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 民贵君轻B. 以法治国C. 无为而治D. 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2. 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这反映了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
2、放B. 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D. 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答案】D【解析】【详解】“菩提老祖”是佛教的内容,“修道成功”为道家的内容,“忠心不二”是儒家的思想,故能反映出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也不能反映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孙悟空的称号问题,与“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无关,排除BC项3.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某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的最杰出代表人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C. 都推
3、崇君主权威D. 都强调知识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崇君主权威只是孔子的思想,不是苏格拉底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A项不符合题意;重视道德的作用是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B项不符合题意;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知识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4. 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学派诞生,这一学派诞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古代希腊城邦中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发展B. 古希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 受亚非先进文明的影响D. 城邦战争促进了各城邦间思想和文化的交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主要涉及的是智者学
4、派的产生,关于智者学派的产生主要是从阶级属性来考虑。智者学派宣传的是人性,讲究的是人的意识。因此它的产生是由于古代希腊城邦中的工商业发展和民主制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产生原因5.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 “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A. 渴望征服自然B. 尊重自然规律C. 强调认识世界主宰D. 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5、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寓意是指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幼年不能独立行走用四肢,中青年独立,老年用拐杖搀扶,这则寓言深刻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思考,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详解】6.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 【答案】C【解析】 韩非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其主要思想是通过他的治国理念
6、和秦朝的推广而影响后世的,所以不选。故选C。【考点定位】 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7. 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A. 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B. 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C. 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D. 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答案】D【解析】薄伽丘之所以批判教士,是因为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史实;C项对应的是宗教改革不是文艺复兴。8. 阿姆斯特丹大学运用情感分析软件分析
7、名画蒙娜丽莎,得出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的表情中有83%是快乐的表情,9%是厌恶的表情,6%是害怕的表情,2%是愤怒的表情。蒙娜丽莎主要反映了()A. 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B. 中世纪欧洲的蒙昧主义C. 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D. 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83%是快乐的表情,9%是厌恶的表情,6%是害怕的表情,2%是愤怒的表情”可知,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它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故C项正确。蒙娜丽莎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而不是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排除A。蒙娜丽莎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抨击中世纪欧洲的蒙昧主义,排除B。蒙娜丽莎反映的是人文主义,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奢侈生活,排
8、除D。9.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主要是基于A.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B.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传统C. 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D. 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科学进步,故选C;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B、D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点睛】10.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
9、民主权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斗争对象是宗教神权,也并没有提出政治设想,ABD项为不同点,C项是思想上的共同主张,故C项正确。考点:综合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的内涵的联系与区别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11. 海国图志在刊行六十卷之后,魏源将其增补到百卷,增补情况如下表所示内容筹海篇地图各国地志夷情备采西洋器械地球天文表国地总论筹海总论增补卷数1125145111总卷数22663125334据此可知,魏
10、源A. 主要精通世界地理知识B. 拥有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C. 希望国人深入了解西方D. 带有明显的政治意识倾向【答案】C【解析】【详解】魏源增加海国图志的内容多涉及西方地理、军事等,说明魏源渴望国人更加了解西方。故答案为C项。A项重点介绍地理不代表主要精通,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就其增补内容来看,不能说明其倾向政治意识,排除。12.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
11、C【解析】【详解】由材料“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可知,这首新诗是白话文。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新文化运动中的 “文学革命”,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经济领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政治改良运动,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项错误。13.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康有为此举意在A. 树立孔子的权威B. 塑造孔子为改革先师C. 利用宗教反封建D. 借传统权威宣扬变法【答案】
12、D【解析】【详解】康有为说孔子假托古圣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变法主张,D正确;孔子的权威一直都在,排除A;B只是借口而非主观意图,排除;康有为并未借用宗教力量,排除C。14.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重大飞跃。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A. 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B. 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 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D.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主要“新”在具有鲜明反
13、帝反封建的内涵,B项正确;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并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不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C项错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式、途径,不是新三民主义在内涵上主要的“新”体现,D项错误。15. 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 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 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 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答案】
14、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C项正确;早在1956年底我国已经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A项错误;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不是当时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与材料内容同为政治生活的内容,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1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共同的本质特征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B.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 一脉相承、与时俱
15、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所以选A.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中的一条,是在江泽民时期提出的,排除;CD没有解释本质特征,排除。故选A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本质特征17.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A. 钱学森B. 邓
16、稼先C. 郭沫若D. 袁隆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利于世界击败饥饿威胁,走向“丰衣足食”,D项正确;钱学森不是农业科学家,A项错误;“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促进粮食增产无关,B项错误;郭沫若并未在农业科学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C项错误。18. 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A. “东方红一号”卫星B.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D.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太空中面
17、对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但并不符合“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故A项错误;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但不属于太空领域挑战美国的科技成就,故B项错误;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1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是A. 前者侧重于经济政策,后者侧重
18、于政治主张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D.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则侧重于政治主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是,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则侧重于政治主张,D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侧重的是学术研究而非经济政策,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侧重的不是文学艺术,而是解决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的需要,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侧重的是政治不是思想文化,C项错误。20.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
19、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周恩来的谈话A. 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D. 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因为1956年提出并实行了“双百方针”,周恩来的态度正好就是对这一方针的最好诠释,正确答案为B。A应该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故排除;题目的主旨是对学术问题政治化错误的纠正,与C内容相矛盾,故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排除D。【
20、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熱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二、非选择题21. 个人主义的成长是人性的体现,应该辩证的看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
21、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请问答:(1)据材料一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分析“个人充分发展”的意义。(2)据材料二分析极端“个人主义”对当时社会的危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期间康德
22、为克服极端“个人主义”提出的主张。【答案】(1)内涵: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自由、知识等。意义:冲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推动近代科学诞生。(2)危害: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引发社会问题。主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律,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自由是在法律范围之内的。【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可以得出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追求自由、知识等。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一“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的信息可以得出冲破传统束缚,解
23、放思想、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以及推动近代科学诞生。(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信息可知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泛滥以及引发社会问题。第二小问主张依据所学从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人要自律,个人自由不能妨碍他人自由以及自由是在法律范围之内等回答。【点睛】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否定神灵的意志,它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是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启蒙运动特别强调人的理性(人的思考和独立判断),要求取得人的彻底解放,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22. 阅读材料,
24、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识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根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
25、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编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答案】(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
26、闭关锁国导致国人思想保守愚昧,助长了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体西用: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较强。(2)共同影响:一定程度上承认西学合理性,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束缚,仍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
27、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可知,西学中源出现的背景是,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根据“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传统和外交等方面分析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以及明清时期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思想保守愚昧,助长了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体西用:根据材料二中“百年变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学说
28、产生的背景为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的自强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较强。(2)共同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材料二中“务实派认可自强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种学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西学的合理性,打破了“华夷秩序”,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中“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材料二中“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可知,两者都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反思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在历史上都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束缚,仍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综合两则材料及其问题,运用辩证方法,从两种学说的本质、关系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