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去谋利的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 检查预习 一、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1、宋牼将之楚_2、然而不王者_3、孳孳为善者_4、蹠之徒也_5、利与善之间也kngwngzzhjin1、上下交征利2、吾闻秦、楚构兵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4、愿闻其指5孳孳为善者6、舜之徒也7、利与善之间也8、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蓝色词语的含义。相互交战使停止通“旨”,意向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类差别离开,舍弃预习课文时,文言词语知识要注意:1.通假字2.词类活用现象3.一词多义4.古今异义的词5.
2、含义比较特殊的文言词语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三、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1、先生将何之?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不吾知也。毋吾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以战?先生将何之?、由“之”“是”构成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惟令是听四、结合注释,翻译重要语句。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2、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四、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3、义而已矣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国家有万辆兵车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千辆;国家有千辆兵车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百辆,不是不多啊。(但)如果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益放在前,(那么)大夫不杀死国君夺取他们的全部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2、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弃利益,心里想着仁义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是从来没有的。3、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
4、,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行翻译全文。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2、第一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第二则中孟子数落宋牼,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先义后利2、第一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1.利”的坏处-国危矣2.“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不夺不魇3、第二则中孟子数落宋牼,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是大利所在。话题交流:我们如何看待义和利。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君子不言利,这是儒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