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9638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2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能力训练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从魏晋到宋元专题能力训练第4页一、选择题1.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而非强化了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原有的决策程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政事堂提升的是门下省而非中书省的法定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凡遇军

2、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可知政事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初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D项正确。2.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朝则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臺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中央官员的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官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中央官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中央官员的选拔标准是基层实践经验,而不是德和才,故

3、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的中央官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宋朝的中央官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官员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朝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他顾忌史官对其言行的记载和由此产生的后世的评价。此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选A项。史官所撰写的

4、内容不可能全部可信,排除B项;史官主要是为皇权服务的,且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显不愿意史官记载对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所有言行,排除D项。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官员职务。转运使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官员,负责地方财政;兵部属于六部之一,兵部员外郎是宰相的下属官员;知府属于地方官职。三者都不可能“位同宰相”。枢密院属于中央机构,主管军政,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5、,故选D项。5.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的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外,其余上交中央,可见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在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故D项错误。6.(2019课标全国,26)唐朝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朝称作“拔河

6、”,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朝()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生活。题干材料中的“恒贾勇”“英雄志”等信息反映出唐朝广为流传的“拔河”运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阳刚与力量的推崇,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就江南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农耕与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的“拔河”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体育运动,故D项错误。7.(2019课标

7、全国,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

8、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8.(2020课标全国,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占城稻和大、小麦的推广,逐渐形成了间作、轮作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差异性增强,故C项错误;粮食只是民众饮食结

9、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D项错误。9.(2019课标全国,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

10、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10.(2018天津文综,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民本思想。“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均关系到“君之尊之存亡”,说明朱熹强调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影响君主统治存亡的因素,不是君主

11、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灭人欲”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朱熹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不是创新,故D项错误。11.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记载:“凡为子为妇者,毋得私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公婆),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限制父母分配权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子女的财产由父母公婆支配的记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尊长的敬重和孝顺,这是对封建纲常伦理的维护,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材料的主旨。12.下图是宋朝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它问世

12、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受挫时。这一作品()A.工笔重彩,线条流畅纵情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C.雅俗共赏,字形斜正交错D.结构严整,笔画平直稳重答案:C解析:黄州寒食诗帖为书法作品,无法体现“工笔重彩”,故A项错误;由图片可知,有些字借鉴了行书的写法,不具有“笔画详备”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轼此帖的字有正有斜,雅俗共赏,故C项正确;从字体、字形来看,无法体现“结构严整”“平直稳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

13、,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朝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

14、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朝,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参考答案:(1)原因:统治者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

15、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6、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略。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正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