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912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A.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发掘B.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可知历史史料注重原始史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汉代史记殷本纪可与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相互印证,故D项正确;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出现于姜寨遗

2、址发掘后,不能相互印证,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与远古炎黄传说均为二手史料,不能相互印证,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建立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不能相互印证,排除C项。故选D2.据记载:周武王病,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把祝策藏在金滕之匮中。周公死,成王葬以人臣之礼。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成王大惧,开金滕之匮,知周公代武王事,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这一记载说明A. 周公权威凌驾于周王B. 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C. 天人感应理论被认可D. 分封制度遭到周公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周公请上天代周王病”、周公死后“天大雷雨,又刮起大风”以及“改用王礼葬周公,灾异平息”可

3、知,西周政治具有神秘色彩,B正确;题干 并未体现出武王和成王之间的博弈,排除A;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提出的,在汉武帝时期被认可接受,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周天子权力继承而非分封制,而且周公本身是提倡分封制度的,排除D。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著作内容国语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庄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孟子深耕易褥(锄草)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 耕作理念比较先进C.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 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农业记载认为深耕之后的土地平整、锄草有助于农业发展,这种理念较为先进,B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未体现出

4、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题干记载内容是关于精耕细作的,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4.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 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 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 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 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

5、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5.“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这段话中强调的治国思想是A. 为政以德B. 以礼治国C. 无为而治D. 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一种社会伦理关系,强调的是以礼治国思想,B正确;材料未涉及德政,A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C排除;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B。6.有学者认为,西汉建国时,对在灭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中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不封王难以安抚,因而实行

6、郡国叠加的地方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汉建国时A. 分封是维护统治的最佳选择B. 郡国并行制符合历史潮流C. 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D. 郡县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为了安抚在立国初期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是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C正确;事实证明分封制不利于地方统治,A排除;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政府的稳定,不符合历史潮流,B排除;郡县制是生产力进步和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符合国情的,D排除。故选C。7.汉代,儒学抛弃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君轻”论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开始了“外王”对“内圣”的利

7、用与压制。这一转变A. 表明儒法思想开始融合B. 加快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C. 根源于佛道思想的冲击D. 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汉代儒家的发展可知,汉代的儒学吸收借鉴了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从而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B正确;汉代的儒家思想借鉴了法家思想,但不代表儒法思想开始融合,A错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的政治化,削弱了儒学伦理的教化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B。8.“月旦人物”是品评人物的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

8、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A. 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 察举制社会影响深C. 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 社会重学风气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月旦人物”的品评反映了汉代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威望获得察访征召资格而谋取功名的心态,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读书人对声名的重视,但并非实质,排除A项;题干不能说明汉代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重学风气的盛行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排除D项。故选B。9.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商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

9、农业经营方式A.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 破坏了小农经济C.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税D. 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控制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经营田庄,破坏了小农经济,B项正确;豪强地主控制下奴婢和徒附没有人身自由,不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田庄控制大量的人口,减少了中央政府的财税收,C项错误;农民成为奴婢和徒附,受到的剥削压迫很重,不能缓和阶级矛盾,D项错误。10.2015年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请问中国东汉时期“医圣”的医学成就是 ( )A. 创立了中医“四诊法”B. 伤寒

10、杂病论C. 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D. 本草纲目【答案】B【解析】从材料“东汉时期“医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病论,提出的“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被称为“医圣”,故B项正确,A项是B项的内容,排除;C项是华佗,排除;D项是明朝李时珍,排除。11.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区域时间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 北方的经济实力迅速下降B. 南方人口总数接近北方C. 南方经济呈日益发展趋势D. 南方市镇经济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从东汉到唐朝,黄河流域县城

11、数量在缓慢减少,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在快速增加,由此可以说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C正确;北方县城数量减少缓慢,因此不能得出其经济实力迅速下降的结论,排除A;题干未提供人口数据,排除B;县城数量增加并不等于市镇经济空前繁荣,而且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12.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A. 江南开发B. 民族交融C. 政权并立D. 南北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据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这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表明

12、汉人与胡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故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答案为B;画砖是出土于甘肃,不能体现江南开发,A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汉人学习做胡人的食品,没有体现政权问题,CD错误。13.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A. 南北方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 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C.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D.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经济重心的转移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时经

13、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材料“南北朝时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表明北方的风俗影响到了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C正确;语言统一的说法错误,A排除;消弭文化差异说法过于绝对,B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实力对风俗的影响,与南北方的包容性无关,D排除。故选C。14.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由此可见,唐朝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丞相权力大于皇权C. 门下省高于中书省D. 皇权受到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先由政事

14、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可知唐代政府法令要经过政事堂必要程序才能合法颁布,说明唐朝政事堂发挥较强的决策作用,使对皇权受到一定制约,故A符合题意;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故B不符合题意;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司其职,分权制约,不能说门下省高于中书省,故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服务于皇权,故皇权不可能受到严重威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5.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A. 女性执政受到质疑B

15、. 监察权具有独立性C. 御史制度存在弊端D. 专制皇权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御史宋璟常常评论朝政得失,武则天多次想让他离开朝廷去出使,宋璟提出御史不是国家重臣,如果出使中处事不当,恐怕违背朝廷的意愿,恕我不能遵命。皇帝也无可奈何,从而说明监察权具有独立性,故选B;A不符合题意,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6.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蕴含着不少历史信息。下列诗句能反映中外交往的是A.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D.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

16、学知识可知,“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是李白悼念阿倍仲麻吕的诗,阿倍仲麻吕,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故D选项正确;“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反映的是唐代商贸情况,故A选项错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李白送故人孟浩然写的诗,故B选项错误;“剑外忽传收蓟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故C选项错误。17.宋代活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A. 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 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C.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

17、向D. 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应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代话本具体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错误。18.南宋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内容,“抑利”的结果将使“义”本身成为空洞的概念,“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永嘉学派的主张A. 强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B.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

18、经济C. 宣扬了理学家存天理的观念D.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可知叶适主张应该肯定人对私利的追求,说明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故选D;A项与题意相悖,排除;永嘉学派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适应自然经济,排除B;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D。19.明清时期,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 内阁的出现B. 南书房的设立C. 宰相制度的废除D. 军机处的设置【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D正确;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内阁

19、的出现是在明成祖时,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帝时,故ABC错误。20.歌曲说唱京剧脸谱:“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形成于A. 宋朝B. 元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歌曲说唱京剧脸谱”并结合所学可知,京剧形成于清朝时期,D正确;宋朝、元朝和明朝都在清朝之前,与材料京剧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为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为大司徒,与大司

20、马、大司空一起为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隋唐确立三省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就是宰相。五代、宋代均沿袭唐制,直接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称,而原来的三长官反而成为闲职。元代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设左右丞相、平章、参政等,行宰相职权。明初沿袭元制,后因右丞相胡惟庸专权,明太祖废去中书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权分给六部长官。摘编自魏晓巍、钟丑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材料二 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只要皇权与相

21、权双权力中心的格局存在,两者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摘编自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不断演变的原因。【答案】(1)特征:宰相职位的非世袭性;相权的非独占性;相权的逐渐削弱;宰相机构和名称的不固定性;始终围绕皇权进行。(2)原因:皇权与相权的争斗;加强君权的需要;相权的相对弱小;统治者提高统治效率的考虑。【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及其原因等方面来分

22、析。(1)从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即宰相”“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时置时废,多由权臣担任” “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皇权与相权之争是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制度结构下的必然产物”“专制主义皇权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相权迟早会终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

23、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

24、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答案】(1)表现: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三级市场体系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发达(繁荣);货币使用量大及纸币的出现;城市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较高:商业活动扩展到精神生活领域)。(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政府鼓励经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科技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1)根据“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

25、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北宋铸币量很大”“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宋朝城市繁荣”概括归纳。(2)根据“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并联系宋朝宽松的经济政策、文化科技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总结。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经世实学思潮的出现黄宗羲淋漓尽致地揭露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惨烈画面,大胆地提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在提出以经

26、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王夫之更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判,主张“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摘编自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断材料二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之学明末以后,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摘编自余和祥明清实学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

27、经世实学思潮的主要内容。(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实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答案】(1)内容: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2)背最: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促进了实事求是学风的兴起;启迪了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的启蒙意识;为社会注人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是对儒学的新发展。【解析】(1)内容:对材料中“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这一信息进行概括可得出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对材料中“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判

28、”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2)背景: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经济上工商业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思想上理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对材料中“孕育着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理性自觉之潮流,滋生着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争取个人幸福与利益的启蒙意识,涌动着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从而显露出可贵的人文启蒙思想的微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就可得出影响:促进了实事求是学风的兴起;启迪了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的启蒙意识;为社会注人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是对儒学的新发展。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了明清之际活跃的

29、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体现了经世实用的鲜明特点。对材料一进行整理概括就可得出明清经世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联系教材内容便可回答出明清“实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对材料二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便可得出明清“实学”产生的影响。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

30、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

31、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杜会的进步。【解析】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