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5326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测评(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2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

2、成果推广到中国3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A虎门销烟池遗址B虎门销烟浮雕C电影林则徐(1959年)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立场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52021河北保定期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

3、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这说明()A魏源主张制度变革,仿英立宪B近代士人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C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少数国人对西方制度有了初步认识6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近20年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基本肯定,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必须以“三大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历史学家袁伟时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只是农民造反,基本对新的文明毫无所知,根本谈不上什么革命。形成两种不同结论的原因是()A受意识形态的左右B政治运动的影响C所用的历史观不同D掌握的史实不同7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

4、“名曰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付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了洋务运动 ()A目的在于解决民族危机B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C延缓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没有真正主动向西方学习8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一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A选派幼童出国留学B倡行“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C推动资本主义发展D建立了近代化海军和军事工业9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

5、争失败()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10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观点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111901年前后,梁启超撰文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得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

6、一现象说明()A维新思想已成社会共识B国人民族意识日渐觉醒C梁启超开始对清廷不满D西方学说已被广泛接受122021安徽六校测试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13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便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显著变

7、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心态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史料历史解释A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B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外国资

8、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D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15.近代以来,腐朽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下面漫画“惩罚”中国,此次被“惩罚”导致了中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已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受谴责的。材料

9、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也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任何附加特权。以上材料均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的经济政策,并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10、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英国手工业生产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英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技术。随着飞梭的应用,棉纺织业内部纺与织两大部门间的平衡被打破。经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纺纱部门机械化技术革新已基本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蒸汽力取代水力作为机械动力,生产要素得以突破地域限制。蒸汽鼓风设备的发展完善了焦炭冶铁法,使英国的冶铁业出现了新的飞跃。铁路运输业的兴起和发展,对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到19世纪40年代,机器制造业开始发展起来,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

11、史材料二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农民起义的冲击,统治集团一部分官僚主张改弦更张,学习西方长技。自19世纪60年代始,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虽然就生产关系而言还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它们从外国购进设备来生产船舰、枪炮、弹药。这一时期洋务派还委派商人招徕民间资金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还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信事业。摘编自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开展的时代背景。(7分)(2)根据

12、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洋务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

13、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摘编自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习近平在庆

14、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危机与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综合测评(五)1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的经济。据材料“而弃禾田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可知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故选D项。据材料“烟草种植业情况”可知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材料“竞趋烟地,而弃禾田”体现的是农作物品种的变化而不是农业生产的衰落,排除C项。答案:D2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

15、外市场,所以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是适应工业革命的要求,这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A项正确;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只是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所以英国的意图不是要与中国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排除C项;D项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答案:A3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虎门销烟。作为研究历史的最直接证据应该是原始史料,如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虎门销烟池遗址属于原始史料,答案为A项;B、C、D项都是根据原始史料进行创作的产物,不属于原始史料,排除。答案:A4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信

16、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转向僵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并不能证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咸丰的态度是不必严守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意识到,遵守条约才是国际交往的原则,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外交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主权意识,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魏源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了解,并指出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说明以魏源为代表的少数国人对西方制度有了初步认识,故选D项;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没有主张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项;近代士人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B项;

17、“广泛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答案:D6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出现分歧的原因。材料中第一种观点是按照革命史观进行分析,第二种观点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进行阐述,显然所用的历史观不同,C正确。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局限性。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属于浮于表面的尝试,B正确;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A错误;C中“延缓”说法错误;洋务运动属于主动学习西方器物,D错误。答案:B8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但是这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的

18、发展壮大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C项符合题意。答案:C9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影响。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A、C项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中“救亡”不符,排除。答案:B10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时的社会特征。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具有明显的植入性”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说明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

19、,并未脱离国情,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化发展趋势,排除C项。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中“国家”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共识”和“广泛接受”,故排除A、D两项;材料未体现梁启超对清廷的态度,排除C项。答案:B12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特点。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对其加以肯定,晚清大臣刚毅认为其“出死力为国宣难”,但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到“其党焚烧劫掠,无所不至

20、”,教民樊国果记载其“劫掠焚杀,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立场的人对义和团作出了不同的评价,所以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的人对义和团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无关,排除A项;历史解释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不能说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排除B项;史料可能由于记述者的立场不同而不同,但历史事实可以在众多的史料中求证其客观性,排除D项。答案:C13解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出奴颜和谀态,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抵抗意识也全部丧失,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慈禧尚未掌权,故A项错误;

21、甲午战争后,慈禧太后没有体现出“奴颜和谀态”,民族抵抗意识也没有全部丧失,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本题结合历史解释考查近代条约。北京条约允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有利于在华掠夺劳动力,故B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并不是英国损失2100万银元,故A项不符合题意;南京条约以来,就存在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不符合题意;列强逼签辛丑条约是要实现侵华利益,报复义和团运动只是借口,故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15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选D项。A项指的是第一次鸦

22、片战争的影响,B项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项指的是甲午战争的影响,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D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7解析:第(1)问,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可

23、从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海外市场扩大)、思想文化(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三个方面考虑;中国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从民族危机(两次鸦片战争)、阶级矛盾(农民起义)、西方冲击(西学传入)三个方面来分析。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二逐层归纳即可;“原因”根据众多企业的创办背景、资金来源及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答案:(1)时代背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市场扩大,商品供不应求;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迅速发展。(4分)中国:西方入侵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封建制度没落,农民起义不断;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3分)(2)特点: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政府起主导作

24、用;民用企业官督商办。(3分)原因:内忧外患严重;缺乏资本原始积累和市场;政府资金短缺。(3分)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科举制度、调整行政机构、裁减冗员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戊戌变法的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急于求成、打击面过宽、忽视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等方面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答案:(1)政治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减冗员。主要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提高行政效率。(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

25、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19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围绕“危机与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得出,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奋起抗争。“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角度分析说明。答案:论题: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奋起抗争。阐述: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前赴后继,谱写一曲曲悲壮激

26、越的近代史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然而,中国人民没有在苦难当中沉沦,而是奋起反抗。例如:农民阶级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旗帜,沉痛地打击了外来侵略者,阻止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企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深受压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势力。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