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经世济民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与经济发展微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的表现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录。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国有土地
2、,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2)精耕细作的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繁荣时期(公元5811368年)。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并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紧张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经济形态自然经济(1)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
3、耕农经济、佃农经济都是属于小农经济。(2)庄园式劳作(田庄经济、寺院经济)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虽然规模大,多种经营,但仍属自然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邬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租佃式经营(租佃制)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历程:租佃制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特
4、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实物为主,也出现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3经营方式惜土养土(1)古代土地制度时期制度特点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奴隶集体耕作曹魏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西晋占田制农民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宋至明清永佃田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所有权同土地使用(耕作)权分离(2)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
5、点微点2 工匠精神巧夺天工的手工制造业发展1中国古代的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方式官府直接经营民间私人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产品用途官府、皇室专用用于民间消费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剩余部分出售特点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不以营利为目的规模较大,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规模小、资金少,不以营利为目的地位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农户的副业,始终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手工业是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其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其发展服务于农业,受农业制约。(2)部门不断增加。原始社会的手工
6、业只限于制陶、纺织等行业。商周时期青铜业成为独立制造部门,战国后出现冶铁、制糖等部门。一些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出现与发展,如冶铁业的发展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部门。(3)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化。到明代中后期,江南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分布区域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发生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的发达地区从北方移到南方,这在丝织业地区分布中表现十分明显。(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但没有出现质的突破,未能推动社会转型。(6)技术传承具有显著的封闭性特征。微点3 “汇通天下”车水马龙的古代商业的繁荣1中国
7、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市、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晋商、徽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7)商业
8、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活动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是固定时间和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界限;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交易民间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3)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由最
9、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5)商人地位:秦汉以来,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提高;明清时期商帮出现,也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的提高。微点4 工商管理独具特色的城市和经济政策1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
10、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来说,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都城及少数重镇,这些地方有优先发展的机会。国家专卖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营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开始,禁榷制度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清朝时,为维护封建统治,政府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