: 12文章以“走读西湖”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 13文章结尾说“西湖是一座书院,我们是书院的学子,我们在湖上走读”,请概括“我们”在湖上读出了什么。(6分)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
17、(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雪涛阁集序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骚之不袭雅也,雅之体穷于怨,不骚不足以寄也。后之人有拟而为之者,终不肖也,何也?彼直求骚于骚之中也。古之为诗者,有泛寄之情,无直书之事;而其为文也,有直书之事,无泛寄之情;故诗虚而文实。晋、唐以后,为诗者,有赠别,有叙事;为文者,有辨说,有论叙。架空而言,不必有其事与其人,是诗之体已不虚,而文之体已不能实矣。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18、。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
19、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中国历代文论选,有删改) 注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袁宏道的朋友。驺从:达官贵人出行时骑马导行传呼的侍从。俳:滑稽,幽默。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逐目而逐时逐:驱逐B终不肖也 肖:像,相似C信腕信口,皆成律度 信:随意,任凭D为脱其粘而释其缚 释:解除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A作者开篇就指出从古至今,时代发展趋势使文章不能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模仿古人说话就好像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B晋、唐之前,诗虚而文实,诗歌重在寄托情感,而文章重在叙写事情,晋、唐之后,诗歌中有叙事的成分,文章中有辩说议论的成分。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他们应该自创新意,不能模拟前人字句,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D有人认为进之的文章虽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但是有些句子近于浅近俚俗,而作者却对进之的这种写法大加肯定。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不 然 古 之 才 人 何 所 不 足 何 至 取 一 二 浅 易 之 语 不
21、 能 自 舍 以 取 世 嗤 哉 执 是 以 观 进 之 诗 其 为 大 家 无 疑 矣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4分)译文: (2)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4分)译文: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9两位诗人的目光都紧盯农村 这一特定时节,都运用了 手法勾勒出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形象
22、再现了农忙的景象。(2分)20古代诗人在反映农村生活时,感情往往比较压抑。但范成大、翁卷这两首诗却与之不同,读来有别样的滋味,试作赏析。(6分)答: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21阅读上面的文字,概括孔子的处世原则。(2分)答: 22请简要评价孔子的“以直报怨”。(4分)答: (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
23、八佾舞于庭, , ?(论语)(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5)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今年已经58岁的闫师傅有两项“绝活”:出神入化的电焊技艺和精湛绝妙的烹饪手艺。他自创的“闫氏电焊法”,可以运用手腕控制焊条摆动来保证焊接的质量和美观、平滑。为了把手艺传给年轻人,闫师傅当起了教练。每次焊接,稍微出现一点瑕疵,他马上让人家重新焊接。有人说他吹毛求疵,可闫师傅总是说:
24、“差一点点我心里都不舒服。”每年春检期间,闫师傅还主动承担起为车间春检的20多人做饭的差事,并乐在其中。被工友们称赞的“闫氏招牌菜”,每样都色香味俱佳,成了年轻人酷爱的美味。你觉得闫师傅的电焊技艺和烹饪手艺有关联吗?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的感受或相关经历。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精析1BA项坚艰。C项蹿窜。D项“褊”读bin。2BA项由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连词,表示原因,多与“所以、因此”等配合。B项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C项一潭死水:比喻没有生气或停滞不前的沉闷局
25、面。D项波澜:波涛,多用于比喻。3A冒号与“即”不能连用,冒号可改为逗号。4AB项并列不当,“长辈”与“亲戚”“家人”有交叉,不能并列。C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改为“要”。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起决定作用”。5(示例一)青草上的那颗露珠,仍然在城市的梦中闪耀,带着月光的温润闪耀,在更深夜阑时,安慰人们焦躁的灵魂。(示例二)草屋后的那片绿叶,仍然在城市的心里招手,带着情思的温暖招手,在灯火阑珊时,撩起人们浪漫的情怀。6(示例)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爸爸给盼回来了。爸爸一放好行李,脱下外套,我就像狼看到了小羊一样朝那一堆东西扑了上去。要知道,我对他这一套行头可是盼望已久啊。所以,赶紧趁着这个机会
26、,穿上了他的马甲,戴上了他的礼帽,拿起了他的公文包,拄着他的手杖对了,对了,不能忘了那锃亮锃亮的大皮鞋。哈哈,我也是大人咯,我要去上班咯!我得意地看着有模有样的自己,笑得像一朵太阳花。7BA项“天子、诸侯”错,由原文第四段“既然大家的地位并没有本质区别大夫为什么就不能世袭呢”可知,没有包含“天子、诸侯”。C项“在政局稳定的社会,能够永久持续下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六段是“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D项“官员世袭现象消失,而代之以察举制度”无中生有。8BA项“独有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一段是“在世界别的国家,极少见到这样选拔官员的”。C项“为世袭制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无中生有。D项“也推动了
27、西周选官制度的改革”错,原文第七段是“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9大一统局面破坏后权力集中致使官职不固定。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并渴望走上政治舞台。10运用铺陈、排比手法,罗列在孤山所领略到的西湖丰厚的人文底蕴,增强了表达气势。第二人称的运用,增强了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情,同时增强了感染力。11“杭州的山是不高的”是从山实际的高度说的,山本身并不高;“杭州的山,又是极高的”说的是杭州的山各有风貌,且人文内涵丰富,有很多掌故,有人的精神渗透其间,需要细细品味。12交代写作对象西湖。采用比喻手法,将西湖比喻为书籍,以“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全篇围绕“走读”展开,以“走
28、读西湖”为题可见作者的行文思路。揭示了文章中心,作者紧扣“读”字引用史料,展现西湖人文和历史的厚重感,传达出对西湖的赞颂之情。13读出了西湖的美景自然的西湖,西湖每一处的山水都美不胜收;读出了西湖的厚重历史的西湖,西湖历史悠久,是众多伟大心灵的栖息地;读出了西湖的底蕴人文的西湖,西湖是艺术和智慧之地,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智慧的好去处。14A逐:追随。15DD项均为代词,“他,他们”。A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介词,把。B项介词,从/介词,比。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并列关系。16C“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根本不应该复古不能模拟前人字句”错,作者并不完全反对复古。作者认为复古
29、是对的,只是反对将抄袭当作复古,反对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17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18(1)聪明人为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2)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参考译文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这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溃毁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
30、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痕迹来冒充高古,这就像是身处严冬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离骚不能模仿雅,雅的诗体极尽怨刺,不用骚体不足以寄托(新的)情感。后代诗人有模拟骚体而作诗的,最终并不像骚体,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接从离骚中学习骚体的风格。古代人作诗,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没有直接叙述事情的;而当他们作文时,有直接叙述事情的,没有广泛寄托深情的;所以说,诗歌(重)虚而文章(重)实。晋、唐以后,作诗的人(所作之诗),有赠别的,有叙事的;作文的人(所作之文),有辩说的,有论叙的。架空虚构而言,不一定有这件事或这个人,这是诗体已经不再(全是)虚,而文体
31、已经不能(全)实的变化。古人的方法,怎么可以一概而论?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务必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有才能的人为旧的体式所束缚,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为这种习气所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仆役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真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
32、相勉励,意图纠正现在沿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能自成规则和法度,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文章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切实主旨悠远,(在这方面)他无疑是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穷极创新和变化,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说:“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像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并且开阔当时人的眼界。”古代和现代文人,为诗歌创作所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和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
33、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无疑是大家之作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文章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19夏初(初夏、夏天、夏季)白描20这两首诗,流露出的都是轻快愉悦的情感。范诗写农忙季节,田间劳作的人们各司其职,忙忙碌碌,开开心心。景是宜人的,事是悦人的,全诗基调昂扬。翁诗的前两句写景,所写之景让人感到惬意、舒心;诗的后两句写人,突出了人人忙碌,农事不断,让读者体会到农民投身劳动的积极性,表达了愉悦之情。21善恶分明;公平公正(中庸)。22“以直报怨”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和磊落的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怨”,这表
34、现了儒家的原则性。参考译文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子贡问道:“全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比不上(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23(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3)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轴(4)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24.写作指导材料叙述了闫师傅的事迹,说他有两项“绝活”:即出神入化的电焊技艺和精湛绝妙的烹饪手艺。命题人特此设问:“你觉得闫师傅的电焊技艺和烹饪手艺有关联吗?”这一问非常重要,它是命题指向之所在,考生不可忽视。所谓关联,其实就是要考生能够从闫师傅的两项“绝活”里找出共同的精神品质。这就好比提供了两则材料,一是握有绝技的电焊工,一是握有绝技的厨师,要求我们根据这两则材料作文,因此审题自然是要归纳出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闫师傅的电焊技艺和烹饪手艺都是“绝活”,“绝活”正是两者的联系之处,解读“绝活”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也正是本次作文立意的重点所在。参考立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有精品意识,践行工匠精神(推崇精益求精,走精品强国之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国工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