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基础达标1(2014江苏苏南四校检测)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任何区域原生演替的结果都是形成森林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绝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
2、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4(2014河南三市调研)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图1两种草履虫单独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动态(1)图1中在410天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16天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图2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
3、结果是_。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3)图中影响草履虫各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二 高考体验5(2013海南单科,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
4、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6(2012大纲全国理综,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7(2012广东理综,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8(2012海南单科,17改编)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5、C原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与解析1解析:选D。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错误;原生演替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种群的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有关,C项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D项正确。2解析:选C。退耕还林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A项正确;甲、乙、丙为三种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三者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发展为树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
6、;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替代原优势物种,使原优势物种的数量减少,但一般不会灭绝,因而群落演替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提高,C项错误,D项正确。3解析:选C。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4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最终达到稳定;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数量开始时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并最终变为零,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先上升最后达到稳定,但没有单独培养时上升得快,
7、说明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大草履虫被淘汰。(2)由图2可以看出,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二者的数量都能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说明两种群可以共存;两种草履虫在试管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但本实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没有迁入和迁出现象发生。答案:(1)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活习性相似,导致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因无法获取食物而死亡(2)两种群共存垂直(3)出生率和死亡率5解析:选D。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8、,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3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6解析:选B。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A项错误。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B项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共生关系,C项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D项错误。7解析:选C。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项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项错误。8解析:选B。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原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