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七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解析】选D。据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中所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加固训练】 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儒不再批
2、判佛教 B.宋朝儒佛地位相当 C.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解析】选C。“辟佛的宋儒”表明宋儒对佛教是有批判态度的,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介绍宋朝儒学和佛教地位相当,故B错误;“批判的佛学者”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将之融入了儒学,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道家学说,也没有呈现三教合一的信息,故D错误。2.(2020太原模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
3、儒学【解析】选A。二程的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反映出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故A正确;这种至善圆满之乐,并非教人消极处世,故B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觉悟“自心”源自佛道文化,故C错误;二程继承先秦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部分改造,故D错误。3.(2020朔州模拟)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南宋时期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
4、守本分等受理学思想影响的生活理念,反映了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思想体系,排除A ;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体现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排除D。4.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标题内容节录 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 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 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 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
5、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解析】选D。“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均体现了人应该遵循三纲五常,即理性,故选D;“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没有涉及社会生活水平的内容,排除A;“儿童启蒙读物”强调对儿童生活习惯的培养,不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排除B;“衣服冠履;言语步趋;读书写字;杂细事宜”意在培养儿童的自觉习惯,未体现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排除C。【加固训练】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
6、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涉及通过实验途径,且格物致知也并非寻求科学真理,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故B错误;材料“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故C正确;朱熹思想中没有涉及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故D错误。5.(2020武汉模拟)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中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人王祥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虽然朱氏待王祥刻薄,但在她染重病卧床后,王祥
7、仍然在数九寒天,光着膀子卧在冰面之上,融化冰面,求得鲤鱼为后娘治病。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表明()A.封建王朝倡导“致良知”B.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C.统治阶级重视文化修养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风俗改良【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道,说明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建王朝倡导“致良知”的信息,排除A;材料也没有涉及统治阶级是否重视文化修养,排除C;材料信息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6.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这表明() A.新旧儒学思
8、想冲突激烈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解析】选A。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被视为“伪学”,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说明宋朝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A正确;儒家思想自西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错误;道学属于儒学范畴,C错误;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D错误。7.(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
9、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解析】选D。朱熹改革儒家烦琐的礼节,是因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的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朱熹等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根本目的是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拓展延伸】程朱理学的内涵(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存天理,灭人欲。(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8.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
10、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陆九渊主张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B正确;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而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排除A;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而不是反对格物致知,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主张,与陆九渊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9.(2020潍坊模拟)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中
11、国佛教()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解析】选C。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的说法明显错误,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提倡的是舍弃七情六欲,其中包括家国情怀,根据题干描述,中国佛教的僧人,“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说明佛教在中国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佛教文化受儒家伦理影响,有所吸收包容,故D错误。【加固训练】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12、 () A.注重道德修养 B.强调主体意识 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民主自由【解析】选B。宋明理学本身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A错误;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在的天理,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故B正确;宋明理学是继承汉代新儒学,并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先秦儒学仅是宋明理学的源头,且材料也无法体现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故C错误;两者都不追求民主自由,故D错误。10.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表达了民
13、主政治诉求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解析】选A。“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加固训练】 (2020抚州模拟)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
14、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可知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而不是动摇了,排除C;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11.朱熹主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
15、是()A.朱熹和王阳明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B.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C.朱熹和王阳明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D.朱熹重“物格”,王阳明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解析】选C。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错误;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王阳明认为心是世界的根本,故B错误;王阳明认为天理就是本心,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根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故C正确;王阳明重“求心”,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故D错误。12.(2020黄冈模拟)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
16、使命是()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解析】选B。儒学虽然在宋代出现危机,但仍处于统治地位,A错误;对张载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建国背景和理学家们关切的问题,北宋吸取历史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二程等为代表的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B正确;C只是表象,排除C;D错在重新恢复,D错误。【加固训练】 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
17、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解析】选C。“均田产”、复古井田等,蕴含爱民、平等等思想,故选C;题干未提及儒学加强伦理关系,排除A;题干提及的主张有些是不合时宜的,如复古井田、实行分封制等,排除B;张载、朱熹的思想是维护君主专制的,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18、,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
19、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1分)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12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2分)【解析】第(1)(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归纳即可。第(3)题,据材料一中“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自觉提升道德,据材料二“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开展道德实践,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答案:(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
20、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6分)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5分)(2)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6分)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6分)(3)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
21、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
22、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的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论述:在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8分)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