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石钟山记任务驱动情境设置阅读鉴赏:背诵文章,把握文章特色,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的精神。表达交流:小组交流,谈一谈文章中的情趣与理趣,并说说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梳理探究: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总结规律。结合背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解文:结合苏轼生活背景,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温故知新:联系有关背景知识理解文章的有关内容。拓展阅读:探索与美【助读博览】一、背景回眸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石钟山记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
2、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自主预习素养奠基 二、知识拓展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 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
3、。(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初读任务】1.第一段中,作者对有关石钟山命名原因的哪两个人的说法表示怀疑?答:_参考提示: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说明了作者的意图?答:_参考提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一、通假字至莫夜月明(“_”同“_”)二、古今异义1.自以为得其实古义: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空中而多窍古义:_。今义:天空之中。基础梳理夯基提能莫暮事情的真相中间是空的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微风鼓浪()2.而此独以钟名()(二)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激荡,掀动命名使鸣四、一词多义1.鼓(1)微风鼓浪()(2)噌吰如钟鼓不绝()(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激荡,掀动一种打击乐器击鼓2.殆(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大概危险疑惑几乎,近于3.莫(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3)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4)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同“暮”没有谁不要,不可没有谁、没有人4.发(1)而大声发于水上()(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舜发
5、于畎亩之中()(5)发闾左適戍渔阳()发生,发出发射,射出出发兴起,被任用征发,征调5.何(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徐公何能及君也()(3)水何澹澹()(4)不然,籍何以至此()(5)豫州今欲何至()为什么怎么多么什么哪里五、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2.古之人不余欺也()3.石之铿然有声者()4.得双石于潭上()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定语前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状语后置,“于潭上”做状语后置【文本研读】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下面问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
6、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文本导学素养形成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借水经原文点明石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围绕石钟山命名引出两桩疑案。B.郦道元认为,由于这座山下临深潭,微风荡起水浪,与山石相撞击,发出的声响有如大钟,所以取名石钟山。C.唐朝人李渤曾亲自到这里查访,于是便自吹找到了石钟山的秘密,更引起人们对这一说法的怀疑。D.作者对二人的说法表示怀疑,申明理
7、由:“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不能通过实践证明;扣击山石,铿然有声,不构成取名依据。【明确】选C。“更引起人们对这一说法的怀疑”不准确,文中只能看出“作者对这一说法更加怀疑”。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明确】以记叙和议论结合的方式讲明石钟山命名的两桩疑案,为下文亲临石钟山下探访造成悬念。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问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 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2段记游,一开始便先交代了游山的机缘和同游的人物。B.月夜乘扁舟,后登山,苏轼父子开始了对石钟山秘密的访察。C.夜的静谧,月的明亮,对下文耳闻目见的
9、观察必不可少。D.“舟人大恐”从侧面烘托出“发于水上”之声的极不寻常。【明确】选B。“后登山”错误,根据文本可知,苏轼父子并未登山,是在绝壁下。4.“余方心动欲还”一句有怎样的作用?答:_【明确】在内容上,紧承前面阴森恐怖的气氛,逼真地传达出作者心境;在行文上,则以折笔稍作回旋,为下文蓄势,使得后面的发现有喜出望外的效果。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
10、渤之陋也。(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见耳闻”与上文“得观所谓石钟者”的“观”字,前后呼应,一脉相承。B.“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富有启示性的设问,便是点睛之笔。C.石钟山命名由来既已探明,文章思路重新回到两桩疑案上来,整段都是议论。D.文章结尾取舍褒贬分明,皆因经过耳闻目见的观察,把握了事实真相。【明确】选B。“设问”错误,应为“反问”。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_【明确】照应前文;体现着文章的锋芒所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正是对封建士大夫这种脱离实际的主观唯心主义学风的针砭;作者夜晚“乘
11、小舟至绝壁下”做如此惊心动魄的探访,则是身体力行,对抗这种不良学风的一次成功的实践。【字句夯实】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焉:_。鼓:_。是:_。以:_。虽:_。鸣:_。兼词,于之激荡,掀动这个介词,把即使使鸣函胡:_。徐:_。名:_。同“含糊”慢慢命名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3)_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焉:_。莫:_。心动:_。焉:_。空中:_。向:_。乐作:_。识:_。相当于“然”同“暮”内心惊恐兼词,于之中
12、间是空的先前音乐演奏知道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3)_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殆:_。详:_。夜:_。大概详细在夜里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_(2)_(3)_(4)_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有或没有,可以吗?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课堂探究素养培优【审美鉴赏】1
13、.朗读课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明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第二部分(2):察疑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第三部分(3):释疑。2.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明确】(1)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鹳鹤比喻拟声 写出环境的阴森恐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2)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3.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明确】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
14、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有意于考据。4.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
15、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明确】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符,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综合素养实践】1.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
16、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的思考:_参考示例:这是一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比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的内容;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强调耳闻目见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这是科学的、重调查研究的态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也表现在他对渔工水师的轻视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钟非议他的。尽管如此,他的石钟山记仍不失不为一篇景、情、理俱佳的杰作。2.石钟山记和游褒禅山记
17、同为游记,但写作上各有特色,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的思考:_参考示例:(1)表现手法上:相同之处是两文都是借记游来抒发议论,它们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重在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不同的是游文先记游山,后发议论;石文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慨。(2)结构上:相同之处是两文都有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特点。不同的是游文由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组成,先叙后议,叙为议设下伏笔,议与叙相互照应;石文由议论、记叙、再议论三部分组成,以议援疑,以叙释疑,最后又以议表明见解。拓展阅读文化传承【主题阅读】探 求 真 知苏轼为弄清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亲自游访
18、石钟山,不怕困难,实地考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分析判断,进而弄清原因。他敢于怀疑,敢于对古人的说法进行批判,不主观臆断,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探究事实,注重调查的求实精神是值得我们记取的。【品国学】(1)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班固(2)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管仲(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4)愿闻显据,以核理实。祖冲之(5)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华罗庚我来积累:_【撷素材】创新让工作更快乐“时代楷模”张黎明改革开放42年,电力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张黎明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爱学习、善钻研的有心人,工作中他总是随身携带螺丝刀、小剪刀等,一有创意点子就着手试验。
19、“急修BOOK箱”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并成为抢修专业的必备装备,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工作场所更是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在长年的抢修工作中张黎明发现,更换变压器保险时,抢修人员“全副武装”登杆操作,几处操作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张黎明反复思考试验,对刀闸进行优化改造,利用物理学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让抢修队员不用爬电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得到推广应用,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多万元人民币。经过反复实践,“三防凉帽”“孪生卡”“绝缘操作杆”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应运
20、而生。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40多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作室还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了更多肯钻研、爱创新的“蓝领创客”。2018年,张黎明被中宣部光荣地授予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新的起点加快了张黎明前进的脚步,张黎明说:“我只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也正是这支劳动者大军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将和我的队友们一起,以更优质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干好服务队,黎明再出发!”【延伸阅读】探 索 与 美冼鼎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二者南
21、辕北辙。其实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是有共性的,有共性就可以来比较。比较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就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探索,探索与美也有密切关系。在科学领域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爆炸、混沌等新的词句。直到不久前,讨论宇宙的起源和大小似乎还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到了六十年代,科学家直接得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观察证据。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大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大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实在。二十
22、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经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的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就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
23、,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在回顾过去的二十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有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展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也许科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无怪乎在深入研究宇宙的起源之后,对于眼前的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这样写道:“很难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更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难以言传的陌生的早期状态演化而来,而又
24、面临着无限冰冷的,或是炽热难耐的末日。宇宙越可理解,也就越索然无味。”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三言两语话主题(思维发展与提升)1.如何理解“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的含意?参考答案:“怡人的美”指人们探究艺术美和创造艺术成就时产生的精神愉悦。“悲怆的美”指科学探究和重大科学成就常给人难以理解、痛苦和索然无味的感觉。作者认为艺术成就和科学成就都有价值,都值得人们追求。一枝一叶总关情(审美鉴赏与思维提升)2.文章引用物理学大师劳厄的话,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引用劳厄的话来论证应以发展和变迁的眼光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为下文以科学的探索来
25、类比艺术的探索做铺垫。引发人们对探索与美的思考,使文章论述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3.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参考答案:首先,指出科学和艺术有相通之处,引出科学和艺术探索之美的话题。其次,由物理学的探索联系到艺术的探索,指出并非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最后,指出科学和艺术在美学探究上的差异,并倡导继续探索、追求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美。十二*石 钟 山 记(50分钟56分)一、语言应用(31分)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南声函胡 B.至莫夜月明C.汝识之乎D.悟言一室之内【解析】选C。A项,“函胡”同“含糊”。B项,“莫”同“暮”。D项,“悟”同“晤”。课时素养评价2.下列句中加
26、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访其遗踪 访:访求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到C.扣而聆之扣:敲击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解析】选D。殆:大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解析】选D。A、B、C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解析】选B。B项,得,找到/能够。A项,于,介词,在;C项,徐,慢慢;D项,是,这种,这个。5.下列句子中为宾语前置的一项是(3分)()A
27、.余固笑而不信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今以钟磬置水中【解析】选B。A项,无特殊句式;B项,宾语前置,“余”是“欺”的宾语;C项,判断句,“者也”表判断;D项,省略句,“置”后面省略介词“于”。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自以为得其实【解析】选A。A项,以为:古今都是认为的意思。B项,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C项,所以:古义,相当于“的缘故”;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而此
28、独以钟名,何哉?(3分)译文:_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4分)译文:_答案:(1)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2)士大夫终究不愿乘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埋下伏笔。答案:(1)南声函胡 北音清
29、越(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二、阅读鉴赏(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25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
30、,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
31、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B.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
32、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颖地为患C.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颖地为患D.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解析】选C。“并”是动词,并流之意,与“且”分属两个短语,中间断开,排除A、D;“至颍”为动宾关系,“颍”为地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B.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
33、武则天创制,宋代始为常制。C.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D.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解析】选A。A项,“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能做到。B.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的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
34、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D.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解析】选C。C项,“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误,由“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可知,驱逐的是常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5分)译文:_(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5分
35、)译文:_答案:(1)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2)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掘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水)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13.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6分)答:_ 答案: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正直敢言有担当,心爱百姓减疾苦,科学治理除水患,大局为重劝章惇。附【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
36、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穷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它的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实在当前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
37、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的官职,想和哥哥一同
38、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掘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水)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进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高宗即位,追赠资政殿学士,让他的孙子苏符任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的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培优自选】1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故文多不工 工:精巧,写得好B.光苦之苦:为苦恼C.积以论事论:判罪D.复以谗请外谗:谗言【解析】选C。论:议论。15.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荐之秘阁B.经砥柱之险C.靖之浮誉D.谓为文章之宗【解析】选A。A项中的“之”为“代词,他,代指苏轼”,其他三项中的“之”皆为“结构助词,的”。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