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辽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商鞅变法时规定:“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同时规定各级政府均设专司法律的官员,他们负责对法律的解释和推广,如有失误或不耐心解答就治罪。可见,商鞅强调A. 以法治国B. 以民为本C. 官民平等D. 等级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时强制人民记住法令,并要求各级政府设立和监督官员准确、耐心地向民众解释和推广法律,反映了商鞅强调“以法治国”,A
2、项正确;“以民为本”没有揭示材料核心内容,B项错误;“官民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等级秩序”,D项错误。2. 顾炎武曾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与此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 强制分户,革新习俗B. 废井田,开阡陌C. 推行县制,垂直管理D. 抑工商,奖耕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推动富人分家,使贫民之子出赘,冲击传统宗法观念的是(“分异令”为代表的)强制分户,革新习俗的变法措施,A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经济改革,与家庭关系和宗法观念的改变无
3、关,B项错误;推行县制,垂直管理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秦国的家庭组织、宗法观念的重大变化无关,C项错误;“抑工商,奖耕织”与“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无关,D项错误。3.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对名极一时的高门大族,如范阳卢敏、清河崔玄们、荥阳郑羲、太原王琼等,拓跋宏均纳其女为妃。还亲自主持,将李辅、穆明乐、郑平城、卢神宝、李冲、郑鼓等大族世家的女儿,分別作为他几个弟弟的正房妻室。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A.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B.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 促进鲜卑族的汉化D. 剥夺鲜卑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通过联姻拉拢当时的世家大族,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B正确
4、;材料主旨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C项是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汉族地主,并不是鲜卑贵族,排除D。4. 国学大师钱穆评论道:此种制度可用两句话概括之,即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乃魏孝文帝根据中国读书人而改革经济制度,故寓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与西洋不同。”钱穆在此评论的是A. 官吏俸禄制整顿了吏治B. 均田制稳定了小农经济C. 三长制强化了地方控制D. 租调制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接受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改革经济制度,顺应“汉化”趋势,限制豪强兼并,改变土地不均,统一征收赋税等,反映了钱穆对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的认可,B项
5、正确;整顿吏治与“经济政策”不符,A项错误;强化了地方控制与“一齐民于编户”不符,C项错误;租调制增加了政府收入与“寓独特的历史文化精神”不符,D项错误。5. 从唐朝初年开始,拓跋鲜卑建立的魏国被正式承认为中国的正统之一,与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编纂的历史就有北史和南史两种,从此有了“南北朝”的名称。北魏这一结果的获得主要是因为A. 北魏曾统一过北方地区B. 鲜卑族已融入了中华文化C.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D. 北魏开辟南北朝对峙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的认同主要依据是文化的认同,而非血缘上的认同,其中唐朝时期把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列为正统,这主要和当时的民族融合有
6、关,B正确;ACD均不属于民族认同的依据,排除。故选B。6. 有学者说:“这一买一卖,深究其本质,却是垄断的官营商业,并且造成了物价上升、商业萧条的局面。”这对王安石等变法倡导者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这一论述针对的是A. 青苗法B. 均输法C. 免役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一买一卖”、“垄断的官营商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是由政府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以稳定市场物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导致了物价上升和商业萧条,故选D;青苗法是给农民进行贷款,均输法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稳定全国市场,免役法是纳钱代役,都和题意不符,排除ABC
7、。故选D。7. 王安石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对于“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效显著B. 强调通过教化实现富国强兵C. 突破了祖宗成规不具正当性D. 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可知,王安石变法没有完全突破祖宗成规,排除C。【点睛】8. 马丁路德曾说:“我
8、们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那么我们对于信仰的真伪,为什么不也都有权去审查和评判呢?”这反映出马丁路德A. 强调上帝权威B. 具有平等观念C. 否认圣经地位D. 推崇世俗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是马丁路德宣称每个人人都是神甫,都有一个信仰、一个福音、一个圣礼,同时也有权去审查和评判信仰的真伪,表明马丁路德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对自己的信仰提出看法,故选B;材料主要突出平等观念,没有强调上帝的权威,A错误;CD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9. 赵林在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中指出:只有通过不同宗教派别之间互不宽容的对立,才能最终达成彼此妥协的宽容;而在一种信仰、一个教
9、会和一个领袖的大一统专制格局下,是永远也不会出现宗教宽容局面的。材料中作者认为宗教改革运动A. 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B.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C. 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繁华D. 打破了基督教黑暗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在一种信仰、一个教会和一个领袖大一统专制格局下”强调的是天主教的黑暗统治,而在这种专制格局之下,是容不下宗教宽容的,故作者认为宗教改革运动有利于打破基督教黑暗统治,打破专制的格局,故D正确;启蒙运动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改革对启蒙运动兴起所产生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繁华,排除C。10. 有学者评论:加尔文的预定论思想,“
10、把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社会现象加以神化,鼓励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源、发家致富,同时使竞争破产者、社会下层和没落的贵族服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上帝的决定”。可见,加尔文的预定论A. 强调信徒均应听命于上帝B. 缓和了宗教与世俗的矛盾C. 摆脱了天主教的禁欲主义D. 从神学角度肯定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把资本积累时期的社会分化、商业竞争成败的社会现象加以神化”“使竞争破产者、社会下层和没落的贵族服从命运的安排,接受上帝的决定”可以看出,加尔文的预定论从神学角度肯定社会现实,故 D 项正确;A 项中的均听命于上帝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加尔文的预定论缓和了宗教
11、与世俗的矛盾,故 B 项错误;C 项中的摆脱了说法绝对化,排除。【点睛】11. 下面是俄国每俄亩土地出卖的价格变化(单位:卢布)表。表中所示现象A. 有利于俄国农民改变贫苦的生活B. 使俄国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C.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D. 根本改变了俄国地主土地所有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农民须赎买土地,土地价格明显提高,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C项正确;土地增值对无地、少地的农民生活不利,A项错误;土地价格上涨不是俄国农奴得到人身自由的原因,B项错误;俄国农奴制改革期间,保留了地主土地所有制,D项错误。12. 1861年改
12、革前50年,俄国进口的工具和机器总计为83 974件,而在改革年代,“木犁与链枷水磨与手织机的俄国,开始迅速地变为铁犁与脱谷机、蒸汽磨与蒸汽织机的俄国”。据此可推知,俄国1861年改革时期A. 生产关系发生变革B.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C. 科技获得重大发展D. 保留了农奴制残余【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俄国在改革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机器与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科技的重大发展,只强调引进了机器,排除AC;是否保留农奴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13. 据统计,18681911年日本明治政府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
13、改革法令。文部省的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是最高的,1873年为143万日元,1874年为139万多日元。这说明日本A. 明治政府重视教育B. 确立优先发展教育战略C. 教育事业非常落后D. 学习西方文明的紧迫感【答案】A【解析】【详解】明治维新时期制定的教育改革法令多达数十项,政府各省(部)中经费最高的是文部省,说明日本明治政府重视教育,A项正确;日本确立“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是在二战后,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日本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C项错误;学习西方文明的“紧迫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4. 1873年,日本成立了三菱商会。成立时,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发表讲话:
14、“在以往,商会财产是土佐藩的藩产,如今这些藩产已出售给我。我总共取得了六艘汽船、两艘拖船,以及库船、帆船和脚船各一艘。 这些确确实实成了我岩崎弥太郎的私人财产。”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日本A. “废藩置县”的推行B. “殖产兴业政策的实施C. “文明开化的实现D. 侵华战争获得的侵略权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治维新时期,资本家成立商会、购买藩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要得益于当时日本“殖产兴业”政策实施,B项正确;“废藩置县”不是私人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文明开化的实现不是私人工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1873年日本并未发动侵华战争,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与侵华
15、战争获得侵略权益无关,D项错误。15. 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A. 标志着科举制走到了尽头B. 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C. 使近代教育体制得以建立D. 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百日维新时期,光绪皇帝下诏,各级科举考试改试策论,不再考察四书经文,这一诏令内容的实施影响教育发展,有助于人才培养思想的解放,B项正确;科举制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A项错误;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没有使近代教育体制建立起来,C项错误;“改试策论”不能使统治者放弃中体西用思想,D项错误。16. 梁启超沉痛
16、地叙说:“其枢臣中皆守旧庸懦,无一通古今中外之才,无一人愿赞维新,并无一人能侪顾问者,乃至内外诸大臣皆然。”这可用来说明A. 维新派内部斗争复杂B. 淸廷官僚机构腐败C.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D. 光绪帝的软弱无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清王朝不仅中枢大臣中无人通晓中外情势,无人支持维新变法和协助皇帝维新,而且内外诸大臣均是如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故 C 正确;A、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点睛】17. 考虑到俄国与西方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及俄英在中亚的争夺,德国首相俾斯麦指出,“如果我们先确定奥地利
17、人,那么俄国人会到我们这里来”。不久,德奥同盟成立。1881 年,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建立了“三皇同盟”。“三皇同盟”的建立A. 表明巴尔干成为列强争夺焦点B. 表明三国同盟集团已经形成C. 蕴含着德国孤立法国的意图D. 说明列强希望欧洲实现均衡【答案】C【解析】【详解】作为欧洲大陆上的大国,德国争取了俄国,则法国就会被孤立,由此可知“三皇同盟”蕴含着德国孤立法国的意图,故选C;德国是利用了俄国与西方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矛盾,并不代表巴尔干地区成为争夺焦点,排除A;三国同盟集团出现于一战前夕,是德意奥三国,不包括俄国,排除B;“三皇同盟”的成立会打破欧洲均衡,促使英法结盟,排除D。故选C。18.
18、1917年11月,波兰向美国政府提议,与德国交战的各国应签订一个协议并纳人其战争目标:将克罗地亚及罗马尼亚的领土并人根据其民族而建立的民族国家之中;建立独立的捷克但美国政府对该提议不予理会。这说明当时A. 美国未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B. 美国希望维持一战前欧洲格局C. 美国尚未决定分裂奥匈帝国D. 协约国因民族自决发生了分裂【答案】C【解析】【详解】1917年,美国政府对支持奥匈帝国控制下的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捷克等民族国家独立的提议不予理会,说明当时美国尚未决定分裂奥匈帝国,C项正确;美国在1917年4月作为协约国成员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美国希望“维持一战前的欧洲格局”
19、,B项错误;“协约国发生了分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9. 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签字仪式上,没有中国代表,美国总统威尔逊明显感到失望,有人听到他喃喃道:“这糟糕至极!”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A. 中国未派团参加会议B. 北京政府捍卫了主权C. 五四运动斗争的影响D. 美英法等国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国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署条约,C正确;巴黎和会中国派代表参加了,A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五四运动是北洋政府拒绝签署条约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政府捍卫国家主权,B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五四运动,不是美英法等国间的矛盾,D错误。20. 下面为第一次
20、世界大战中的一幅作战形势图。据图判断,这次战役A. 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B. 突破了德军的“兴登堡防线”C. 首次出现新武器坦克D. 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提供的作战形势图中,英国远征军和法军以马恩河为主要阵地,在长达数百里的战线上与德军对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1914年)马恩河战役的特点,这次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D项正确;马恩河战役与“凡尔登绞肉机”不符,A项错误;突破德军“兴登堡防线”的战役发生在一战后期(1918年)的德国境内,B项错误;索姆河战役中坦克作为新武器首次出现在战场上,C项错误。21. 1927年,法
21、国建议法美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建议这个条约的签订国必须是广泛的,应先由法美英、德、意、日六国签署公约,然后再向所有的国家敞开和平的大门。最终,美、法等1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反映出A. 帝国主义间矛盾错综复杂B. 美国试图提高国际联盟的作用C. 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D. 美国延续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非战公约的签字国由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签署到美国主张当时资本主义六强同意后向所有国家开放,这说明该条约的签署存在十分复杂的矛盾,A正确;国联是英法控制的工具,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参
22、与,与孤立主义外交无关,D排除。故选A。22. 慕尼黑会议上,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秘密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A. 使德国把矛头直接转向苏联B. 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C. 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开始D. 使西欧获得了较长和平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满足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要求,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B项正确;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并没有把矛头“直接转向苏联”,A项错误
2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是绥靖政策的开始,而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C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签订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欧并没有获得较长时期的和平,D项错误。23. 1940年6月,在英国的支持下,戴高乐在伦敦成立“自由法国”,组织海外法国人与英国联合作战。与此同时,英国还与比利时、荷兰、波兰、挪威等国的流亡政府密切合作,推动各国国内反抗斗争。英国的这些行动A. 推动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B. 反映出欧洲局势有利于英国C. 宣告了“绥靖政策破产D.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组织海外法国人与英国联合作战”“推动各国国内反抗斗争”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的行动有利于加强各国
24、间的合作,增强反法西斯的力量,故D正确;材料主旨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没有关系,排除A;联合反抗法西斯是对整个欧洲有利,而不是仅仅是英国,排除B;英国的行为与“绥靖政策破产无关,排除C。24. 下图是二战后有关马歇尔计划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揭示了A. 二战后法国经济获得快速的发展B. 马歇尔计划的冷战色彩C. 马歇尔计划把欧洲纳入战争轨道D. 二战后美欧关系迅速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以美元为钩,将法国经济提升到不能自已的高处,形象揭示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B项正确;二战后法国经济获得“快速”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把欧洲纳入“战争轨道”
25、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并未使美欧关系“迅速恶化”,D项错误。25. 19721974年,美苏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并签订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战略核武器的条约。这一举动A. 利于缓和紧张的世界局势B. 加剧大国间的军备竞赛C. 加速了两极格局瓦解D. 强化了美苏两国同盟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剑拔弩张,既有缓和又有对抗,双方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达到了一种恐怖的和平,其中双方对核武器的限制,有利于缓和紧张的世界局势,A正确,B排除;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C排除;美苏在冷战时期处于对抗状态,D排除。故选A。26. 19651981年,美国国内出版的
26、反映越南战争的文学书籍(包括小说.回忆录、报告文学等)有一百多种,这些作品大部分来自实地经验,即使小说也多是有关自身经历的叙述。可见,这一时期美国A. 开始出现现实主义文学B. 文学关注当下的生活C. 民众的反战情绪高涨D. 出版印刷业比较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国出版了包括小说、回忆录、报告文学在内的大量反映越南战争的文学书籍,说明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关注当下的生活,B项正确;20世纪之前美国已经出现了现实主义文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的“反战情绪高涨”,C项错误;“出版印刷业比较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7.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
27、的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接受了这个决议并在1948 年宣告成立以色列国,但阿拉伯人反对这个决议,从而引发了直到现在的阿以冲突。这反映出阿以冲突A. 是国际社会作用的结果B. 由复杂民族矛盾而引发C. 根源于宗教信仰的不同D.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答案】A【解析】【详解】联合国大会作出的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引发了阿以之间的长期冲突,由此可说明阿以冲突是国际社会作用的结果,故选A;阿以冲突的起因是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不符合阿拉伯人的利益,并非是由于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和地理位置等问题,排除BCD。故选A。28. 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美国主张
28、让联合国承担解决朝鲜问题的任务,这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中国反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美国是朝鲜问题的主要推手B. 美苏两国在联合国的争夺激烈C. 当时的联合国受到美国操控D. 联合国尚未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操纵,所以将朝鲜问题交由联合国承担解决实际上就是交给了美国解决,因此遭到了中国的反对,故选C;AB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无从体现,排除;联合国尚未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并非是中国反对的理由,而是将朝鲜问题交由联合国承担有可能被美国操纵,排除D。故选C。29. 在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
29、后废除殖民主义”;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提出了反霸原则;1983年第七次首脑会议上,把“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和阿富汗”写进宣言。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 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B.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C. 瓦解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D. 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由反对殖民主义到反对霸权主义,再到把“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柬埔寨和阿富汗”写进宣言,说明不结盟运动积极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故选A;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不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C项夸大了不结盟运动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加速”表述不恰当,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
30、。30. 有学者说:“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在公众中引起太多洋洋得意之感,而公众倾向于对美国在海外的责任做出更加有限的界定。1995 年和1996年进行的民意测验表明,更多公众更喜欢与别人“分享全球力量,而不是由美国一家垄断.”这反映出两极格局后A. 冷战思维仍占据主导地位B. 美国综合国力衰退较明显C.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案】D【解析】【详解】冷战结束后,美国公众反对“美国一家垄断(全球事务)”,希望与别国“分享全球力量”,反映出两极格局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项正确;冷战思维仍占据主导地位与“(美国)公众更喜欢与别人分享全球力量”不符,A项错误;美国
31、综合国力衰退较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错误。第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倡导变法,成功者却寥若展星。商鞅变法两度、历时十八载,从推动经济发展的农政中的行新田制、奖农织、统一度量衡,到与农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兵政、官制,可谓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其在实现既定目标的同时,诸多创制和措施还能为后世所沿用。摘编自白知添、白立辉商鞅变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创新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
32、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廷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一千多年后,宋神宗即位后力求变革,王安石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实施。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的诸多改革措施对老百姓也是有利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惠民”措施却成了“扰民”之举。一-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并指出商鞅变法中为后世所沿用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
33、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结果不同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得出的启示。【答案】(1)相同之处: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变法者都意志坚定;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措施:推行县制;重农抑商政策。(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合乎秦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得到百姓支持;厉行法治,赏罚分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只是局部调整,并未从根本上改革;用人不当;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启示: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必然充满阻力;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要顺应民意;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解析】【详解】(1)相同之处:根据所学可从二者的目的的角度概括得出都以富国强兵为目
34、的;根据“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宋神宗即位后力求变革,王安石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实施”可得出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结合所学从失败的原因可得出都遭到旧势力的反对;从改革者的品质的角度概括得出变法者都意志坚定;从二者所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得出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措施:根据所学可从郡县制的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这两个方面概括。(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根据“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可得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据“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得出得到百姓支持;
35、根据所学可得出厉行法治,赏罚分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的“惠民”措施却成了“扰民”之举”可从王安石变法的实质、用人问题、新法的弊端等角度概括。启示:根据所学可从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过程中的用人问题、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等角度概括。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1票,这样仅英国与自治领就拥有6票,当时美国根本不能控制其他国家,因此在1919年,当威尔迅带着他以巨大的政治代价“全力以赴换来的”国际联盟盟约回到美国国内时,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讽刺、谴责和反对之声。美国统治者遵循不插手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外交
36、,因此,.作为孤立主义者大本营的美国参议院毫不意外地拒绝批准和约。摘编自惠舂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19311941)材料二 国际联盟并没有成为“和平的工具”,相反,它是一个强盗的联盟。“这个臭名远扬的“国际联盟,企圈瓜分管理各国家的权力,企围分割世界。”摘鳊自杨泽伟国际法史论(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前期美国孤立主义政策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中的观点。【答案】(1)表现: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一战,短暂放弃孤立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干预欧洲及世界事务,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参议院没有批准
37、凡尔赛和约和加入国联,又陷入孤立主义;二战前夕,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美国采取中立政策,也是孤立主义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放弃孤立主义。(2)观点:国际联盟并没有很好地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反而是列强瓜分世界的工具。分析:国际联盟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国联的许多裁军计划事实上成为空谈;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纵容法西斯国家,并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国联的“全体一致原则, 实质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和战争的可能性;国联的委任统治原则,实质上仍是一种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分割世界的政策。【解析】【详解】(1)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20世
38、纪前期的孤立主义政策经历了放弃到回归再到放弃的这一过程,这主要和美国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如1917年,美国放弃中立,参加一战,短暂放弃孤立主义;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干预欧洲及世界事务,因国联被英法控制,美国参议院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和加入国联,又陷入孤立主义;二战前夕,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美国采取中立政策,也是孤立主义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放弃孤立主义。(2)根据材料“ 国际联盟并没有成为和平的工具,相反,它是一个强盗的联盟”可提炼出观点是国际联盟并没有很好地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反而是列强瓜分世界的工具。关于分析这一观点可从国联的性质、国联奉行的原则及作用等方面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