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6394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重庆市彭水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重庆市彭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高2019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作者旨在说明( )A.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B.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经济

2、重心南移完成3、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 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毋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毋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 )A. 商业税率比较低 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4、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所以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渰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A. 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农业生产与土壤肥力相联系C. 注重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D. 政府

3、政策促进了农业生态的好转5、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利于()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C.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D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6、康熙四十五年(1705年)直隶一些地区,有地1040亩者占户数的51.5%,而100亩以上者占17.7%。雍正二年(1724年),官庄、旗地与屯田合计约0.54亿亩,仅占全部拼地面积的7.4%。乾隆时代,

4、中国一些地区自耕农约占全区户数的一半左右。这说明,这一时期( )A.政府对土地管理失去控制 B.土地过度集中现象较为严重C.农民土地私有制有所发展 D.农民无地可耕问题得到解决7、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革命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亚洲人口的膨胀8、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

5、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A. 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B.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C. 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9、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记述:“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工业革命的开展C.殖民扩张导致人口

6、流动加快 D.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农村联系加强10、1721年英国禁令规定,凡使用或展示任何进口棉布一律课以高额罚款;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条约,条约规定:英国对法国工业品的进口完全免税;法国对英国输入的煤、铁、机器、纺织品等减税。前后两个禁令(条约)的共同点是( )A都利于英国拓展市场 B都说明英国严格执行贸易保护政策C都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到来D都显示欧洲经济互补性强11、下表是1850-1900年间,英法工人实际工资增长简表。这一表格内容的出现能够说明( )1850年1860年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英国5764708190100法国59.5686974.589.5100A

7、.工业革命缩小英法的社会收入差距 B 工业革命使英法两国工人工资增长速度最快C 工业革命使英法社会下层受益 D 工业革命使英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2、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的行为;1914年又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为“谢尔曼法”的修订法案,旨在针对地方上的价格歧视,及更进一步打击贸易限制。这些法案的颁布()A. 遏止了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 B. 保障美国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C. 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D. 体现了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彻底否定13、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

8、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C: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14.买办亦称“康白度”(葡comprador)。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其性质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下列关于买办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买办由于其特殊身份,在政治、经济、法律上都是独立的B买办是西方国家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侵略和控制中国的工具C买办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中产生的特殊阶层D买办阶层倡导和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

9、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15.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 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16、下图是晚清甲午之前工业企业资本构成图,对图片理解正确的是( )。A、 外国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清政府是早期工业化的主导

10、力量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缓慢 D、买办和官僚资本产生于洋务运动17、如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1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是 ( )A.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C.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19、“中国的外贸赤字从1913年的1.66亿两降到1919年的16

11、00万两,同时丝绸出口从1914年的87517担上升到1919年的131506担。”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政府减免赋税,缩减赤字 B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C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D欧洲列强对华出口急剧减少2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C.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21、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

12、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 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C 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D.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部分农民工开始将自己的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民,使自己在城里务工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做法逐渐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这表明( ) A.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新经营方式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完全滞后 C. 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已发生变化 D.农民可以依法转让土地所有权

13、23、从1966年至1976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体有所增长。这说明( )A.“文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B.“文革”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C.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 D. 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24、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市场调节为主A. B. C . D.2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

14、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B.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C .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D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共26分。材料一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三大航线: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15、。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1843年至1895年(清政府)进口由18,400千两增加至171,697千两;出口也由25,460千两增加至143,293千两,进出口贸易分别增长8倍和3倍以上。但是,这一时期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是不平衡的,进口的增长超过出口,使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总

16、额发展变化图(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10分)(2)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贸易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经济因素。(8分)(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贸易的认识。(8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三问,共24分。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17、。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 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的变化、核心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10分)(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种“僵化的模式”是什么?它有哪

18、些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开展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10分)(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何特点?(4分)参考答案最新考纲(考点)角度题号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下的家庭经营模式1生态史观: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4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专业化程度提高2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5统治着注重保护商人权益3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26(1)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引发“餐桌革命”7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考察三角贸易8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9从贸易保护主义到自由主义10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社会下

19、层受益11反垄断法1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兴起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3经济结构变化带来社会阶层的变化14洋务运动15民族工业的产生16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政策26(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7抗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18一战对民族工业的影响19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20突破苏联经济模式21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22文革对经济的影响23经济特区24主流价值观的变化25改革开放后出口额的变化26(3)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变革27选择题:1-5:BBCCD 6-10 CACBA 11-15 CCACA 16-20 BCBDC 21-25 BAC

20、BD26、(1)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为主,进口货物以奢侈品为主。(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有利条件:海外贸易的传统;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陆路丝绸之路被阻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2)变化:从出超到入超(2分)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经济特权;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他国家的贸易竞争。(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3)趋势:从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2分。

21、只答出增长的,给1分)认识:围绕“积极主动、开放、改革、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把握机遇”等角度作答,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7、(1)变化:由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给农民生产、分配的自主权.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0分)(2)僵化的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僵化的模式;造成政企不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10分)(3)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