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421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陕西省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教案 .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南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设计课题2.2气压带与风带授课人 课时安排3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8.10.31课标依据“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三个课时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2、对气候的影响”。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其不同性,把握好知识的重难点讲授,5班纪律较好,而四班整体比较浮躁,需要把握好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

3、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

4、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 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教法与学法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

5、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地图册教学活动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批注第一课时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一、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结合教材内容加以总结讲解:(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

6、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单圈环流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探究:请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赤道与两极之间的大气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低。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思考: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a、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

7、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b、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c、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a、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b、在

8、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c、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d、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

9、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l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

10、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二、课堂小结三、课外作业地图册后面练习题。讲述故事:“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利用本节知识,大家解开这个迷。第二课时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通过视频歌曲黄土高坡、知识框图引出季风与海陆分布的关系,导入新课。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

11、,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读图2.12b,由于夏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37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投影)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

12、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逐步投影)二、课堂总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三、课后作业地图册练习题、绩优学案。第三课时导入:(复习)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若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若在某

13、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1)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问: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怎么样的特征?再问:太阳辐射强。那么高温的地区近地面的大气该如何运动?总结:该气候终年在赤道低压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盛行上升气流而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特点: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结合地图册让学生熟悉具体的分布空间位置。)(2)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冬不冷夏

14、不热,气温年较差较小。B.总结: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湿润。(结合教材案例一图2.16的伦敦直方图,分析其气温、降水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特征)C.特点: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年变化小。D.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的狭长地带,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3)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A.该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因太阳直射点北移副热带高压带北移的影响下,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因太阳直射点南移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受盛行

15、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结合教材案例一图2.16的罗马直方图,引导学生说出特征)B.特征: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C.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区: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端等地。D. 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小结:受单一气压带与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3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在此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就不详细讲解,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

16、进行理解。大家应该注意的是气候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气压带和风带,还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请结合教材图2.17的a、b两图资料和“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思考分析完成下面的题目。(1)两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基本成因是什么?(2)试从地形、陆地轮廓等分析两地分布面积的差异?(3)你认为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影响到a图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吗?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

17、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2、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图表判断)第一步、定南北半球 第二步 以温定带第三步 以水定型二、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那么,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漂洋过海到美国的原因大家应该非常清楚,由于日本部分与美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40到60之间,处于西风带,而日本在美国的西面,因此日本的氢气球炸弹可以飘到美国,对其造成威胁。三、课后作业地图册及绩优学案通过故事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对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通过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内容,也为本课所学的内容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自我探究能力。通过

18、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以及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深入的巩固。通过歌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填表能力。通过复习导入,回忆前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们的知识体系的形成。通过案例培养学生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当堂检测有效练习第一课时1 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2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后完成下题。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

19、向为西南风4、(1)该图表示北半球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2)A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第二课时1、(1)上图表示北半球的 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 高压和 低压。(2)图中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在a季风的影响下,气候特点是: 第三课时1.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终年受风带与风 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下列气候类型中,其成因一般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的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20、D亚热带季风气候4、读欧亚大陆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2)在夏季,D地气候特点是 ,E地气候特点是 。(3)D地气候的成因是 。(4)形成E、F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的影响造成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2、三圈环流的形成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二课时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2、形成和分布3、影响中国的高、低气压中心第三课时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原理2、案例3、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教学反思第一课时采用四步假设推进方法教学,逐步假设,易于学生的理解,在三班由于讲

21、解过程中思路不是特别的清晰,四班讲解后,通过对本节知识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进,学生不再觉得气压带、风带那么难学了。通过把复杂知识点分解,做知识的铺垫,再从细处入手,层层递进,各个击破,学生逐渐理解学习过程,感受到逻辑思维的乐趣,效果不错。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应多尝试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并研究传统教学手段优势和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课堂教学的进行,并且考虑到学生的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学有用的地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课时讲解“北半冬、夏季气压中心”,通过动画演示以及图示引导学生进行认识气压中心,提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且一步一步

22、的展示,逐步推进,使学生易于理解,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但是由于大气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思维较差,缺乏一定的形象力,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加强相关的知识教学。第三课时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较好地掌握本节新课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气候特征中的气温特征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展开,虽然在个案赤道地区气候特征描述中学生能准确说出其气温特征,并能明白不同地区气温特征主要受所在热量带影响,但是在语言描述上无法深入,如温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亚热带气候特征如何描述等。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尽量做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并且教学框架清晰明了。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个人在课堂上的小结和归纳还是太多,应该点到重点即可,剩下的由学生自己来归纳小结,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