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可以说明西周()A.分封对象的类型 B.分封对象的主体C.分封制的影响 D.分封覆盖的区域范围解析:B材料只是强调了姬姓占分封的主体,没有涉及其他的分封类型,故A项错误。不管是左传还是荀子,都说明姬姓是分封的主要对象,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影响和分封覆盖的范围,故C、D两项错误。2.(2
2、019浙江绍兴选考模拟)史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据此并结合所学推断,“师尚父”的封国是()A.燕国B.鲁国C.宋国D.齐国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对象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根据材料“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尚父是姜太公,营丘在今天的山东,属于齐国,D项符合题意。燕国是王族召公奭的封地,A项排除。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B项排除。宋国是先代贵族微子的封地,C项排除。3.(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期末)左传记载:(周)成王曾命齐侯“东至海,西至河,南到
3、穆陵,北至无埭,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疆域的空前辽阔 B.宗法制下的等级关系C.天子特许下的征伐权 D.诸侯王的权利与义务解析:C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周成王封给齐侯的土地是“东至海,西至河,南到穆陵,北至无埭”,同时还具有专征专伐的特权,“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对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都有权进行征讨,所以这主要反映了天子特许下的征伐权,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周王赋予齐侯特权,并未反映西周疆域的辽阔;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周王赋予齐侯特权,并未反映宗法制下的等级关系;D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周王赋予齐侯特权,并非反映诸
4、侯王的权利和义务。故正确答案为C项。4.武王伐商后,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鲁国位于图中的处 B.鲁国位于图中的处C.燕国位于图中的处 D.燕国为先代贵族后裔所建解析:C位于图中处的是宋国而非鲁国,故A项错误;位于图中处的是齐国而非鲁国,故B项错误;位于图中处的是燕国,故C项正确;燕国是古代中国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开国君主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而非先代后裔,故D项错误。5.礼记王制说:“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周王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5、A.维系与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B.改善姬姓与异姓诸侯的关系C.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和控制D.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由周天子任命,稍次一点的诸侯国内三个卿大夫两个由周天子任命,一个由诸侯任命,因此“血缘”“异姓”均体现不出,A、B两项错误。周王朝尚未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项。诸侯国内的卿大夫由天子任命可以限制诸侯权力,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和控制,故选择C。6.张岂之认为,“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但不等同于封建”。西周的“封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中央权力得到了高度的集中
6、A.B.C.D.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开始建立的,排除;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中央权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符合史实,选择A。7.(2019浙江金丽衢联考)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A.周为天下之大宗 B.周公是天下共主C.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 D.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解析:A依据题干“镐京则称为宗周”可知,其目的是强调周为天下之大宗,A正确。B说法错误,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排除。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C排除。题干设问“意在
7、强调”,明显D只是现象,排除。8.(2019浙江绍兴期末)“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迫协诸侯、把持朝政。”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这表明当时()A.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政治特征明显B.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C.分封制构架国家管理逐渐被破坏D.宗族血缘关系被完全打破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称霸,其“实为迫协诸侯、把持朝政”“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说明分封制的逐渐瓦解,故选择C。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材料未体现,A错误;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是郡县制的推行,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春秋时期宗族血缘关系逐渐
8、被打破而不是完全被打破,故D错误。9.(2019浙江稽阳联考)如图是周王家庙布局示意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下列有关昭穆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父子同列祖孙异列的神主摆放秩序B.肯定了昭穆制度对兄终弟及有积极作用C.印证了天子-诸侯-卿-士等级的存在D.以区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之序解析:D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
9、,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故A项错误,D项正确。昭穆制度与兄终弟及无关,故B项错误。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不能印证“天子诸侯卿士等级的存在”,故C项错误。10.(2019浙南名校期末)王国维先生曾这样评价一种制度:“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他旨在说明这一制度()A.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有利于防止内部的纷争D.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特征解析:C由材料“立嫡”结合所学,这一制度应该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
10、嫡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并不可胜穷”表明王国维意在肯定嫡长子继承制,认为此制的施行有利于防止内部的纷争,故C正确;A、D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B是分封制的影响,排除。故选C。11.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国从周公到顷公的三十四任君主中,第四任君主为第三任之弟,第六任为第五任之弟,其通过弑杀得以登上君位,第八任为第七任之弟,第十任为第九任之弟,第十八任为第十七任之弟。其余皆为父死子继。这表明当时鲁国()A.政治局势日趋动荡B.贵族间的矛盾缓和C.有违宗法制的核心D.兄终弟及成为趋势解析:C材料中涉及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但不能说明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毕竟绝大
11、部分君主是通过正常的“父死子继”登基的,因此只能说鲁国王位继承的历程中曾出现过违背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的现象,故C正确,排除D;无法从题干得出因为弑杀夺位而国家动荡不安的结论,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通过弑杀而登基和兄终弟及的现象,体现的是贵族间矛盾的尖锐化,故B错误。12.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诸神中有帝或上帝等。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而不作用于王以外的其他人。据此可知()A.商朝时原始宗教开始出现B.中国早期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C.皇权独尊的思想已经确立D.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B根据材料“商人的宗教观念是万物有灵论”“诸神中有帝或上
12、帝”“帝或上帝主要具有自然权能与战争权能,在人事权能上仅作用于商王本身”可知商朝的王权具有神秘色彩,B项符合题意。原始宗教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出现,A项排除。皇权独尊的思想是在秦朝确立的,C项排除。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13.殷商时期就有新年祈福的传统。甲骨文中“福”字,形为“两手捧酒献于祭台上”(右图),这反映出()A.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B.殷商统治集团尚未高度集权C.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D.专制王权的独尊地位解析:A材料“福”字寓意祭祀本宗族的祖先,反映出早期政治制度的血缘宗族基础,故A项正确。14.(2018浙江嘉兴期末)有学者论及中国的早期国家政治
13、制度,谓“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该材料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典型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因分封制的需要而产生由血缘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度西周形成了崭新的政治风格A.B.C.D.解析:C“立子立嫡之制”体现出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因此正确;从“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可以看出因果倒置;“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表明正确;这种政治体系“大异于商”,即与商朝是不同的,因此说法正确,本题选择C项。15.(2018浙江温州选考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
14、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D材料显示出,宗族成员只知效忠于“家”即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即天子,体现出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D项;材料与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有误;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C项说法有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欲观周之所
15、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文汇报中国震撼一文认为:“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1)据材料一指出,“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裂土封建”制度下“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有何积极作用?(4分)解析:第(1)问,根据“封建子弟”不难判断出该制
16、度的名称。至于该制度的特征,可根据关键信息“封建子弟”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从血缘关系和内部等级两方面组织答案。第(2)问的制度结合“封建”可知是分封制,“体现”“积极作用”可结合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回答。答案:(1)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6分)(2)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赋等,护卫周王室。(2分)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治。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17、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以上材料摘编自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由“封神农之后”可知分封先代贵族,由“封功臣谋士”可知是分封功臣,由“封弟周公旦”可知分封同姓子弟。第(2)问注意审题,“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首先要回答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然后分析宗法制的核心及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最后根据材料分析周幽王行为的危害。答案:(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3分)(2)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