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人应当坚持正义一、夯实基础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恫吓(xi)理睬(ci)遭殃(yng)一一枚举(mi)B.名誉(y)倔强(ju)俸禄(fng)拳拳服膺(yng)C.监禁(jin)反驳(b)邪恶(xi)论辨逻辑(bin)D.处死(ch)莫邪(y)褒贬(bo)毕恭毕敬(b)答案D解析A项,“吓”应读“h”;B项,“倔”应读“ju”;C项,“辨”应改为“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外交部声明:中方在南海中国管辖海域有关作业合法合理,无可非议。中方愿继续与越方一道,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家访中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家长无为而治,孩子才
2、会无所顾忌,甚至由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任何领导,包括自己孩子的领导,她都毕恭毕敬,奉若神明,这几乎成了她的处世习惯。他表示,扩大5 000名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图的实施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物的一举一动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A.B.C.D.答案B解析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使用正确。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多指寓治于教化之中。此处望文生义,使用错误。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使
3、用正确。诚惶诚恐:惶恐不安。使用正确。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用在这里不合语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合语境,应用“不厌其烦”。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A.B.C.D.答案D解析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开头或以开头,说作品,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更合理。排除B、C两项。句中有“也
4、”字,应该放在后才合适,所以选D项。或比较A、D两项,从结尾入手,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自古及今,结尾更好,也能判断出选D项。4.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关于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钱锺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主管者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锺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2)钱锺书要表达的观点是:答案示例(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2)书籍永远
5、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解析这是一道概括语段内容的题目,注意理解“用不着的东西”和“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的含意。5.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下面是苏格拉底与欧西德的一段对话,请根据对话提示,运用“苏格拉底方法”,补充上谈话内容。欧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没有“不正”的。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欧西德能。苏格拉底虚伪是“正”还是“不正”?欧西德不正。苏格拉底偷窃呢?欧西德不正。苏格拉底
6、?欧西德正。苏格拉底你方才说偷窃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欧西德以前是对友,现在是对敌。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欧西德正。苏格拉底?欧西德正。苏格拉底?欧西德苏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答案示例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你的朋友因精神失常欲取刀自杀,你将他的刀偷走,这是“正”还是“不正”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现在又何以对友呢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伟大的人们鲁先圣荷马一生困窘,他就是在乞讨流浪的生活中,从那些与他相同命运的人们中间,收集整理创作出了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辉煌无比的伟大史诗伊利亚特
7、和奥德赛。荷马死在了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路上。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位贫寒的盲人,他是为中国的音乐史留下了丰富遗产的二胡和琵琶演奏艺术家瞎子阿炳。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成为不可多得的传世名曲。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阿炳正逢乱世,他的名字叫华彦均,阿炳只是他的小名。但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地位的街头艺人,他的名字却没有人记起,人们习惯于一种轻蔑的称呼瞎子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小巷,有时在乡村,沿街卖唱,挣路人一个铜板。有很多时候,他的演奏仅仅是为了一口饭吃。也有坐在街头演奏了一天,却没有人施舍
8、一口饭、赏给一个铜板的时候,那他就只能饿着肚子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苦难的身世和坎坷的命运,逼使着阿炳利用他精通的音乐思考社会、生活和人生,一首首充满着悲愤和哀怨的曲调如流水般从他睿智的大脑中流淌出来。与荷马相比,阿炳稍稍幸运的是,他在自己临死的前几天,赶上了共和国的诞生,他被请到艺术的殿堂进行演奏,使他在有生之年得以享受到对一个音乐艺术家的尊敬。当年那个为生计而流浪街头的瞎子,成为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和尊贵的象征。“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说这句话的人是谁?他其貌不扬,那笨拙的身躯裹在常年不换洗、皱皱巴巴、分不清季节的及膝短袍里。在围拢在他身边的这些人当中,有像柏拉图和亚西比德这样的
9、贵族公子,他们喜欢听他对当权者民主制度真面目的揭露和讽刺;也有自由主义者,他们向往过一种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还有许多对时局关心的有识之士,他们喜欢听他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这个人,就是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认识自己,追求智慧,走进自己的灵魂,学会怀疑原则、信念甚至教义,而正是这些问题,把他推向了死路。因为雅典的统治者绝不会允许民众都具有有思想的头脑,都来对他们的统治提出自己的疑问,更不允许人们怀疑自己的信念和教义。更可悲的是,要求处死他的人,并不仅仅是当权者,更多的是他一生都在尽力引导、教化的普通民众。当权者逮捕了他,给他戴上锁链,押着他在雅典的大街
10、上游行示众。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他们一直认为的异类。所以,不论把苏格拉底押解到哪里,两边都是愤怒的人们。他们向他投掷石头,把脏水泼到他的头上。人们纷纷要求立即处死这个离经叛道的害群之马。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想象得出,戴着锁链被押着在雅典的街道上游行,看着街两旁那一双双迷惘愚昧的眼睛,这位人类的先知,内心深处是何等痛苦。所以,当法官告诉他,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会得到赦免的时候,他拒绝了;他的朋友来到牢房告诉他,他们已经买通了所有妨碍他获得自由的人时,他也拒绝了。他说:“告诉人们,你们杀死的只是我的肉体。”是的,他的肉体在当世被轻蔑地毁掉了,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智
11、慧,却给人类打开了光明之门,也给他带来了不朽的千古声名。在我们远古的春秋时期,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有一支布衣队伍在各个诸侯国之间匆忙疲惫地行走。那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历经14年,先后到过齐、卫、宋、郑、陈、蔡、楚等国家,拜见了七十余君,向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寻求入仕从政的机会。但是,他无一例外地处处碰壁,不仅不被重用,而且饱受冷嘲热讽。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他“道大不能容”,应该是对他这14年辛苦的最好的注脚。东西方的这两位思想巨人,几乎是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又几乎有着同样的遭遇,只是东方的孔子稍稍幸运一点,没有被上了枷锁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在人类那
12、些所有称得上伟大级别的人物当中,他们在有生之年的命运似乎都惊人地相似。仰望着这些饱受生活屈辱却又登上了人类思想和艺术顶峰的人们,我相信了这样一个道理,我相信了这样一句话:上苍在给了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了你磨难,而只有在磨难中,智慧才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逢乱世的阿炳流浪街头,很多时候演奏只是为了吃口饭,苦难和坎坷通过他的大脑变成宝贵的经典音乐流传下来。B.第段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既揭示了荷马漂泊流浪的落魄,又表现了他寂然死去的凄凉。C.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处处碰壁,其主要原因与其他伟人一样,是因为“道大不能容”。D
13、.文章列举荷马、阿炳、苏格拉底、孔子等东西方伟人的遭遇,意在说明伟人总饱经磨难,磨难又促进伟人的成长。答案C解析只有孔子和苏格拉底是“道大不能容”,荷马和阿炳并不是。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苏格拉底门徒众多以及他的思想的影响之广。B.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阿炳在苦难人生中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创作出一首首不朽的作品。C.第段对苏格拉底的外貌衣着等细节的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形象再现了苏格拉底饱受生活的磨难和屈辱。D.文章通过东西方伟大人物遭遇的对比,突出了东方伟人的“稍稍幸运”阿炳在临死前被请到艺术殿堂演奏;孔子
14、未被游行示众,也没有被处死。答案D解析文章没有将东西方伟大人物进行对比的意思。8.苏格拉底为什么放弃生的机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苏格拉底立志引导人们追求真理,民众却将他视作异端,苏格拉底很痛苦;苏格拉底认为肉体可以被消灭,但是精神是永恒的;苏格拉底想以死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精神。9.本文选材别具匠心,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说明。参考答案选取的人物具有广泛性和典型性:古今中外皆有;既有社会底层人物,也有社会上层人物;既有艺术领域的,也有思想领域的;既有生活困难者,也有思想孤独苦闷者。三、语言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
15、”,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在近代西方社会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
16、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C.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D.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答案
17、C解析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据此排除A、D两项;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项。1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C.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答案B解析A项运用了夸张,“三百杯”是夸张。B项运用了比喻、对偶,“惊风”“密雨”暗喻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C项运用了拟人,“无意”“苦争”“妒”是人格化描写。D项运用了借代,“杜康”代指“酒”。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参考答案在“对
18、”前加上“通过”;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改为“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这里原是水蓝的世界,从水上看来,无论多磅礴多厚重的山势都浮泛在空碧的波上,石根磐柢所托,不过是一汪透明。山为水而开颜,水为风而改态,风景便活泼起来了。文静如湖的吐露港,风软波柔,一片潋滟的蓝光,与其说是海的女儿,不如看作湖的表妹。港上的岛屿、半岛、长堤、渡轮,都像是她的佩饰。入夜后,更亮起渔火与曳长如链的橘色雾灯。这样明艳惹眼的水美人,朝暮供奉之不足,我能够私有吗?当然不可能。不过堤内的船湾淡水湖,千顷的纯碧放得下整个九龙半岛,水面谧无帆樯,似乎鸥鹭都不敢狎近,在我私心深处倒
19、有点视为禁区,不希望别人鲁莽闯入。幸好她远在边陲,美名尚未远播,所以还没有怎么招引游人。台湾朋友来港,只要天色晴美,我总是带去惊艳一番。一上了那六千尺的长堤,外面的海色尚未饫足,一回头更讶异这里面的湖光,竟然另辟出一个清明的世界。左顾右盼的朋友,总不免猛然吸一口气,叹道:“想不到香港还有这样的景色!”于是一股优越感油然从我的心底升起。谁教他那样低估了香港呢,这猝不及防的一记“美之奇袭”,正是对他的薄惩。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自己不能独享吐露港之美。运用设问,有问有答,能避免叙述的平直,增加行文的波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水影响了山,风吹动了水,风景便形成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参考答案原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水、风景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神情与姿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的衬托下山的别样风貌,风的吹拂下水的变幻多姿,以及山水景物的灵动之态。改写后的句子较为抽象、呆板,不够具体、生动,因而效果大不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