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因为它()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B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C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2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裁汰旧军队设立京师大学堂A BC D3“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改革科举制A BC D4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
2、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5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C废除八股取士D裁汰绿营二、非选择题6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日两国都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结果却迥然不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请完成:(1)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相同的背景下进行了改革,日本抓住机遇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却失去机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造
3、成这种不同结局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图1、图2两人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你认为中国改革成功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7“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千余名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的先声。材料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材料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请完成:(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材料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4、。(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材料三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休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应诏统筹全局折,顾名思义,它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折子,提出了全面的施政建议,故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此选C项。2. 答案:A解析:顽固势力代表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均会直接触犯既得利益集团,只有设立京师大学堂不会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3. 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与题干要求不符。4. 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该段文字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依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
5、B项。5. 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大小官僚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可以做出判断,原因是撤并政府机构和裁汰冗员。6. 参考答案:(1)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日本:中下级武士为代表的倒幕派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掌握了政权。(2)明治政府改革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内容,特别注重把改革旧的封建政治体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戊戌变法主要涉及政治、文教方面的内容,但未能切实执行。(3)着眼国情,制定正确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解析:本题选取两幅中外历史人物图片,围绕改革这一主题,通过比较来展示中日两国改革的得与失。第(1)问主要从中日两国改革的国内背景来寻找其改革成败的根本原因;第(2)问依据教材可以作答;第(3)问需根据所学知识来归纳。7. 参考答案:(1)悲剧: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维新运动兴起。(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3)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方面分析问题,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