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3009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综合测评(三十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从下图中可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核心地区。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A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B分布广泛,趋向多元一体C分布均匀D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2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3陆九渊、王守仁相信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

2、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关注人的自我意识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42021广州番禺高三文综线上检测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B说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C反映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D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52021山东济宁高二上学期模拟1833年,江苏发生严重水灾,林则徐请求朝廷拨款赈灾,强调“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他认为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

3、”。这体现了林则徐()A“藏富于民”的经济思想B“师夷长技”的国家意识C“反帝反封”的爱国思想D“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62021天津六校高三检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72021广东东莞模拟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

4、,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作者意在说明()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82021山东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们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B始终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92021江西赣州宁师中学高三月考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

5、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10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A农奴制改革B大化改新C明治维新D建立政教合一国家11越南古称“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

6、”,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A越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公元10世纪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12中华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关于下图“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A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13徐光启的崇祯历书集中体现了他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以计算和分析的方法证实了“天地圆体”说;农政全书则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进行农业试验和研究。这表明了()A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B持续

7、到现代的西学东渐进程由此开启C空疏无物的理学学术思想被时代抛弃D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14十月革命后,留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当时传播者以李大钊、李达、李汉俊等为主要代表,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所谓“三李带回马克思”是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准确、最形象的概括。据此可知()A“三李”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其开始全面中国化B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比中国领先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的传播阶段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5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

8、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一认识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变法第一步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2021北京房山高三上学期模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值得不断传承与发扬。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春秋大

9、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则与禽兽何异矣?二程粹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要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的致

10、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1)材料一所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哪一学派?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学派的发展历程。(10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提炼该学派的精神内核。简要分析其在当今的社会价值。(5分)17古语有之:“顺乎天,应乎人!”其实问题的指向端在于“民生”二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

11、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引自墨子材料二(唐)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1)“三表法”是墨子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仔细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墨子上述认识的立足点。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孔子及其后的屈原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的理论主张与思考。(5分)(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出发点和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6分)182021陕西西安八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

12、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这一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

13、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中国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的新变化。(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百年忧患,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后,使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就以实践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

15、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会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分)综合测评(三十二)1解析:图中信息说明中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为广泛,但是主要集中于黄河中游一带,说明中华文明起源趋向多元一体,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无法得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结论,故排除A项;图片显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流

16、域,“分布均匀”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依据所学可知,目前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并不在黄河流域,故排除D项。答案:B2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是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答案:C3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分析可知,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突出的是

17、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人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思想解放,故B项符合题意;陆王心学仍属于儒学范畴,并没有摆脱儒学,故A项排除;维护纲常伦理道德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排除;陆王心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项排除。答案:B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推动中国人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故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前,国人已经向西方学习其技术、制度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提升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水平,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旧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

18、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不能得出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的结论,“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答案:D5解析:根据材料“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只有纾民力培元气,才能安贫保富”等信息可知,林则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材料内容体现了林则徐“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林则徐强调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并没有强调“藏富于民”的思想,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的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当时不可能出现反帝的思想,故C项错误。答案:D6解析:依据材料可

19、知,孔子认为“天”分为四季,促进了百物的生长繁育;老子认为人应该效法地,地则效法天,天要遵从道,道要顺应自然;韩非子认为天地共生,到天地消失不死不衰者是谓长久;他们均强调了对自然界的顺应和对自然规律的服从,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主张,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C、D两项均只反映了材料的表面信息或部分信息,故排除。答案:B7解析:根据材料“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可知作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故选D项;材料中夏鼐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商代,但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排除A、B两项;“争论激烈”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

20、项。答案:D8解析:综合材料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孟子、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家都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并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故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排除B项;材料与天人合一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C9解析:综合材料分析可知,宋明理学在构建自身的思想体系时,难以摆脱佛教的影响,最终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可见儒佛思想存在互补合流的趋势,故B项正确;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儒家思想才是当时

21、社会的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宋明理学对待佛教的态度和结果,而非佛教本身,故排除C项;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学习隋唐政治文化,并在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了大化改新,故B项正确;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的改革,故排除A项;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改革,与“隋唐时期”不符,故排除C项;大化改新建立的并不是政教合一国家,故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材料体现了从秦汉到唐末,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李朝建立后模仿中国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文化影响越南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A项中“最早”表述错误,故A项排除;

22、材料不能说明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故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故本题选择A项;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出现在汉朝,故排除B项;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314世纪,这时中国处于宋元时期,故排除C项;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答案:A13解析:据材料“在天文学方面引进西学的成果”“运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可知,明末时西学已经传到中国,并在当时的学术著作中得到体现,说明全球性文化交流影响明末的学术视野,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他时期的著作情况,也并

23、未提及徐光启引进西学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此“由此开启”一说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引用了西学,并未提及理学,且理学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学术著作中引用了西学的成果,并不等于引进了西方的科技,且材料仅提及徐光启的著作,并未提及其他,无法得出西方科技的引进推动了明清经济发展,排除D项。答案:A14解析:李大钊主要宣传唯物史观,李汉俊侧重经济学说,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见长,“三李带回马克思”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系统的传播阶段,故C项正确;“三李”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排除;“三李带回马克思”不能说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水平比中国领先

24、,故B项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答案:C15解析:材料“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影响洋务派,是其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故选B项;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迈出变法第一步,排除A项;洋务派仍然停留在器物变革层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源师夷长技思想对洋务派的影响,而非洋务派“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16解析:(1)第一小问学派,从荀子汉书董仲舒传二程粹言日知录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古代思想均出自儒家学派。第二小问发展历程,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立,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

25、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之际儒学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来回答。(2)精神内核,可以根据“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等方面来回答。价值,从儒家思想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说明。答案:(1)儒家。发展历程起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出现孟子、荀子两位代表人物。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

26、学,出现“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明清之际,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儒学呈现出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2)精神内核:仁义观念,重义轻利观念,积极的入世思想,民本思想,家国天下的抱负与情怀。社会价值: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关心社会民生,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优秀人才。17解析:(1)第一小问立足点,根据“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知墨子认识的立足点是人民。第二小问理论主张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学德治思想,主张爱护百姓,而屈原则提出美政的观点,他们都是站在民本的立场上提出了上述主

27、张,与墨子价值立场相近。(2)第一小问出发点,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可知唐太宗“存百姓”思想出发点是民本思想。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法律原则是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答案:(1)立足点:人民立场(或“小生产者”或“百姓”)。主张与思考:仁学德治思想;关心爱护百姓;美政。(2)出发点:民本思想。原则: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或慎用刑罚)。18解析:(1)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知这一时期出现的新变化为出现首次交流高潮;根据材料一“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

28、当了桥梁和纽带”可知在中西交流过程中,传教士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材料一中可知传教士在介绍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介绍给西方,可见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在交流过程中,没有中国人主动向西方介绍中国,因此中国处于被动,缺乏主动性。(2)根据所学知识,18世纪以来,尤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西方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着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可知,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伏尔泰对中国思想有深刻认识,他们对中国的见解通过著作传播至西方社会,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对启蒙思

29、潮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1)新变化:出现首次交流高潮;传教士发挥主导作用;双向交流;中国相对缺乏主动性。(2)影响对中国:西方列强自18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在文化上冲击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客观上提升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对西方: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解析:根据“当时的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我们必须从外来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也曾向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但均未成功”

30、等信息提炼观点即可,如“传统中华文化体系不能提供现成的现代化方案”“单纯向西方寻找救国良方难以成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是救国良方”等。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评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中华文化是国内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如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并相互借鉴的行为为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汉代董仲舒以儒学为核心,糅合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形成新儒学,从而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理学成为古代中国后期中华文化包容新生的重大结晶。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中华文化产生了一个个飞跃性的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和生命力。总之,只有不断弘扬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