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93KB ,
资源ID:134407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4407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21届新高三历史暑假特训卷5.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肥东县高级中学2021届新高三历史暑假特训卷5.doc

1、肥东县高级中学2021届新高三历史暑假特训卷5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A.冲击了男尊女卑秩序 B.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C.贯彻了敬天法祖观念 D.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2.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理”与“气”的地位 B.是否反映人民的愿望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3.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提到:“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

2、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一规定实质上是A.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B.对宗族公有财产的维护C.家庭内部矛盾的解决 D.宗法制在生活中的体现4.先秦以来,周公因辅幼归政的形象而备受世人推崇。然而,东汉建立后,周公的形象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这一变化反映出A.君权神授思想影响增强 B.儒学因王莽篡汉受到冲击C.儒家纲常伦理得到强化 D.东汉后儒学重新成为正统5.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日: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3、,其专在上。”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A.分封制下朝廷垄断多数权益 B.郡县制下地方占据多数权益C.分封制与郡县制应并行使用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6.孔子修订春秋,创造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梁启超却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主要是因为此种修订A.奠定了儒家尊史重史的传统 B.偏离了儒家的“道统”传统C.为主观目的而涂饰客观事实 D.与近代的西方历史观相冲突7.汉武帝时期,“及窦太后崩,武安君蚧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延文学情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从材料可知A.研究儒学成为汉代封侯的基本标准B.汉代学术已沦为大一统

4、政治的工具C.汉武帝时丞相左右儒术的发展方向D.汉代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学术发展8.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反思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B.注重知识系统忽视生活实践C.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D.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9.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大一统思想与它配套,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主张是A.“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政以德,譬如北展。据其所而众星拱之”10.从

5、北宋起人们就尊刘贬曹,舞台艺术上更是把曹操看成了白脸奸臣的典型,而刘备却成为长厚的仁君。人们对曹刘态度的变化,主要是A.曹操确实奸诈而又狡猾 B.受历史正统观念的影响C.刘备才能远远胜过曹操 D.受三国演义的影响11.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儒学为尊,排斥了其他学说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12.明代有人在评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时说:以身践之,则书与我为一;以盲视之,

6、则判然二耳自公“致良知”之说兴,士之获闻者众矣,其果能自致其良知,卓然践之以身否也?此人言论的本意是A.倡导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学风B.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弘扬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D.论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共性13.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

7、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14.钱伟长青年时期在美国大使馆填写签证表的宗教信仰一栏目时,钱先生说:“我没有宗教信仰”,美国官员说:“没有是不行的,你就填信仰孔教吧。”这件事情说明A.外国人一直把儒教当成中国的国教B.有些外国人将儒学视为一种宗教C.儒家应当积极向世界宗教推介自己D.儒教或曰孔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15.学者唐晏在两汉三国学案中指出:“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诉讼、辄引经义以决之。”由此可知,汉代儒学A.背离了先秦儒学的宗旨B

8、.推动了政治道德化进程C.否定了法家的功利思想D.实现了世俗化和社会化16.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17.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9、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8.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 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 “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19.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策问中说:“近世司马公书仪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尊用,然不免于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材料说明元朝A. 官方拒绝采用司马光、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B. 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C. 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

10、胁其统治D. 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20.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梁启超认为儒家A. 借助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B. 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改革教育21.如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宗法观念 自然经济 道家思想 理学思想 社会习俗A.B.C.D.22.朱熹撰写资治通鉴纲目,将历史事实的表达方法与道德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书法”(用字规则)来倡节义、明道德,成为宋代义理

11、史学的典范。这反映出A.理学观念影响史学研究B.理学确立思想界的统治地位C.传统书艺标准渗人史学D.史学研究体现“三教合一”23.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民本观24.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

12、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D.天下为公的规律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

13、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

14、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社会因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王夫之指出,圣人“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正是华夏“自畛”以“绝夷”思想的体现。其根本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华夏之民“贵”于夷狄。因此,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至于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

15、与民族爱国主义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在此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显著变化。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既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博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举国四万万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标。摘编自互联网论梁启超的民族主

16、义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析其共同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

17、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高雅珍

18、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参考答案1.D 2.C 3.A 4.C 5.D 6.C 7.B 8.A 9.B 10.B 11.D 12.A 13.C 14.B 15.B 16.D17.B 18.C 19.A 20.C 21.C 22.A 23.B 24.B25.(1)特点:主体是乡里品行高尚有影响力的人;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完善;职责掌乡村教化、凝聚乡邻;实质是民间自治,被纳入中央集权体系。原因: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影响;选官制度变化;传统宗族观念影响

19、。(2)新特点:促进乡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文革”结束,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改革开放深入;基层民主建设,法律制度保障村民自治;乡村建设面临困境,乡村社会精英流失,老龄化贫困化现象严重。26.(1)王夫之:狭隘的民族主义;夷夏之辨,贵华夏,轻夷狄;认同华夏政权内部的改朝换代;反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少数民族统治会导致天下大乱。梁启超:合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族团结;以“保种救国”为目标;抵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2)王夫之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明朝灭亡,清王朝建立,少数民族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受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影

20、响;传统的夷夏观念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救亡图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受国外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共同影响:推动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提供借鉴。27.(1)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2)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