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72KB ,
资源ID:1364549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45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联考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 1.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液属于人体细胞外液B. 人体血浆的pH是735745C. 血浆、组织液之间不能双向物质交换D. 内环境稳态不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A错误;B、人体血浆的pH是7.357.45,B正确;C、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2、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错误。故选B。2. 人体组织液增多时,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B. 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D. 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详解】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的水来到组织液,故A正确。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导致血浆蛋白来到组织液,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的水来到组织液,故

3、B正确。血浆渗透压升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血浆渗透压降低,维持内环境的水平衡,故C错。淋巴回流受阻,导致蛋白质不能回收到血浆,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更多的水来到组织液,故D正确。故选C。3.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 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稳态的有关内容。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生稳态失调疾病,但有可能患遗传病等,C错。故本题选C。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伤,其他部分

4、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 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B. 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C. 既有感觉,又能运动D. 失去感觉,但能运动【答案】A【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为感受器无损伤,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而传出神经遭到损伤,不能传导兴奋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

5、缩反应,可见A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理解,正确的是A. 如果破坏了下丘脑,动物仍然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B. 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 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D. 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的行为属于条件反射【答案】C【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果破坏了下丘脑,动物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A错误;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B错误;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C正确;寒冷环境中出现“寒颤”的行为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6.激素有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促甲状腺激素

6、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A. 垂体,甲状腺,全身细胞B. 垂体,全身细胞,全身细胞C. 垂体,全身细胞,甲状腺D. 下丘脑,甲状腺,全身细胞【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点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7.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能产生抗体B. 浆细胞能识别抗

7、原并能产生抗体C. 记忆细胞在免疫的全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D. T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答案】D【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

8、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效应T淋巴细胞能识别抗原并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产生抗体的只有浆细胞,A错误;B、浆B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C、记忆细胞在第二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发挥作用,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C错误;D、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正确。故选D。8.将某种盆栽植物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会朝向窗外生长,其原因是A. 植物对温度发生反应B. 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反应C. 植物对湿度发生反应D.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答案】D【解析】【分

9、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将某种盆栽植物放在窗台上,由于单侧光从窗外向室内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植物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使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就会朝向窗外生长,A、B、C均错误,D正确。【点睛】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9.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 “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D. 种群增

10、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没有表示出来【答案】D【解析】【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数量增长变慢甚至停止,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B、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S型曲线,B正确;C、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

11、C正确;D、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D错误。故选D。10.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年龄特征和性别比例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种群的性

12、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B、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C、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正确。故选:B。【点睛】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11.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 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很高C. 群落的丰富度是

13、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D. 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物种的丰富度:1、概念: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生态学上有多种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详解】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并不是群落的多少,A错误;B、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而不仅仅是动物数目的多少,B错误;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正确;D、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小,D错误。故选C。12.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弃耕农田上群落不可能发展到森林阶段B.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

14、、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 在沙丘、冰川泥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D.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在适宜条件下,最终会演变成森林。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在适宜条件下,在弃

15、耕农田上群落可能发展到森林阶段,A错误;B、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正确;C、在沙丘、冰川泥土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原有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故选A。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食物链中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可能是无限的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答案】C【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或食物网;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

16、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详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由于食物链中捕食关系是单向的,故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而不能逆转,A正确;B、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一般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超过五个,B正确;C、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D、流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正确。故选C。14.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7、,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 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D. 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

18、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A正确;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正确;C、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很多,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如化学信息,但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揭示,C正确;D、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传递,因此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不能正常生存,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判断能力。15. 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

19、.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答案】B【解析】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故为抵抗力稳定性,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故选B。【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非选择题16.下列甲、乙、丙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1)甲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20、_,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_部位,参与该过程所需的酶有_。(2)图乙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_。(3)图丙中“甲”表示甲硫氨酸,由此可以推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_。(4)写出上图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_(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答案】 (1). DNA分子复制 (2). 细胞核 (3). 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4). 转录 (5).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6). AUG (7). 【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以DNA分子双链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分析乙图:图乙是以DNA是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是转录过程;分析丙图:图丙是在核糖体上以

21、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输工具,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肽链的过程,是翻译过程。【详解】(1)甲表示DNA分子复制,因为DNA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因此DNA分子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参与DNA分子复制的酶有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2)图乙是转录过程,转录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3)由图可知,转运甲硫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UAC,由于密码子与反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因此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AUG。(4)上图涉及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故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

22、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7.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2)实验结果预测在图示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_号装置,而玉米幼苗不生长不弯曲的是_号装置。(3)部分实验结果分析与推论根据_号和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根据_号和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

23、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根据_号和_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_。【答案】 (1). 3、4、5 (2). 2 (3). 1 (4). 3 (5). 1 (6). 2 (7). 1 (8). 4 (9). 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有关【解析】分析】据图分析,1号向光弯曲生长;2号既不生长,也不弯曲;3号、4号和5号直立生长;6号向右弯曲生长。1、3号单一变量是单侧光,两组对比说明幼苗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1、2号单一变量是否切去尖端,所以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向光

24、弯曲与玉米幼苗尖端有关;1、4号单一变量是否让尖端感光,两者对照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5、6号对照可说明玉米幼苗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玉米幼苗胚芽鞘左右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详解】(2)实验结果预测:1号幼苗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导致植物向光弯曲生长;2号去掉尖端,没有生长素,植株既不生长不弯曲;3号植株在纸盒内,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4号植株尖端不能感受光的刺激,植物生长素分布均匀,则植株直立生长;5号去掉尖端,植株上放置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则植株直立生长;6号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放置在左侧,则植株向右弯曲生长。综上所述,3、4、5号直立生长,2号不生长不弯曲。(3)

25、“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实验的自变量为尖端是否接触到单侧光刺激,1与3的自变量有无单侧光刺激。“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存在,1与2符合自变量的要求。“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说明实验的自变量是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1与4符合实验中自变量的要求。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有关。【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以及生理作用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变量,根据变量分析实验设计的

26、步骤和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18.维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回答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1)某人摄食过咸,会导致人体中_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的_增加,促进_,导致尿量减少。同时人体会产生_,并通过主动饮水来补充水分。(2)炎热的夏天当外界温度超过35后,人体主要通过_等方式来增加散热,从而达到体温的稳定。(3)某同学没吃早餐,上午上课时,由于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导致精神萎靡。此时其血液中的_(激素)的含量较正常时高,从而促进_,尽可能维持血糖含量正常。(4)剧烈运动后,由于肌肉供氧不足,导致进行了部分无氧呼吸,血液中_的含量增加,但由于血液中存在_,血液p

27、H仍维持相对稳定。【答案】 (1). 细胞外液渗透压 (2). 抗利尿激素 (3).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4). 渴觉 (5). 汗液的蒸发 (6). 胰高血糖素 (7).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8). 乳酸 (9). H2CO3和NaHCO3等缓冲物质【解析】【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28、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成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人体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下: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

29、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详解】(1)某人摄食过咸,会导致人体中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同时人体会产生渴觉,并通过主动饮水来补充水。(2)炎热的夏天当外界气温超过35后,人体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等方式来增加散热从而保持体温稳定。(3)饥饿时,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较正常时高,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尽可能维持血糖含量稳定。(4)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液中存在H2CO3和NaHCO3等缓冲物质,血液pH仍维持相对稳定。【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

30、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识记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9.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宽广宁静的校园里成 行排列的雪松碧绿苍翠、道路两旁亭亭如盖的悬铃木舒展着宽大的嫩叶、广玉兰枝繁叶茂,裹满红花的紫荆摇曳着身姿;小叶女贞、杜鹃花、七里香、南迎春错落有致;树丛中杂草零星 稀疏,绿地却绒草如毡。喜鹊在树梢上俯视观望,蚱猛在草丛中嬉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杂草和树丛的种间关系是_,喜鹊和蚱蜢的种间关系是_,它们的分布体现的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为_。(2)生物兴趣小组欲对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调

31、查研究,统计的方法是_。采集的小动物应放入试管中或放入_%的酒精溶液中。(3)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可以采_法,如果在调查时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可能造成调查结果_(填“偏大”或“偏小”)。【答案】 (1). 竞争 (2). 捕食 (3). 垂直结构 (4). 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5). 70 (6). 标志重捕 (7). 偏大【解析】【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

32、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随机取样;统计数据时压线计数原则是计数左、上两线和夹角处。【详解】(1)杂草和树丛为竞争关系,喜鹊和蚱蜢是捕食关系,它们的分布体现的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为垂直结构。(2)生物兴趣小组欲对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采集的小动物应放入试管中或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3)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如果在调查时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可能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则计算出的种群个体数偏大。【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