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837.50KB ,
资源ID:13644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4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 D宋朝解析: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可知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答案:B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

2、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C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程颐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答案:A4宋代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主要是为了()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B培养刻苦钻研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可知此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故选D项。答案:D5右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

3、学家,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近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祖贝克莱的观点,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相类似。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对联艺术宝库中有这样一副非常典型的双关联:“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材料二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朱子高于孔子”的寓意是什么?朱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寓意: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影响: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并长期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二程、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基础巩固1唐代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道教的发展解析:从“亦官亦隐”“ 既学炼丹 ,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

5、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答案:C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象;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答案:C3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提出“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以此倡导()A人性本善B人们自觉遵守儒家伦理C格物致知D克服私欲,恢复良知解析:材料中二程把儒家伦理道德等同于天理,从哲学角度论证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

6、,故B项正确。答案:B4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且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元朝时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明朝时继承了这一政策,确立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5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人伦者,天理也”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解析:朱熹的观点是伦理观的内容,所以在四个答案中找 “二程”的伦理观点即可。答案:B6高一(2)班

7、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民为贵,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答案:C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解析:材料中诗句出自陶渊明,体现了作者内心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干扰,强调心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答案:C8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修身养性,崇尚道

8、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解析: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阳明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思想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明朝的封建统治危机。答案:B能力提升9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信息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两项无从反映。答案:D10据说,长沙岳麓书院(宋代四大

9、书院之一)的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朱熹在此讲学时所题,千年后的现代学者冯友兰为其题写了下联。根据你对朱熹学说的理解并结合特定场合,为其选择一个横批()A格物致知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弘博王道解析: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格物致知”以求理,故选A;B、C是董仲舒的主张,“王道”最早是荀子提出的学说。答案:A11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句:“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他()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解析:材料诗句大致含义是梦魂习惯是无拘无束,于是又踏着满地杨花,走过谢桥(去重会意中人)。程

10、颐听之后会变色连说“鬼语”,说明程认为这是有违伦理纲常的,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故D项正确。答案:D12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解析: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压抑和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特别是对妇女推崇“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思想。因此在理学思想的影响和礼教的束缚下,才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节烈妇女数量增多的现象。答案:C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尝

11、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材料三王阳明:“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

12、,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解析:第(1)题应依据材料概括三教合一。第(2)题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题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第(4)题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答案:(1)三教合一。(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