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下册12 词 四 首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词意,想象作品描绘的情景。思考探究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下片抒情,情中含景:“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
2、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的“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战场上的情景再现,豪情万丈。词的结尾,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暗指壮志难酬,色彩悲凉慷慨。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
3、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用典亦称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不便直述的心声。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恰当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增加外形美,还可使诗词意蕴丰富、生动形象,言近而旨远,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方法拓展满江红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4、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中考真题)阅读满江红,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真题演练作者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参考答案】五、背诵并默写本课的四首词。在背诵、默写中积累语感,提高对词的鉴赏能力。积累拓展【提示】六、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
5、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坚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触目伤怀!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未成,难以回归。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边境中屹立、坚守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中考真题)体会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真题演练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