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八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一、选择题1.(2022河南洛阳统考)鸦片战争爆发后,演炮图说辑要火轮船图说等书刊行,甚至有人参考车轮船图仿英国火轮战船制成人力推动齿轮激水的战船。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中国社会已完全觉醒B.中体西用备受推崇C.“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萌发D.学习西方成为潮流2.(2022陕西渭南一模)鸦片战争以后,张穆、何秋涛、姚莹等人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揽地利戎机之要”等为宗旨和目的展开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这反映出当时()A.民族意识的觉醒B.边疆危机的出现C.史地研究的传承D.华夷观念的消失3.1876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编的格致汇编中写道:“广译西国有
2、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知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息。”这说明,当时“译书”旨在()A.减少学习洋务的阻力B.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C.实现文化的近代转型D.推动维新思想的发展4.(2022广东佛山一模)1880年,直隶提督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朝野议论多指斥他“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这反映了()A.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B.实业救国思潮受抑制C.修建铁路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D.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5.(2022新疆乌鲁木齐一模)有学者认为,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这是由于()
3、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C.百日维新运动的失败D.崇尚西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6.(2022安徽合肥一模)梁启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朝鲜亡国史略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7.(2022四川成都名校联盟高联考)近代诗人黄遵宪创作了新式儿童诗歌出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该诗歌()A.蕴含着近代国家意识B.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C.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D.引领了新时期文学革命思潮8.(2022河
4、南洛阳统考)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胡适认为文言文束缚人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自由。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文学革命”意在()A.实现文学的创新发展B.以文学形式开展反封建斗争C.摆脱旧文学体裁限制D.变革文学形式扩大社会影响9.(2022广西北海一模)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言及农民每年的所得不到自己收获的一半,农民十分贫困。因此他认为,如果“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这表明孙中山()A.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B.已产生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C.已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D
5、.时刻关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0.(2022四川广安等六市一模)1920年前后,针对中国是否存在“劳工问题”的争论,一批知识分子通过大量的微观调查,以详实的数据和资料,反映了劳工的劳动环境、生存状况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劳工相对恶劣的境遇。这些调查()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工人运动为中心C.消除了知识界的认识分歧D.开辟了社会问题研究新方法11.毛泽东在1930年指出:“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6、”这一观点()A.指明了国民革命发展方向B.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C.坚持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D.系统阐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问题12.(2022四川达州一模)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复兴中华
7、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冲突之后,中国读书人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
8、”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摘编自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2)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民族复兴”的意义。14.(2022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晚清学者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而郑观应则在盛世危言自序中写道:“其治
9、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期间,有赞成维新变法的官员将两书同时进呈光绪皇帝,光绪帝对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最为赞许,当天下饬令印刷一千部送各衙门,要求签注意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专题检测八近现代中国思想交融嬗变1.C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有识之士主动学习西方器物,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C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10、;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后学习西方尚未形成潮流,排除D项。2.A由材料信息可知,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展了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是知识分子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边疆危机,排除B项;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排除C项;“消失”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A根据材料“使咸知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息”可知,当时“译书”主要是想让人们知道西方技术的长处,然后反对洋务的声音就会消失,说明“译书”旨在减少学习洋务的阻力,故选A项;当时“译书”以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为主,并未否定儒学,排除B
11、项;材料强调“译书”主要是让人们了解自然科学技术的妙用,不涉及文化的近代转型,排除C项;“译书”并未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排除D项。4.D从材料中看,刘铭传力请修建铁路但是遭到朝野指责,这表明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顽固势力反对刘铭传修建铁路,没有体现顽固派对洋务派措施的全面反对,所以不能体现洋务派与顽固派矛盾不可调和,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主张实业救国,而刘铭传是清政府官员,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顽固派认为修建铁路违背祖宗之法,这反映了顽固派的无知和保守,不能体现修建铁路危害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5.A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康有为托古改制,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故选
12、A项;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排除B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前的思想准备,排除C项;19世纪末,崇尚西学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D项。6.C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梁启超通过撰写历史论著开启民智,激发国人危机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撰写论著的目的,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是具体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部分著作是在戊戌变法后完成的,排除B项;史学革命是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后冲击中国封建史学传统,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7.A根据材料“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可知该诗歌呈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体现了近代国家意识,故选A项;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是不能真实再
13、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排除B项;中体西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从材料无法看出该诗歌引领文学革命思潮,排除D项。8.B由材料信息可知旧文学宣扬封建专制思想,新文学运动是为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束缚,以文学形式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故选B项;“创新发展”不是新文学运动的根本目的,排除A项;摆脱旧文学体裁限制是新文学运动的表现而非目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变革文学内容而非形式,排除D项。9.A由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给农民分配土地,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说明其倡导“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故选A项;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孙中山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排除C项;“时刻关注
14、”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0.A根据材料可知,1920年前后,一批知识分子以社会调查的方式,披露劳工的悲惨处境,证实了中国“劳工问题”的存在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论价值,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任务之一,与题干时间“1920年前后”不一致,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在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11.B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B项;A项时间不符,故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并非涉及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C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与材料
15、中“1930年”不符,排除D项。12.C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故选C项。13.参考答案 (1)转变: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或者从贬低到平等再到尊崇)。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新兴阶级力量的推动。(2)进步: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3)意义:有利于开启民智,促进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人民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有利于推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4.参考答案 示例观点:晚清思想发展滞后导致近代化进程受阻。论述: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冯桂芬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中体西用”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只学习西方的工业化的道路,不变革政治制度,中国是不可能实现富强的,郑观应为这一观点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