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4793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省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芜湖市顶峰美术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

2、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 B齐 C燕 D宋2. 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A 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 B 维持家族血缘伦理C 用来祭祀家族列祖列宗 D 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3.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3、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4.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 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 郡县与封国的并行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D. 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5.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实行宗法制6. 史记秦本纪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公元

4、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 )A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B 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 县制从内地推广到边疆 D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7. 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 深受宗法影响 B 突出皇权至上C 体现宗教色彩 D 利于邻里和睦8. 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5、。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是君主专制的体现9. 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秦丞相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 B分管国家具体事务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 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10.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1. 西汉统治者从“

6、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D设通判12. 北宋时,科举高中状元是头等光荣的事情,就算是大将军带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 )A. 重文轻武导致价值观念变化 B.文武并重导致边患危机消除C.科举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繁荣 D. 武将专权遭到中央政府压制13.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

7、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14.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 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15. 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这一做法( )A 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 B 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

8、家统一C 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 D 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16. 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17. 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有利于权力制衡C 削弱了宰相职权 D 提高了行政效率18. 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

9、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 )A 专制皇权日益膨胀 B 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 传统文化力量强大 D 改革面临政治风险19. 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 )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 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 D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20.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

10、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地图所反映的行政制度的名称。(3分)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图片所示制度的核心特点。(3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三图片所反映的制度与前两个制度的关系。(6分)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

11、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

12、“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分)(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分)(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3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5分)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唐宋时期的中央监察制度由御史、谏官、封驳官三大体系组成。唐朝前期,御史掌“纠绳不法”,监察百官;谏官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规谏皇帝;门下省掌审议、驳奏,监督决策,正如唐

13、太宗所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宋初曾仿唐设谏官,如谏议大夫、司谏、正言。那时谏官多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至真宗天禧元年(1017)时,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官的职务得以确定,使谏院初具规模,仁宗明道元年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谏院开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摘编自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

14、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相比宋代的监察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

15、。(9分)2018-2019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D 2.B 3. A 4.B 5.C 6.A 7.A 8.A 9.A 10.D 11.C 12.A 13.B 14.B 15.B 16.D 17.D 18.C 19.B 20.C1 【答案】D【解析】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宋国为商朝贵族微子启的封地,鲁国、燕国为西周同姓贵族的封地;齐国为功臣的封地,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宋国符合这一条件,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

16、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王者以一人治天下, 则有纪纲; 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体现中国古代推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家训起到家族治理的作用。家训作为宗法观念的表现,主要起到维持家族血缘伦理的作用,故选B 项;A 项不是家训的主要作用,故不选;家训用来规范家族成员行为,主要不是起祭祀列祖列宗的作用,故不选C项;家训可以凝聚家族成员,但不能起到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作用,故不选D项。3. 【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

17、结果,故选A项;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项;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不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不选D项。4.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不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不选;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封制度,郡县还未实行,故不选C项;D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不选。5. 【答案】C【解析】“部落政治”是指地方管理,分封制在地方建诸侯国,与王室

18、关系密切的诸侯国君取代部落首领管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C项。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始于夏朝不是周朝;宗法制用于规范贵族内部统治秩序,而不是用于加强地方管理,故不选A、B、D三项。6. 【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春秋时期的秦国就存在设置县的地方管理办法,而商鞅变法推广郡县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信息,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有一个过程,故不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的地域分布特点,故不选C项;材料主要是反映秦国郡县制的发展沿革,故不选D项。7.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可得出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的

19、宗法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家族,谈不上皇权至上,故不选B项;材料中宗族与宗教是两回事,故C项排除;利于邻里和睦有其影响,但是反映不了题旨,故不选D项。8.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A项;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的作用“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不符,故不选B项;C不符合“统一的粘合剂”,故不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故不选D项。9.【答案】A【解析】秦朝时期,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分管国家具体事务属于“九卿”

20、的职责。协助皇帝管理军事属于太尉的职责。代表皇帝监察百官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10. 【答案】D【解析】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统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打破了血缘和地域制约,属于官僚政治,故选D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不选A项;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不选B项;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不选C项。11. 【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汉朝刚刚建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实行郡县制,没有实行分封。由此可判断,汉初采取的措施为郡国并行制度。实行行省制度的是元朝。设通判的是宋朝,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12. 【答案】A【解析】根据题

21、干,将军带兵光复幽蓟,驱逐敌寇所获得的荣耀,都比不上科举高中状元所获得的荣誉,反映了宋朝文人地位高于武将,这是宋代重文轻武观念导致的结果,故选A项;题干通过科举中状元与边关大将的对比,表现出的是重文轻武的观念,而不是文武并重的观念,也不能体现科举制完善促进民间教育的繁荣,故不选B、C两项;武将专权表现最突出的是唐朝的藩镇割据,故不选D项。13. 【答案】B【解析】各个朝代之所以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地方上的情况也能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根据“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驿置是以递送文

22、书特别是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主的组织,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故不选A项;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是为了推动交通网络的完善,故不选C项;从材料中只可以看出在邮驿制度方面的立法,没有其他方面的立法,不能说是为了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故不选D项。14. 【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

23、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15.【答案】B【解析】 “分地而取”的办法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水平差异在考试中得以平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举,九品中正制度是按照门第录取,故A项错误;材料“分地录取”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是真正的客观公正,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一措施属于积极的效果,并不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16. 【答案】D【解析】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4、,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17. 【答案】D【解析】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项错误;由材料“决策、执行一体化”,说明宋代前期在权力制衡和削弱相权方面做得不够,排除BC。18. 【答案】C【解析】“国本之争”中明神宗最终妥协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及宗法关

25、系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国本之争”的最终结局可以得知,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与A项不符。大臣的思想是否保守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改革的问题,故排除D项。19. 【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蒙古、西南等地各不相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体现了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相关废除行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清代的地方制度有其创新之处,如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西南地区后改行土司制度,因此不能说明是沿用明代的制度,故C项排除。清代少数民族只是推行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行政制度,并没有实行自治,故D项错误。20. 【答案】C

26、【解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分40分。)1. 【答案】(1)分封制。(3分)(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分)(3)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需要礼乐的保障,礼乐制度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权威。(6分)【解析】(1)材料一图中标注了周都及各封国,故反映了分封制。西周

27、建立后,为加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起初,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并且占据重要地区。在辖境内,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分封。卿大夫将士地和人民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由此可以得出答案。(2)材料二图中的树状图上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故反映的是宗法制,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解答(2)的问题。(3)问要求概括三则材料中的多种关系上的特点。解答本问首先要知道材料所涉及的主要政治制度和所示是西周权利分割与继承制度,这主要涉及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可以概括出两者在关系上的特点。2. 【答案】(

28、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分)(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分)(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3分)(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5分)【解析】(1)意见:题干要求“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中书省”、“门下”、“尚书”可以得出唐初的一道旨意应该是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特点:由材料二中唐太宗所说的“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

29、公,坚守直道”可以得出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取决:需要结合所学唐朝建立的背景知识和唐太宗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是在隋朝暴政而亡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唐太宗特别善于自我反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所以上述特点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3)权威:由材料三中的“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和“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以得出所述故事实质上是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说明:由材料中的“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知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4)方面:由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的制约,由材料三可以得出唐初君主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认识:

30、需要结合所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唐初的时代特征来回答。具体来说就是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由于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和皇帝的虚心纳谏,所以唐朝的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3. 【答案】(1)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监察官的要求日益严格,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4分)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2)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6分)历史作用

3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化:宋朝的监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强;对监察官的要求日益严格,监察官员日趋专业化;监察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制度日益完善;第二小问,原因: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第二小问,历史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