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4.30KB ,
资源ID:136374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6374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提升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docx

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2020北京丰台高一上学期期末)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D.设方镇以消除郡县制

2、度的弊端3.(2021山西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一阶段检测)北宋在唐代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基础上,分设路、州、县三级行政机构。路是中央派遣机构,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分别负责财政税收、司法审查、军事,他们对州拥有监督的职责。这一变化()A.清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要求C.有利于保持政局的稳定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2021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3、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题组二君主专制的演进5.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A.中朝官B.外戚集团C.外朝官D.宦官集团6.(2021江西吉安永丰中学高一期中)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机构,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中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7.(2020山西太原高

4、一期末)元代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令一职,由皇太子亲任。“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B.有利于统治辽阔的帝国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题组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8.(2020天津和平高三期末)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一制度()A.只注重个人品德而忽视了才学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9.诗人左思在咏史

5、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0.(2020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2021湖南湘潭一中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

6、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2.(2021福建福州一中高三质检,)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题组二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3.(2020北京西城一模,)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

7、权。唐代政府多次禁止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C.削弱贵族政治特权,加强中央集权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题组三官员选拔制度的变迁4.(2020湖北武汉高一期末,)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背离了初衷5.(2021江苏苏州高一期中,)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

8、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题组四综合题组6.(2021江苏盐城高三期中,)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9、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宋代科举考试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从荐举性质的科举考试到纯粹科举考试(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3) 据材料一、二,分

10、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答案全解全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1.D2.B3.C4.A5.A6.B7.D8.B9.C10.D1.D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故D项正确。“恩泽贵族”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交融问题,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增加税收无关,故C项错误。2.B据材料中“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主张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3.C由材料“路是中央派遣机构,设转运使、

11、提点刑狱、安抚使分别负责财政税收、司法审查、军事,他们对州拥有监督的职责”可知,宋朝通过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保持政局稳定,故选C项;A、D两项说法绝对化,排除;北宋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B项。4.A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

12、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5.A据材料“汉武帝”“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书事为名掌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尚书应为中朝官,故A项正确;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不属于行政机构,故B、D两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外朝官主要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员,故排除C项。6.B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西汉的政治制度,故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相权无法对抗皇权,故排除C项;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故排除D项。7.D材料“惟皇太子

13、立,必兼中书令”“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体现了皇帝对中书令这一职位的重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B项是行省制度的作用,A、C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8.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东汉时期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按照这种举荐办法很容易造成任人唯亲的现象,荐举人和被荐人之间也容易形成小集团,这就在客观上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选B项;题干明确指出了举荐的标准是才学和道德,故排除A项;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排除C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14、。9.C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阀士族把持了政治仕途,一些有才华的人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10.D题干材料指出了九品中正制造成了贵族垄断仕途的现象,因此,为克服这一问题,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故答案为D项。A项是在先秦时期。B项是在汉朝实行。C项不是选官制度。能力提升练1.D2.A3.C4.D5.C1.D材料“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

15、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A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皇帝颁布“圣旨”必须经过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下达执行过程中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这反映出宋代中枢机构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宋代实行君主专制,没有分权与制衡,也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相权的分割,排除D项。3.C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对世家大族特权的限制,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隋唐时期的选官方式是科举制,A、B两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的婚姻仍然重视家世,排除。4.D童谣的意思是:被推举作秀

16、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人竟然像鸡一样胆小。这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其在执行过程中显然背离了初衷,故D项正确;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排除A项;察举制在实行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排除B项;察举制重德轻才,排除C项。5.C据材料“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秀才侧重于文采”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选官中涉及考试,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这说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故选C

17、项;材料体现出魏晋时期选官方式仍实行“孝廉”与“秀才”,只不过内容有些调整,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门第出身是选官的标准之一,排除B项;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政权,下层民众晋升空间小,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6.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2)着力点: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和公正。(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以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官员。一致性:巩固统治。解析(1)“依据”,结合材料一中“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看出是以德才为标准。“举措”,可从惩罚制度、年龄限制、选拔方式、过程监督等角度来作答。(2)“着力点”,据材料二中“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可看出是从命题环节来减少舞弊现象。据材料二“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 可看出是从阅卷环节来减少舞弊现象。“目的”,据材料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得出确保公平的公正。(3)“差异”,注意设问角度是“选拔机制”,由此结合两段材料,从举荐和考试两个角度思考。“一致性”,设问角度是本质意图,即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结合所学可知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