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9001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初第2单元训练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

2、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一词古已有之。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

3、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及经典的内在本质。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

4、发。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经典在

5、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与量皆具的丰富性。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

6、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是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经典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B. 从汉书孙宝传的文字记载来看,古人理解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C. 西文中的“经典”有两个词:Canon和Classic。二者都有著作的意思,前者强调公认的,后者强调典范的、有持久性的。D.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这里的“

7、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和西文中Classic意思相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围绕“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展开论述,前两段介绍中外对经典本质的错误看法。B. 印证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证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看法。C. 文章在论证中先列出经典的一般概念,然后提出经典的本质,由浅入深,很有见地。D. 文章最后“经典意味着成熟”重申论点,是对全文的总结,给人水到渠成之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中国古代已经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对“经典”的概念已经理解得很到位,仍然需要开掘和

8、阐发。B. 经典“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说明经典具有永恒的丰富性,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C. 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这三者都成熟了,才会有经典的产生。D. 从全文看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语言、心智、文明都成熟了,才会产生经典作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手 镯蒋勋在印度人开的杂货店看到一只手镯,搁在竹编的篮中,使我想起美丽的妇人。手镯是黑色的,掂起来像乌木,也有细致的纹痕。光泽却像牛角,莹润光滑。我问店主,他细细看了一会儿,说是琥

9、珀。我不曾见过琥珀,也无从鉴别。镯子很粗,大约有两指宽。为了卸戴的方便,在直径两端切开,成为两个半圆;然后在切口的部位装了银质压花的活叶和栓钮,可以开阖。沉厚的黑色衬着古典压花的银饰,有一种素朴的贵重。我想它是热带地方民间传统的手镶制品。许多古老原始的民族,用平常的木头、金属、矿石、动物的角骨,做成饰品。在这些物质没有货币价值以前,只是单纯因为它们的质地、色泽、纹理、形状,使人类看重爱惜。因为受人宠爱,连素朴也可以华贵了。这手镯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为他们族里最美的人制作的吧。在她如莹玉般浑圆灵活的手腕上,这只镯子,不仅赞美着美貌妇人,也闪烁着一个民族聪慧灵敏的巧思和爱美之心啊!我想起汉乐府羽林

10、郎中那美丽女子: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当无数美貌的妇人逝去,真正不朽的美,却是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爱美之心,以及在那样的爱美之心中产生的文明的华贵。不管哪一种繁华,还是因为有着对物质的敬重爱惜,才称得上是文明啊!太过窘陋辛酸的生活,使人贪婪粗鄙。太过富裕繁盛,人也要对物淫溺糟蹋。物质要使人心存敬重,才真正是美丽的物质了。而这美丽的物质,这美丽的棉麻与珠玉,原是为了要歌赞那春日阳光中正当盛年的美貌女子啊!我每每贪看美丽的人,是因为那美丽中传承着多少优秀文明的品质。千万年来,人类努力从动物的粗陋、野蛮、笨拙,一步一步地使自己更精致、灵秀、聪敏。一切的

11、文明,包括训练头脑的数学、哲学,训练感官的绘画、音乐,训练肢体的运动、舞蹈,无不是为了造就一种“美丽的人”!一个真正的运动员,他运动起来的身体,仍然使人怀想起古希腊的竞技者,是在哲学的思辩、体能的均衡、道德的自律三者间巧妙配合完成的人的典范。智慧、健康、善良的极致,都不过是美。走过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有时候并不容易看到一两个有着这样美的品质的人。有的人太聪明,聪明变成了精刁;有的人太“健康”,肌肉过盛,湮没了灵智;有的人一味善良,善良变成了怯懦和无能我常常坐在路边,在Phidias的雕像下凝视着过往的行人,这通往爱琴海的路,走过柏拉图,走过刚刚从诗歌的飨宴上得胜回来的Agathon,摇晃着他

12、金黄的发鬈和那桂冠上花蝶的饰带我也在一尊唐代的人像前发呆缅想,是李白写下“夫子红颜我少年”的时代,杜甫也正歌赞着长安城的美妇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我盼望再见一个美丽的人,智慧、健康、善良,值得用一切文明的饰品来陪衬,我也要在她美丽的手腕上戴起这只乌木镶银的镯子啊!(摘选自青年博览2018年第6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段对手镯的细致描写,是为了引出戴手镯的美妇,从而水到渠成,引发读者对“美”的深入思考。B. 作者说“走过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城,有时候并不容易看到一两个有着这样美的品质的人”。

13、这句话并非证明作者为人苛刻,相反,正表明作者对美的人生的不懈追求。C. 本文作者如话家常,娓娓而谈,所引材料信手拈来,而又稳妥贴切,恰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自然高妙。D. 这篇散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炉,而以抒情为主,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对美的热爱。5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6分)6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姚晓丹“昔日之我即今日之我也,昔日之牧童耕夫,今日之学界野马微尘,皆一也。”冯其庸曾经这样自况。他自称“其庸”,却是当代最具代表性、

14、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文章都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标志性的成果。不仅如此,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诸多方面他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如今,先生飘然而去白云之外,留下说不尽的书生意气,留给世人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这位自称“稻香世家”的读书人似乎就是为学术、艺术而生的。他童年饱受苦难,几度失学,10岁开始下地务农。抗战爆发后,家中经济窘迫到极点,经常靠好心邻居送南瓜维持生计。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叶君远是1979年冯其庸带的第一批3位研究生之一,师徒交往38年。叶君远

15、说:“他非常勤奋。在读书、教学的时候,他所在宿舍的灯总是全校最晚熄灭的。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总是在文末写上完稿时间,于是,我们在翻阅他的文集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每每深夜才搁笔。”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读史记,他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他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76岁再登高原,历尽艰辛,用十年时间,十余次地对玄奘西行路线全面考证,填补了史学与佛学界的空白,为中国佛教文化史做出巨大贡献。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一位领导想要报评副教授,冯先生作为系主任,他的签字至关重要,然而,他就是不签。后来人事部领

16、导亲自和他谈话,劝他宽限,他无奈之下签了字,却马上补签一句“我不同意”。对于学界后辈,他则关怀备至。著名作家二月河早年寄给冯其庸一篇自己的红学论文。冯先生回信说:“你文笔好,试着写写历史小说。”二月河受到鼓励,写出康熙大帝,并第一时间寄给冯其庸先生。他连夜看了这部小说,读完后连声赞赏,并帮助二月河联系出版社出版。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冯其庸受聘成为首任院长,首先为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国学院的课程体系来自冯先生的建议。冯先生当初倡导三个办学特色,至今在国学院施行,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

17、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院成立后,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种种努力,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冯其庸先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在振兴国学教育座谈会上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

18、拳拳之心,令人感佩不已。冯其庸曾以诗讲他和红楼梦的缘分:“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但是他的学生认为,红楼知音显然不能概括他的一生。“他还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叶君远说。(有删改)【相关链接】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于江苏无锡县前洲镇。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张骜大师入梦今日辞别红学家冯其庸)2012年10月,冯其庸荣获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当时,他曾说,“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

19、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宋宇晟文化学者冯其庸去世)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冯其庸关于“牧童耕夫”“野马微尘”的自况,自称“其庸”,自说渺小,与其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及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形成对比。B. 冯其庸出身农家,童年家境贫寒,几度失学,抗战爆发后,甚至要靠邻居接济度日,他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学习,通过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C. 冯其庸注重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对于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他从不盲从,不迷信,克服困难,多次实地考察,弄清真相,为中国史学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D. 冯其庸对权势不阿

20、从,对青年人关怀备至,关心民族文化发展,关心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的研究,为国学及文化的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冯其庸是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不仅如此,他在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等多种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B. 冯其庸自称“稻香世家”,自况“昔日之牧童耕夫”,表现出谦虚的人生态度,又表现出对以往饱受苦难甚至窘迫到极点的生活的不堪回首。C. 冯其庸对国学教育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对学术全心投入,在其学生心目里,他是国学的知音、后辈的知音、学术的知音。D. 本文以冯其庸的自我评价、斐然成就及

21、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怀念开篇,主体部分介绍了他的成长、学术、人品、贡献等情况,结尾卒章显志。E. 本文内容安排眉目清楚,要言不烦,介绍了传主在文化和学术诸多方面的贡献,表现其至情至性的书生意气、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9冯其庸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

22、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

23、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11下列对

24、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C.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

25、了燕国的都城蓟。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13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5分)(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荆卿里清袁枚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26、?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荆轲山(其二)清尹礼豪气无论剑不疏,祗缘生劫一筹迂。图穷即断秦王首,千载应传好丈夫。14.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4分)15.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1)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 !”(2)烛之武退秦师中,“ ”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不仁道的;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 , ”,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

27、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B. 夫晋,何厌之有 使杞子、庞孙、杨孙戍之C.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贰于楚也D.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 夜缒而出18.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A.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春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分野的局面,各民族交往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走上了封

28、建制。B.左传虽然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但是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C.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书籍,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任鲁国史官时尽职尽责,被当时人所崇拜。D. 烛之武的事迹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一个人通过努力,使整个国家得到了安定,他才是真英雄。20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毛病,请找出5处来并加以改正。(5分)智慧是基于经验的直觉,是十分严谨的逻辑游戏,是大量实践经验与丰富知识信息的厚积薄发和浓缩。智慧与遗传有关,与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有关,与学习有关,更与思考和总结有关。它是一门严密而深沉的思维艺术,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21在下面一段文

29、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_;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所以要把别人从孤独时刻里拽出来,接受公众的检视;同时_,所以不断被迫地宣示:_。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生活中你或许遭遇过不开心的事情,或许听见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那么糟。给你一双慧眼,你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要求选好角

30、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 【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与西文中Classic意思相近”错误,根据原文,应是与Canon意思相近。2 【答案】A【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前两段应该阐述的是古今中外人们对经典含义的理解。3 【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

31、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从原文看“先有语言的成熟,再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无中生有。4 【答案】D【解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这篇散文以议论为主,情感与理性交织,而重在理性的沉思。5【参考答案】这篇散文以手镯为线索,通过对物质之美与人性之美的辩证关系深入剖析,凸显了人性之美的崇高与迷人,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人生的不懈追求。【解析】本题题干是“请概括这篇散文的主旨”。本题考查对散文的主旨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规范

32、答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段落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概括全文主旨的时候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核心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具体表述:本文通过对的描写(或叙述、议论),抒发(或表达)了的感情(观点),赞美(批评、肯定)了阅读这篇散文,本文以手镯为线索,通过对物质之美与人性之美的辩证关系深入剖析,凸显了人性之美的崇高与迷人,表现了作者对“美”的人生的不懈追求。6 【参考答案】(1)照应开头,点明文章标题,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2)呼应前文“智慧、健康、善良的极致,都不过是美”,突出文章主旨,表达出作者对“美”的人生的殷切呼唤和期盼。(3)感情强烈

33、,直抒胸臆,将自己那颗勃勃跳动的爱美之心表现得更加鲜明而有力。【解析】本题题干是“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作用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该节在文中所处的位置是最后,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等等。最后要联系散文的主旨回答。回答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要从内容、主旨、结构等方面着手。尾段中说“智慧、健康、善良,值得用一切文明的饰品来陪衬”,这在结构上与前文所说的“智慧、健

34、康、善良的极致,都不过是美” 呼应,“我也要在她美丽的手腕上戴起这只乌木镶银的镯子啊”和文章的首句“在印度人开的杂货店看到一只手镯,搁在竹编的篮中,使我想起美丽的妇人”在结构上点明文章标题“手镯”,同时又形成首尾呼应,使全文首尾贯通,一气呵成。这样的收尾突出文章主旨,表达出作者对“美”的人生的殷切呼唤和期盼。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青年人关怀备至”错,原文是“对于学界后辈,他则关怀备至”。“学界后辈”不一定是“青年人”。8【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冯其庸是“当代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家”;B项,不是“不堪回首”,

35、而是“感念”;D项,结尾是“总结强调”,不是“卒章显志”。9【参考答案】不甘平庸,勤奋顽强:虽家境贫寒,但利用一切机会,凭“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成一代学术、艺术大家。治学严谨,注重实证:读史记三藏法师传,对其中的表述存疑,多次实地考察,克服困难,为历史研究、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谦逊自抑,不懈努力:他认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就会继续努力,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从中提取关键词句,最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解答该题,首先强调审题意识,通过审读题干“

36、在文化和学术上取得斐然成就的原因”,明确答题区间,结合原文本内容进行提炼,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一般的思路是先查找文中的提示语,“不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看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凭着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的顽强意志,终于成为一代学术、艺术大家”“他非常勤奋”“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印证”“冯其庸方正不阿,至情至性”这种提示性的话然后确定范围,结合前后文相关内容概况,分点概括即可。10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主要还是对句子的理解,句子的核心部位是动词,如“惊”“抗礼”“歌”“去”,抓住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再辅以语气词标志和结构词标志,对不

37、同选项进行比较,得出答案。11【答案】A【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13 【参考答案】(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

38、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使使,派使者;献之秦,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复,又。第二句得分点:所以,表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义复合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参考译文】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

39、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

40、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14.【参考答案】“刺”

41、字形象地表现了“乱山”山势的陡峭、高耸;赋予“乱山”以人性,仿佛它也替荆轲抱憾,如利剑般刺向秦都;呼应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荆轲的深刻同情。(4分。每点1分)【解析】本题属于炼字题,规范的答题应包括字的含义,所用艺术手法,所起表达效果,应结合所在诗句,联系整首诗歌分析。15.【参考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荆轲精神和壮举;袁诗赞美中有同情,将刺秦失败归因为“匕首无灵”;尹诗赞美中重批评,认为荆轲“生劫”秦王的想法是“迂腐”的。(4分。“同”2分,“异”3分)【解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分析题,比较的点是对荆轲的评价的同和异,应综合分析诗歌然后概括出诗人的评价性观点。16. 【答案】(1)风萧

42、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因人之力而敝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版”“谨”,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学生要养成检查的习惯,避免笔误。17. 【答案】C【解析】A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来。B项,前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代词,代指郑国。C项,两个“且”都是连词,并

43、且。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故答案应为C项。18. 【答案】B【解析】例句,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1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道路”;B项,逻辑有误,转折关系关联词使用不当,此处应是并列关系,将“虽然”改为“不仅”,将“但是”删去;C项,句式杂糅,可删去“所”。20 【参考答案】“严谨”应为“严密”;“丰富”删去;第句调至第句后,且句前加“更”字;第句删去“更”;第句的“严密”应为“严谨”。【解析】“严谨”与“逻辑”搭配不当;“丰富”

44、多余;第句语序不当;调整语序后第句中的“更”多余;第句的“严密”不能修饰“思维艺术”,搭配不当。21 【参考答案】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 我们也害怕孤独 我不孤独【解析】第一个空照应后文“我们不允许别人孤独”;第二个空则照应前文“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第三个空语意与“害怕孤独”相反。22. 【写作指导】人生的境遇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就会不同。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生活的变化、社会的风云,容易让他们世界观、人生观扭曲,从而迷失正确的人生方向。当今中国正处于变革发展的转型期,难免泥沙俱下,但只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方向,我们就会信心百倍,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

45、光。一类卷(5160):辩证分析,一分为二。看清主流,正视问题,能正确认识到社会阴暗面不会改变社会发展主流。二类卷(4150):歌颂现实,弘扬正气。对现实生活持正面看法,对当今中国新人新事新气象持赞美态度,对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的成就充满自豪感,传播社会正能量。批判丑恶,激浊扬清。对现实生活中假恶丑大胆暴露,能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根源,能正确认识到它们是社会转型期的暂时现象。三类卷(3140):悲观厌世,否定一切。放大现实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放大社会弱势群体的不幸,对中国发展和社会进步持否定态度,情绪消极,世界观、人生观扭曲。四、五类卷(030):脱离题目,另起炉灶。完全脱离题目的立意范围写作,或抄袭、套作他人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