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2015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24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25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26“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
2、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27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28如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
3、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29论语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成为后世历代明君推崇的自我节制原则。下列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 )A“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B“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C“知行合一”“止于至善”D“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30“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陈独秀31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
4、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32.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 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 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C. 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
5、民生 D. 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33下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年份棉织品棉花面粉交通器材机械191310.30.51.80.81.419361.53.80.55.66.4A轻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重工业发展迅速D实现了关税的自主34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着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35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
6、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40.(25分)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
7、,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
8、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6分) (2)根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的。(6分) (3)根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
9、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8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乾隆时代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咸丰时代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同治时代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浙江道
10、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4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
11、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商君书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4分)(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
12、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4分) 高2015级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ABCCB CBBDA BB二、 材料题 13、(1) 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任答一点得2分)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2分)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任答一点得2分)(2) 不足:缺乏民族精神。(2分)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4分)(3) 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2分)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13、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护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3分)(4) 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6分) 14、论题: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举例: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乾隆时代,坚持马戛尔尼行跪拜礼以及擅改外交文书,表明清政府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完全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藩属外交,进一步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背离了近代化的潮流同治时代,外国使节终于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反映了中国外交终于由宗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但是清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争论表明,保守愚昧势力仍然强大,近代化进程面临严重阻碍外交礼仪的争执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这一过程表明,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近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15、(1) 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4分)(2) 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4分)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分)(3) 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