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共25题,共150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
2、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却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
3、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
4、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
5、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
6、“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D中国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挖掘。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开阔现代人的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3下面各项的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
7、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二)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
8、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
9、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
10、,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
11、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自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
12、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
13、:“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壁,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
14、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D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6 分)6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9题。(11分)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
15、人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在苏格兰高原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8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6、 )(2分)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7分)二、文言文阅读(4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17、,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8、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捧着。B.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掷击。C.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陛下:指皇帝。D.乃欲以生劫之 劫:强迫。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B.(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C.使毕使于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而右手持匕首揕之12.以下六个句
19、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勇猛之土”的一组是( )(2 分)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秦武阳色变振恐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A. B. C. D.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这一部分主要描绘荆轲与秦王的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献图时,一“顾”一“笑”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B.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一一绝一一拔一一操一一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一一奉一一发一一把一一持
20、一一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C.这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一个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的秦廷搅得上下惊惶,乱成一团。D.作者主要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1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3分)(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3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
21、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
22、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
23、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舣:停船靠岸 面之:跟项王面对面(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C.项王身
24、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2分)A.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B.汉军至,无以渡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C.骓不逝兮可奈何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D.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乃自刎而死17.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2分)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王瞋目而叱之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复斩汉一都尉项王泣数行下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 B. C. D.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
25、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2分)(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2分)(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3分)(1)沁园春长沙上片提出的“ , ”的问题,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2)消散了,甚至她的_,_。(3)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4
26、)晋、秦围郑的原因是:_,_。(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5)晋文公要撤退的原因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每个分号内填写正确1分)(6)又前而为歌日:“_,_”。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6分)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
27、名臣张良 ,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 ,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
28、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B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C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D韬光养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
29、范型来说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C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2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贯通。只填序号。(2分)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_,_,_,_,_。是啊,只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大事。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 胸中容不得尘埃
30、 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6分)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负责任;二是精业, ;第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牺牲的精神。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 。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在这三方面努力,铸就属于各自行业的工匠精神。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有些城市,人们经常会看
31、到这样一番景象: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汽车要么减缓速度,要么停下来,司机向行人招手,示意行人先走。每每这时,人们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暖意,感觉到这种礼让三分的文明境界是多么美好。然而,有些地方的斑马线经过风吹日晒、车马辗轧,已经模糊不清,人流密集时,车来车往,险象环生。斑马线的醒目程度,表面上看似小事一桩,但它却关乎着城市的脸面。很多城市把文明的标准理解为楼高路宽,其实文明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1(3分
32、)D(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2(3分)B(A项原文是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是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最后一句话原文是说“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3(3分)A(A项原文第一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二段第一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四、五两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第三、四、五三段内容的正确概括。)(二)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15分
33、)4(3分)C(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D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5(6分)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分析能力。从内容上看,文中写到雕像“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意在通过雕像展示苏轼本人的形象,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风度进而
34、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从结构上看,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6(6分)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思路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可根据文中的原句“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
35、”“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进行概括。(三)诗歌阅读(11分)7(2分)D(“着意写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原诗有“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可见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并没有渺小感。)8(2分)B(这两句诗并没有对“静”与“时间”的描写)9(7分)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
36、”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附录:刈禾女之歌赏析“九叶派”诗美的核心观点是超越。在诗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既要潜入现实深处,又不必直接粘于现实,力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既反对硬梆梆的写实,又避免赤裸的抒情,尽力营造一些实而又虚的新鲜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独特体悟和深切感受。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就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
37、原野上,曾是刈(yi收割)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中之块垒。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
38、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那
39、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
40、,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二、文言文阅读(4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10.(2分)C(点拨:陛下:殿前的台阶下。)11. (2分)B(点拨:A表修饰;表顺承。B都为“介词,用”。C介词,在;介词,比。D助词,的;代词,指秦王。)12.(2分) A(点拨:强调事情紧急,是百官对秦王的提醒。)13.(2分) D(点拨:作者既从正面描写了荆轲的语言、行动和神态,也从侧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现,如群
41、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而表现了荆轲履险不惊、临难不惧的气度和品质。)14.(6分) (1)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2)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促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15.(2分) D(点拨:“购”是悬赏征求的意思。)16.(2分) A(点拨: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B.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奈何:怎么办。D.乃:于是。)17.(2分) B(点拨:表现项羽败走的情况;这是从汉军的角度来说的;项羽伤心的表现。)18. (2分)A(点拨:“四面楚歌”是汉军在楚营四周唱楚地的歌谣。)
42、19.(6分)(1)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2)江东虽然小,土地方圆千里,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3)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三)名句名篇填空(13分)(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3)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每个分号处的空填写正确为1分)(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20(2分)C(功成身退:功业成就后,就退休归隐。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语境说张良“解印绶辞归”,显然是说他功成
43、之后,不再做官了。所以选用“功成身退”。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应接不暇:形容美景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语境说的是“印学理论”接连不断地出现。选用“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形容到处都有,很容易取得。不一而足:不是一事、一物或一次就可以满足的。语境是说印章的品类丰富,无法一一列举齐全。选用“不一而足”。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表示对上文内容的转折。此处前一句说“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后一句是说“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这两句显然是转折关系。所以选用“然而”。)21(2分)B(根据横线前面“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
44、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后面衔接紧密的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根据横线后面“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主语应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是针对“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的,所以对秦汉范型来说”应该排在最后,紧靠着“已显露其出蓝之势”这句话。)22(2分)A(例句“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错误。这两句之间不是假设关系,而是条件关系。所以应把“即使,也”改成“无论,都”。由此排除B、D项。C项,搭配不当。错在“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其中印章的“外形”能呈现一种美,但是“章法”不能
45、,所以应改为“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23(2分)(点拨;高贵者的通病就是不能容人先排,不仅不能容人,还要自诩自己的清高,递进关系故排,眼里容不得沙子与胸中容不得尘埃句式相同,排,和都是不知道能容的分量,泛指特指。)24(6分)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精通 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 而且是各行各业都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品质。四、写作25、(60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斑马线清晰醒目与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秩序井然,一种是险象环生。醒目的斑马线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交通安全,而模糊的斑马线则基本丧失了这一提醒功能。由此看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显示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可以将细节作为立意点。写作时,可以写成议论文,把醒目的斑马线作为一个引子,自然引出中心观点,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然后选择一些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展开论述,最后总结收尾。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记叙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提醒人们重视细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