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亲代的突变基因一定能遗传给子代B. 基因型的改变只能来自基因突变C. 突变基因一定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D. 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详解】A、基因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会遗传给后代;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给后代,A
2、错误;B、基因型的改变可以来自基因突变,也可以来自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C、突变基因可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诱发,也可自发产生突变,C错误;D、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所以突变基因一定有基因结构上的改变,D正确。 故选D。2.有关下图和生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发生于过程,基因重组发生于过程B. 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C. 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D. 由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可以表示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表示受精作用;是受精卵细胞
3、分裂和分化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详解】A、分析图可知,是减数分裂,是受精作用,是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其中基因重组发生生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B、根据A选项分析,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B正确;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增强了生物变异性,C正确;D、由于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能产生基因重组等变异,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过程,D正确。 故选A。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生物,不能发生基因突变B.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C. 基因重组会导致生物产生新基因和新性状D. 不进行减
4、数分裂的生物,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2、基因重组的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其类型有: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
5、因突变,A错误;B、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原因是Aa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此过程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参与,不是基因重组,B错误;C、基因重组会导致生物产生新基因,但不会形成新的性状,C错误;D、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而细菌不进行减数分裂,D正确。 故选D。【点睛】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4. 由于某种原因,某生物体内某条染色体上多了几个基因,这种遗传物质变化属于( )A. 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B. 染色体数目变异C. 染色体结构变异D. 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答案】C【解析】【详解】A、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
6、即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后基因的数目不变,A错误;B、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会导致该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增多或减少,B错误;C、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的增添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多几个基因,片段的缺失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少几个基因,C正确;D、基因重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组合或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互换基因,不会改变基因的数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A. 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B. 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C. 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
7、.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答案】D【解析】基因重组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没有产生新基因,A正确;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B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而基因突变是观察不到,C正确;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D错误。6.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组是、X、YB. 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均表现为性别差异C. 果蝇体内的细胞,除生殖细胞外都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 、X(或Y)四条染色体互相协调,共同控制果蝇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概
8、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X(或Y),A错误;B、如果这个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段,就不一定表现出性别差异了,B错误;C、果蝇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有四个染色体组,C错误;D、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是、X(或Y),这些染色体上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基因,D正确。故选D。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倍体植株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B. 卵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成为一个染色体组C. 人
9、类猫叫综合征与21三体综合征的机理均为染色体数目变异D. 由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是有子西瓜【答案】D【解析】【分析】染色体组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详解】A、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如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就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A错误; B、卵细胞中可能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B错误;C、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D、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
10、,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西瓜种子,D正确。故选D。8.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的和染色B. 试验中两次用到95%的酒精,分别是冲洗卡诺氏液和解离细胞C. 洋葱不定根在冰箱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D. 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答案】B【解析】【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
11、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染色,固定细胞形态的液体是卡诺氏液,A错误;B、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洗涤细胞固定过程中使用的卡诺氏液,解离细胞需要
12、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和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11混合制成,B正确;C、低温诱导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只有少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B。9.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所示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无子香蕉”培育过程的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B. 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 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D. 若要获得更多的无子香蕉应采用无性生殖的方法【答案】B【解
13、析】【分析】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详解】A、培育无子香蕉的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其运用的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B、由于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所得的是三倍体,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三倍体不是可育后代,因此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染色
14、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C正确;D、三倍体无子香蕉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但可通过无性生殖产生后代且能保持无子性状,D正确。故选B。10.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苯丙酮尿症和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B. 基因诊断解决了遗传病的诊治难题,可以确诊所有类型的遗传病C. 遗传病患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不含致病基因也可能患遗传病D. 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一般选择某个有此病的家族进行研究【答案】C【解析】【分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患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的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的个
15、体;调查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B、基因诊断技术不能确诊所有类型的遗传病,B错误;C、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C正确;D、研究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随机取样进行调查,且尽可能多选取样本,D错误。 故选C。11.下图是人类某些遗传病的系谱图,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根据图谱做出的判断中
16、,错误的是( )A. 图谱肯定是显性遗传病B. 图谱一般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 图谱一定不是细胞质遗传病D. 图谱一定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答案】D【解析】【分析】遗传病遗传特点:“无中生有”为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中特点“女病父子病”;“有中生无”为显性遗传病,伴X显性遗传病中“男病母女病”。【详解】A、图谱中双亲有病,儿子正常,为“有中生无”,所以肯定是显性遗传病,A正确;B、图谱家庭中双亲正常,后代女儿患病,为“无中生有”,无法判断否为伴X遗传,可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C、图谱中母亲正常,儿子有病,所以不可能是细胞质遗传,C正确;D、图谱母亲有病,父亲正常,儿子有病,可能
17、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D错误。故选D。12.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形成的过程中B. 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分裂前期C. 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 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答案】A【解析】【分析】几种育种方式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化学物质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详解】A、杂交育种的原理
18、是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形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A正确;B、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分裂间期,B错误;C、秋水仙素和低温均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错误。故选A。13.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B. 大肠杆菌中产生了胰岛素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C. 通常用不同的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 DNA连接酶可将黏性末端碱基之间的氢键连接起来【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有:
19、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需要限制酶来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同时需要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以获取与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详解】A、基因工程的目的不同,目的基因不同,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标记基因,A错误;B、基因工程目的是产生目的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肠杆菌中产生了胰岛素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B正确;C、在基因工程,通常使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它们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以便形成重组质粒,C错误
20、;D、DNA连接酶能连接两个脱氧核苷酸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D错误。故选B。14.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B. 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这是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变异积累导致的D. 光和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为好氧生物出现创造了条件。这属于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
21、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但生殖隔离不一定都是地理隔离导致的,C错误;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故选D。15.据调查,某动物种群中雌雄比例为1:1,某一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雌雄个体中,三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0%,30%,10%,雄性个体中
22、,两种基因型各种50%,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 2/3 15%B. 1/3 30%C. 1/2 30%D. 7/9 15%【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详解】某动物种群中雌雄比例为1:1,为了方便计算,假设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各100个。雌性个体中含有A基因共60%2100+30%1100=150个,a基因共有30%1100+10%2100=50个,雄性个体中含有A基因50%100=50个,a基因为50%100=50个,所以A基因频率(150+50)/(150+50+5
23、0+50)=2/3;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个体总数,所以XAXa基因型频率=(30%100)/200=15%,综上所述A正确。故选A。【点睛】A、a等位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具有其同源染色体,所以计算基因频率时候不能把Y染色体数目计算在内。16.下图是人类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组成的B. 中的CO2含量大于中的CO2含量C.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液和液的减少D. 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分析是淋巴,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细胞液。【详解】A、人体内环
24、境是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所以是,A错误;B、二氧化碳是细胞呼吸产物,所以中的CO2含量小于中的CO2含量,B错误;C、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增加,C错误;D、的有氧呼吸产物二氧化碳可参加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D。17.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B. 图中A、B分别是循环系统,泌尿系统C. 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 一般情况下组织细胞通过细胞外液间接的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解题的关键分析
25、图中各组成成分所代表的内容。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分析题图,根据是单箭头可知,是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详解】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A错误;B、据图分析,A是循环系统,B是泌尿系统,B正确;C、是血浆其中无机盐浓度过高,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C正确;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A。18.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
26、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B.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只参与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C.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D. 只需神经系统调节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就能维持体温恒定【答案】A【解析】【详解】A、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A项正确;B、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除了参与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外,还参与吞噬消化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B项错误;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的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C项错误;D、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神经系统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故选A。【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
27、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血浆蛋白、CO2B. 呼吸酶、抗体、激素、H2OC. 尿素、氨基酸、载体D. O2、CO2、麦芽糖、H+【答案】A【解析】【分析】“四看法”排出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物质如血红蛋白、胞内酶;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三看是否是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泪液、汗液、尿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四看是否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详解】A、Na+、HPO42-、血浆蛋白、CO2都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
28、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D、麦芽糖是植物二糖,必须被水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D错误。故选A。2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神经元静息电位的形成与组织液中内流有关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元细胞K+离子外流形成静息电位,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神经元细胞产生的兴奋在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递。【详解】A、静息状态是神经元中钾离子外流形成的,A错误;B、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钾离子外流形成
29、静息电位,B错误;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不是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C错误;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故选D。21.下图中图1为神经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侧为细胞膜内侧B. 图1中B可能为神经递质的受体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D. 图2中C与D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为细胞膜的想流动镶嵌模型,图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侧含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细胞膜外侧,是细胞膜内侧
30、;图2是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胞吐过程,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F是突触后膜。【详解】A、由图分析,侧含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是细胞膜外侧,A错误;B、神经递质的受体是蛋白质,而B是磷脂分子,B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由前膜释放,E是突触前膜,F是突触后膜,C错误;D、图2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D。22.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凋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B 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C.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D. 血糖浓度升高胰
31、岛A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答案】B【解析】【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3、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A错误;B、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B正确;C、炎热环境下丘脑体
32、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C错误;D、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胰岛素增加血糖利用加快,D错误。故选B。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23.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为高级中枢,乙为低级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乙方框处形成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C. 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 当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反
33、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是脊髓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甲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痛觉在甲方框处的大脑皮层形成,A错误;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C、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是脊髓这个低级中枢做出反应,反射弧为ABCDE,C正确;D、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
34、错误。故选C。24.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但不属于免疫细胞B. 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缩短C. 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同D.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详解】A、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可摄取和处理病原体,暴露其抗原,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A错误;B、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会迅速增殖,故细胞周期变短,B正确;C、同一人体内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均来自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故其中的遗传物质相同,C错误;D、抗体、淋巴因子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
35、挥作用,但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25.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A. 生长激素、胰岛素B. 甲状腺激素、性激素C. 胰岛素、抗利尿激素D. 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答案】B【解析】【分析】“注射法”补充的激素主要是蛋白质类激素,胃里面有分解蛋白质的酶;“饲喂法”补充的激素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如氨基酸的衍生物等。【详解】A、生长激素和胰岛素为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A错误;B、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是脂质,可用“饲喂法”补充,B正确;C、胰岛素本质为蛋白
36、质,不能用“饲喂法”补充,C错误;D、生长激素是蛋白质,不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D错误;故选B。二、简答题26.芦笋幼苗是一种名贵蔬菜,又名石刀板。在某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幼苗、雌雄株都有。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_,而引起的_的改变。(2)有人对阔叶芦笋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突变,二可能是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阔叶石刀板出现的原因。_。(3)现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并统计后代表现型。若子代_,则为显性突变。若子代_,则为隐性突变
37、。【答案】 (1). 替换、增添和缺失 (2). 基因结构 (3). 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4). 出现窄叶 (5). 都为阔叶【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机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发生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直接观察到,染色体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详解】(1)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机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38、。(2)由于基因突变显微镜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染色体观察到,所以方法为: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3)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刀板雌、雄相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窄叶,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阔叶,则为隐性突变所致。【点睛】显性突变后代中可能既有显性,又有隐性个体;而隐性突变后代中隐性性状不一定会表达出来,可能只会出现显性个体。27.科研人员研究了野生一粒小麦、山羊草、节节麦、野生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在不同水肥条件下产量(相对值)的差异,结
39、果如下表。表中A,B,D表示三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请回答:物种产量水肥条件野生一粒小麦(AA)山羊(BB)节节麦(DD)野生二粒小麦(AABB)普通小麦(AABBDD)适宜水分、高肥15136092175适宜水分、低肥01113765118水分亏缺、高肥1307374165水分亏缺、低肥1005254357(1)在野生一粒小麦一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_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_个四分体。(2)以野生一粒小麦、山羊草、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为材料培育普通小麦时,应选用_作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得F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_,获得普通小麦。与此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
40、大的特点是_。(3)普通小麦是雌雄同株植物,为了测定普通小麦基因组,应测定_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4)研究表明,随着染色体组数增加,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逐渐_。高肥条件下,水分亏缺对_的产量降低幅度最大。【答案】 (1). 4 (2). 7 (3). 野生二粒小麦和节节麦 (4). 幼苗 (5). 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6). 21 (7). 增大 (8). 普通小麦【解析】【分析】分析表格: 1、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变量是高肥和低肥料,或者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变量也是肥料,肥料缺少都会影响产量,但是肥料对染色体组少的影响更大。2、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变量是水分,而肥料充足的情况下随着染色体组数增加,
41、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逐渐增大。3、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变量是水分,在肥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只有野生一粒小麦的产量较好,其它的种类产量都比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产量低。【详解】(1)由于野生一粒小麦是(AA),所以野生一粒小麦是二倍体生物,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注目加倍,染色体组的数目也加倍,所以一个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题干的信息“表中A、B、D表示三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形成7个四分体。 (2)由于在野生一粒小麦、山羊草、节节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中,野生二粒小麦和节节麦的产量较高,所以应该选择野生二粒小麦和节节麦为亲本进行远缘杂交,得F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
42、获得普通小麦。 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定向改造生物性状。(3)由于普通小麦是由3个二倍体生物构成,由于没有性染色体,所以为了测定普通小麦基因组,应测定422=21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染色体组数增加,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逐渐增大;高肥条件下,水分亏缺对普通小麦的产量降低幅度最大。【点睛】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寻找有效的信息,例如第(4)的答案就在表格中,从表格中读出“随着染色体组数增加,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逐渐增大;高肥条件下,水分亏缺对普通小麦的产量降低幅度最大”,所以一定要注意题干提供的信息。28.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
43、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过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1)该地区原来的物种a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2)物种b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物种b的_。种群b的过度繁殖,将会导致_加剧。(3)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_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发生变化是_的结果。(4)以生物
44、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的多样性。【答案】 (1). 种群 (2). 基本单位 (3). 基因库 (4). 生存斗争 (5). M (6). 自然选择 (7). 基因(或遗传)【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本题显示的物种形成的方式是由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的过程,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个体失去经基因交流的机会,加上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使两个种群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经过长期的进化过程种群间出现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详解】(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达尔
45、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加剧。(3)a1种群中某一性状由等位基因M和m控制,当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后,基因M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大,而基因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减小,那么该种群具有基因 M的个体容易在当时的环境中生存; 由于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所以该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基因M和m在该种群中出现的频率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来分析,物种c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基因的多样性。【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由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过程,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变化与新物种形成的
46、关系,对物种形成的正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9.如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A是_细胞,B是_(物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是_;过程中需要抗原刺激的过程是_;只发生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的是_;与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的是免疫系统中的_,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以致最终几乎全部丧失。(3)机体感染某病毒后,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合成场所是_,抗体分泌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答案】 (1). 效应T (2). 抗体 (3). (4). (5). (6). 溶酶体 (7). T细胞 (8). 核糖体 (9). 胞吐【
47、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过程是吞噬细胞消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T淋巴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A(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能通过特异性识别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通过分化为效应T细胞。为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能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B(抗体),二次免疫记忆B细胞通过过程分化形成浆细胞。【详解】(1)通过上述分析,A是效应T细胞,B是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化及二次免疫时候需要抗原刺激,所以是;通过上述分析,只发生于二次免疫反应过程的是;与过程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
48、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2)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感染的是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 。(3)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抗体是大分子物质,所以分泌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胞吐。【点睛】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的组成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的组成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组成,第一道、第二到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0.下丘脑是调节水盐、血糖、体温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在机体内环境稳态中作用如下:(1)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_(升高/降
49、低),_中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促进_(激素名称)的合成、分泌和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并且在_产生渴觉,通过主动饮水,维持水平衡。(2)人体血糖浓度_(升高/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_,促使肝糖原分解。(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_。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_,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答案】 (1). 升高 (2). 下丘脑 (3). 抗利尿激素 (4). 大脑皮层 (5). 降低 (6). 胰高血糖素 (7). 加强 (8). 减少 (9). (负)反馈【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等
50、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血糖的调节、水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等相关知识。【详解】(1)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以增加饮水,维持水平衡。(2)若血糖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肝糖原分解,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此外,下丘脑可通过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糖糖,使血糖含量升高。(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冷觉感受器接收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下丘脑某些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点睛】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两者是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