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2.64MB ,
资源ID:13534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53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教 学 设 计课 题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作 者梁玉英 工作单位通辽市扎鲁特旗第一中学教材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学情分析本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

2、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发生变化的表现。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通过问题探究、合作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生活。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貌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

3、响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法、资料搜集、小组合作讨论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并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课时1课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环节一 教师出场环节二 阅读教材【讲授新课】板书一男女服饰的变化环节一 展示幻灯片环节二 阅读材料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入教室,问同学;这身打扮是否搭配合适?你们如何搭配?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

4、表性的服饰,师生合作学习。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概括特征和原因?(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材料1: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通过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回答:一种: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另一种: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学生回答: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俗(衣、食、住、习)学生看图,提取历史信息回答: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男装:长袍马褂;女装:旧式旗袍鸦片战争以后“洋装”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西服),中山装,旗袍

5、,学生装。第二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通过教师的穿着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且了解服饰的变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通过历史图片提取信息,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服饰的变化。板书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环节一展示幻灯片环节二讨论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2: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

6、料:【思考探究】(1)依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2)在材料2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介绍中国传统的饮食及西餐的特色,师生合作学习。问题情景3:简述近现代中国饮食方面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 由学生归纳。讨论题中西餐饮文化有什么区别?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回答:(1)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2)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学生归纳回答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饮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

7、出现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人们食物比较简单(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第三阶段: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分组讨论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图文并茂的形成,学会归纳知识,提高阅读材料和识图的能力。通过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中西餐饮文化的不同。板书三居室建筑的演变环节一展示幻灯片环节二学生参与板书四习俗风尚的变革环节一展示幻灯片环节二 演示材料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建筑,师生合作学习。问题情境4:简述近现代中国

8、家居建筑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由学生归纳。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或所看到的家居的变化来举例说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个时期具有特色的社会习俗,师生合作学习。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国: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学生归纳回答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住宅(北方:四合院;南方:民居);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住

9、房总体比较拥挤,家具陈设比较简单。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住房宽敞,家居陈设舒适,外部环境优美。1995年,“安居工程”。学生参与回答民房:土房 砖房 楼房(别墅)家居:木箱 沙发、茶几等学生通过图片和材料提取历史信息回答过程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列举中国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女子地位低下);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第二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涤荡封建糟粕、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历史图片,提高学生归纳总

10、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水平的变化。环节三合作探究材料二: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问题情境5:简述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及具体表现有哪些?

11、由学生归纳。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当城市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变时,农村的变化却是微弱的呢?问题探究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特征、总趋势及原因?(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表现: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丧礼由繁到简;二是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男子留辫剪辫易服;女子裹足迫令放足;迷信活动破除迷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因为农村相对封闭、落后、保守。问题探究二特征: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

12、、逐渐走向世界;从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内因:中国历史的剧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让学生利用图片和材料去梳理知识,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分组讨论、归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综合归纳能力。【本课小结】教师梳理知识,由学生概括学生总结概括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板书设计】衣食住男女服饰的变化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居室建筑的演进社会习俗的变革婚姻风俗丧葬礼俗其他特 征:阶段性、 时代性、 不平衡性总趋势: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由封建传统天下走向近、现代化原 因: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认 识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的变化 【教学反思】 重整教材,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优化教学环境。依托媒体技术强化情境的真实感,引导学生参与情感体验,使学生联系原有经验和实际情况,逐步加深体验 。但在情境化教学中,教材的使用度应有多大,利用率应有多高?像本课为体现情境的完整性、互动性和生动性,对教材内容做了全面生活化的铺陈,也使结尾的历史理性的提升显得有

14、些不足。【巩固训练】1. 有关右图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2. “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是()西装穿衣镜面包四合院A B C D3改革开放以来,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餐桌,使城市人的饮食生活丰富多彩的是()A“小康”计划 B“菜篮子工程” C统购统销政策 D“安居工程”4“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

15、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西洋式建筑。这种现象反映了()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7.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

16、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8. 现在城镇街头、广场闲暇时有很多人在跳迪斯科,连老太太也加入,这反映了()A迪斯科适合小脚老太太B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丰富9(材料题)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见下图材料2: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

17、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请回答:(1) 根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2) 结合材料2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答 案:1.D 2.B 3.B 4.C 5.B 6.A 7.A 8.D9. (1) 变化: 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 外来文化的冲击。(2) 过程: 由旧式婚姻到自由婚姻,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