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9757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渭南市大荔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A.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

2、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2. 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当时A. 三省运行机制顺畅B. 监察权力相对独立C. 御史制度存在弊端D. 专制皇权遭到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宋璟坚持“御史中丞”的职责,经常评论朝廷得失,并以此为理由拒绝武则天的三次外任敕令,说明当时监察权力相对独立,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御史言行,不能说明“三省运行机制”顺畅,A项错误;

3、御史制度存在弊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专制皇权遭到削弱”,D项错误。3. 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A. 加重了宋代的三冗现象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 推动了宋代科技的发展D. 拓宽了宋代的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宋时期科举考试下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 明代万历年间,神宗曾经下令让工部铸钱供内府使用,也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但都遭到内阁首辅张居正反对未能如愿这反映出当时A. 社会经济凋敝B. 内阁权势强大C. 君权严重弱化D. 相权空前膨胀【答案】B【解析】【详解】明神宗的要求遭到内阁首辅

4、张居正的反对而未能如愿,说明内阁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也体现了当时内阁权势的强大,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内阁对君权的限制,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明代君权强化,并不是严重弱化,排除C;明处已经废除了丞相,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并不是丞相,不能说相权空前膨胀,排除D。5. 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A. 城邦重视教化功用B. 公民享有特殊权利C. 民主政治的优越性D. 福利制度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突出了为城邦服务的荣誉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为城邦服务,说明城邦重视

5、教化功用,故选A;为城邦牺牲的公民子女享有特殊的荣誉不能体现所有公民享有特殊权利,B错误;激励体制是很多政治的共性,不能体现民主的特性,C错误;从题干中不能体现一个历史现象的开始状态,D错误。6. 古罗马时期,当事人定立“不索债简约”以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和解协议”。罗马法中的“和解”( )A. 表现了私法的灵活性B. 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C. 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D. 成为现代债权法的依据【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信息可知,罗马法按照契约形式解决纠纷,并且考虑债权

6、人是否具有相关免债能力,这体现了罗马私法的灵活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和解协议”是按契约解决纠纷,没有损害债权人的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和解协议”和现代债权法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 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 代议制民主制度有待完善B.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C. 责任内阁制度尚不够健全D. 君主立宪制度已名存实亡【

7、答案】A【解析】【详解】18世纪,英国国王不满反对党的监督、批评,惧怕反对党的活动危及国家稳定和安全,对当时的反对党人进行人身攻击,实际上是对政党政治的质疑,反映了当时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有待完善,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原则,使英国不再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B项错误;国王对反对党的不满不能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尚不够健全,C项错误;18世纪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有所发展,并非名存实亡,D项错误。8. 美国立国一个显著特点即州先于国,如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的独立宣言正式标题为美洲十三个联合邦的一致宣言;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邦联协约明文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

8、各个州(邦)保持其“主权、自由和独立”。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 建立邦联制符合独立战争的需要B. 邦联制度弊端影响到国家发展C. 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D. 建立强有力联邦政府势在必行【答案】C【解析】【详解】北美独立战争中,十三个州召开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邦联协约等,宣告它们的联合,明确要保持“美利坚合众国”的“主权、自由和独立”,表明当时的美国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主权独立国家,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建立邦联制符合独立战争的需要,A项错误;邦联制度“弊端”影响到国家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美国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强有力“联邦”政府,D项错误。9. 由于对之前的“诉

9、诸人民”(个人操纵民众意见的全民投票)的恐惧,法兰西第二第三共和国没有举行公民投票活动,第三共和国甚至拒绝以任何形式向人民咨询,发展成一种“绝对议会主义”。但二战以后,公民投票又重新出现在法国的政治舞台。这一历程A. 反映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B. 源于过度自由的法兰西性格C. 说明宪政道路的曲折与发展D. 导致现代法国政局不安动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大革命时期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代的“直接民主”弊端,也就是“多数人暴政”弊端,使之后的法国对人民直接参政保持警惕因而发展出了议会权力极大的法国宪政特点,二战以后法国又做出了调整,公民投票重新出现,说明法国又以直接民主形式

10、来弥补纯粹代议制的不足,这段历程一波三折,C正确;法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并不具有虚伪性,排除A;法国宪政制度确立的过程曲折根源于其经济发展程度,而非民族性格,排除B;D不符合史实,现代法国政局相对稳定,排除。10. 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在讨论军费预算议案时,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使预算议案未获通过。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于1862年9月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一斗争反映A. 德意志帝国具有一定的民主形式B.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国家主导权C. 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 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统一与反统一之争【答案】B【解析】【详

11、解】据材料可知,1861年普鲁士政府提出要扩充军队、增加军费的议案,遭到资产阶级进步党的反对;而同年新即位的国王威廉一世解散了议会,但是新选出的议会再次否决了军费预算,这说明了以议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与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围绕“国家主导权”进行了争夺,B正确;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是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邦内的争夺,而不是“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D与题意不符。【点睛】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诸邦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是德国走上资

12、本主义道路的标志。11. 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上述两种观点A. 都是对历史事实歪曲,目的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B. 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C. 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合理D. 二者都认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了鸦片战争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可知,二者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都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故选B;A项“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表述错误,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

13、,排除;后者的解释也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本质,不是“根本问题”的认识,排除C;D在张馨保的观点里没有涉及,排除。12.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 清廷角色已发生变化B. 中国主权已经丧失殆尽C. 民族矛盾日趋激化D. 列强意欲文化侵略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信息可知此时的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所以该条约应该是辛丑条约,清廷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故选A;“丧失殆尽”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C项是表面现象,

14、不是实质,排除C;列强是要瓜分灭亡中国,而不是用文化侵略中国,排除D。13. 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藏匿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 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 民主共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C. 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 报刊普遍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1911年11月即辛亥革命时期,民立报刊登的“清帝藏匿”,“袁世凯”遇刺等不实报道和精彩短评,有利于鼓舞革命士气,推动革命形势高涨,说明当时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主共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5、,B项错误;上海报刊上的不实报道不能说明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C项错误;只有上海一地,民立报一家报道不能说明报刊“普遍反对清朝专制统治”,D项错误。14.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

16、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15. 1938年,国民党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国民参政会的设立A. 确保了国共两党的精诚合作B. 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D.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国民参政会容纳了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在内的

17、各抗日党派,也为各党派提供了一个阐述各自政见的、公开的、合法的机会和场所”可知当时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排除。故选D。16. 1948年,毛泽东将关于五一劳动节口号原稿中的“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体现了A. 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B. 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C. 中国共产党开始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D. 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领导阶级【答案】A【解析】【详解

18、】材料中毛泽东原先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和地位,后来则改为民主党派的共同参政和议政,尽管这只是行为主体的变化,但也从正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诚意和决心,故选A。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共产党早已经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均说明了这一点,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中毛泽东只是将强调的重点转移了一下,但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17. 2018年5月5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生日快乐,马克思,你是对的(如图

19、),其根本意图是A. 纪念马克思诞辰B. 赞赏马克思主义C. 探讨历史的规律D. 对资本主义反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剥削本质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这使资产阶级为延续自身统治提供了反思,故D项正确;ABC均不是该文章的本质意图,不符合题意,排除。18. 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材料主要反映了A. 公社财政紧张

20、提倡节俭B. 公共食堂管理严格规范C. 公社实行社会主义原则D. 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巴黎公社公共食堂对公职人员的严格限制,体现出了对公职人员经济权利的约束,要求公职人员节俭,体现了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9. 下图为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革命党杂志新讽刺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地主问农民为什么抱着-条腿,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要双倍赔偿。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当时A. 革命使得农民的地位逐渐提高B. 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C. 苏维埃政权主张没收地主土地D. 社会革命党属于农

21、民阶级政党【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农民回答不知道另-条腿该放哪里,因为到处都是地主的土地,他害怕地主会找他双倍赔偿”可知当时土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故B正确;ACD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20. 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乌镇召开,国台办称网络是两岸“三通”后的第四通,下列关于两岸“三通”的说法错误的是A. 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两岸“三通”全部中断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C. 1992年“九二共识”推动了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D. 2008年,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施,“三通”变为现实【答案】C

22、【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标志是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1. 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A. 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B. 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C.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莫定基础D. 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23、,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说明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进取和奋发有为,故D正确;材料中“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表明并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排除A;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在世界格局变动中积极主动和努力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不出中国外交的“不断调整”,排除B;材料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意识,没有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排除C。【点睛】22. 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 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

24、“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A. 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B. 北约的共同防御体制遭到破坏C. 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D. 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法国主张独立发展核武器,突出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北约仍然奉行集体防御原则,B排除;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C排除。故选D。23. 20世纪80年代, 欧美一些学者提倡在历史教学中以“世界史取代旧有的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力图以跨国家、跨地区、跨

25、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避免简单地拼合。该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 欧洲国际影响力持续下降B. 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C. 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D. 全球化下国家意识的衰微【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文明交往与互动的深入,欧美学者提倡用“世界史”取代以民族国家和欧洲历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史”,以全球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C项正确;1980年代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增强,并非持续下降,A项错误;美苏两极格局趋向于瓦解与“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审视人类历史”无关,B项错误;全球化下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并未衰微,D项错误。24. 历史学者黄安年认为,在19

26、69一1985年前后的近20年时间里,雅尔塔体系下美苏进入了相互争夺和缓和的新阶段。美国的实力地位无论就美苏对比还是资本主义集团内部来说,都是相对地削弱。但是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突变已在悄悄地酝酿。据此可知A. 美国实力削弱加速了国际格局瓦解B. 欧洲的联合改变了美苏关系走向C. 多极化趋势出现是此时的重要特征D. 第三世界崛起推动国际格局突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实力增强,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第三世界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出现,因此C选项正确;两极格局完全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与美国实力削弱无关,此时尚未出现,A选项错误;欧洲的联合

27、并未改变美苏的敌对关系,B选项错误;此时国际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突变,D选项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5. 二战以来,英国的外交政策复杂多变,折射出国际形势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全面阐述了 “三环外交”政策,他提出 “第一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第二环是包括英国、加拿大及美国等的英语世界:最后一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无论是单个还是集体,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不支持这种想法。”摘编自丘吉尔演说集 材料二 随着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

28、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1970年,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1973年1月1日,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正式加入欧共体。摘编自刘亚轩冷战时期英国的三环外交 材料三 英国脱欧对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质疑并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此外,英国一直作为平衡法德两国主导欧洲大陆的重要存在,在英国脱欧完成之后,此种平衡作用将会大大减弱。从一定层面上来讲,英国脱欧使得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少了一个潜在的反对者,这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増加等。 摘编自葛勇平、苏铭

29、煜英欧关系及英国脱欧的影响与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应对“联合的欧洲”的基本策略,分析其实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英国对待欧洲体化的态度,分析其 变化的原因。(3)据材料三,分析英国脱欧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以来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根本出发点。【答案】(1)策略: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主导地位)。(2)态度: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

30、,积极推动。(3)影响: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维护英国的国家利益。【解析】【详解】(1)策略:根据“我从来不认为英国或者英联邦应该成为联合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知丘吉尔不支持不主张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实质:结合所学可知,实质是维护并保持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2)态度: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支持并主动加入欧洲一体化。原因:根据“欧共体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英国的均势政策也失去存在的依据”得出西欧一体化程度加深,影响力增强

31、,英国均势政策宣告破产;根据所学可知,英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借助西欧发展经济;根据“主张英国外交应面向西欧的保守党希思政府成立,将加入欧共体的进程大大推进”得出英国领导人审时度势,积极推动。(3)影响:根据“为其他欧盟成员国树立起一种离欧的借鉴方式,这将严重削弱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得出削弱了欧盟的国际实力和影响力,打破了欧盟内部的大国平衡,不利于欧洲一体化发展;根据“也许会促进支持欧洲统一的国家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增长”得出有利于推动欧盟的内部改革,为欧盟发展提供新动力。出发点: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6.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

32、材料: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

33、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2)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答案】(1)问题: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

34、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2)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选官等);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解析】【详解】(1)问题:根据“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得出察举制异化,沦为地方豪强的工具;根据“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得出基层治理日益沦入地方豪强之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严重动摇。(2)根据宋代对选官制度的改革,禁止考生和考官之间建立师生关系等信息可知,国家治理要通过改革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系统;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35、要调动最广泛的国民参与治理;治理效果要追求高效益、低成本等。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阐释:鸦片战争

36、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日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

37、文化运动(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示例三: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阐释: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得分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学东渐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抗日战胜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另外也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角度概括论题,阐述过程,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