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限时集训(六)(对应学生用书第155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B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C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D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C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英国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体现的根
2、本原因,故B项错误;从“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可知材料反映出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经营方式,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故C项正确;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2“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也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恩格斯的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A唯物主义B时空观念C史料实证 D历史解释A根据马克思主义
3、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层建筑始终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即材料中所体现的“时势造英雄”,故A项正确;材料中所提及的时空为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拿破仑军事独裁而并没有体现相对应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也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可知,恩格斯的分析是属于典型的结论性论断而非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故C、D两项错误。3“在18世纪的英国,它使整个阶级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东西。社会模仿效应使本来只买体面用品的人开始购买奢侈用品,只买必需用品的人开始买体面用品”这种现象表明()A消费观念的变化B工业革命的发展C浪漫主义的流行 D自由主义的传播B消费观念的变化是表象,故
4、A项错误;购买需求的增加体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强调反思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由主义,故D项错误。4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1867年的议会改革再次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阶级都获得了选举权;经过不懈努力,到1969年的选举法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材料说明()A民主在与专制斗争中不断发展B民主思想与民主实践在互动中完善C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D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D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
5、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说明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议会的议席的分配以及选民资格的逐步放宽,直到英国普选制逐渐确立起来,并不是民主政治与本国国情在调试中创新,故C项错误;民主改革在民主实践中不断推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5186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境内或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或强迫劳役都不得存在。”2009年1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演讲,被称为是“在林肯怀中演讲”,这一情景正是对上述修正案最好的注脚。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奥巴马和林肯
6、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B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C奥巴马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D美国的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D美国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保留了黑人奴隶制,在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通过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2009年1月,奥巴马在林肯雕像下发表演讲是对上述修正案最好的注脚,说明奥巴马重申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积极意义,美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奥巴马和林肯一样都是美国伟大的总统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信息,故A项错误;废除奴隶制后黑人和白人一样有当总统的权利也不是对材料最恰当的解读,故B项错误;奥巴马当选总统是林肯废除奴隶制的结果不符合题意,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
7、误;美国的民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是对材料最准确的解读,故D项正确。6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土地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D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1871年4月”“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871年4月”即巴黎公社失败前夕;“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一句的主旨
8、在于表示巴黎公社愿意帮助农民获得土地以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就选项而言,A、C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在巴黎公社运动中,工农联盟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广大农民的支持。7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C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法国对他国优秀政治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故A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政体,并不具有多种政体试
9、验的痕迹,故B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后是仅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的,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妥协的特征,故C项正确;相比美国,法国议会对总统的监督要严密有力得多,故D项错误。8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因为()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C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D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C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
10、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故A项错误。公投前苏格兰还是英国的一部分,英王作为国家元首,不能说“无关”,故B项错误。按照英国法律,英王“临朝不理政”,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故C项正确。D项没有事实依据故排除。9“他们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充满恐惧和憎恶,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高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下列符合“他们”这种文艺流派的文学作品是()A红与黑 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 D老人与海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里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特点,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大家
11、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巨著,故A项错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巨著,故B项正确;人间喜剧是法国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巨著,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0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A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B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C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D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C德意志帝国始终是一个君主立宪制而非民主共和制国家,故A项错误;军国主义传统并不是对西方的偏离,故B项错误;德意志的专制主
12、义相对于西欧普遍的民主政体而言无疑是一种偏离,但其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又是一种对西方的回归,故C项正确;德意志的联邦制国家体制自帝国创始以来就始终没有太大的变更,故D项错误。1119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25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银行机构更多,1904年共有50个殖民地银行和2 279个分行;到1910年殖民地银行增至72个,分行达5 449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自由主义的盛行 B世界市场的形成C垄断资本的膨胀 D资本输出的带动D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世纪末,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
13、的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开设银行就是资本输出的一种重要方式,故D项正确。12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为此,英国政府()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危机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D由材料中“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信息可知,当时,英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故A项错误;19世纪末期英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其特点
14、是殖民帝国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故C项错误;面对越来越多的贫民,政府只有采取福利调控的办法来缓和矛盾,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明)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职专纠劾百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如果说,都御史因属二品高官,他们拥有重大权力本属自然;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实际执行监察任务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的品秩最高不过正七品,但他们的监
15、控对象与范围,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如监察御史便拥有监察二品大员的法定权力,其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御史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关汉华朱元璋与明代国家监控体制的奠立材料二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议会、国会)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
16、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明朝监察体制与英国近代监察体制的异同点。(1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监察体制所产生的共同政治影响及现实借鉴意义。(11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职专纠劾百司”和材料二“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
17、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可得出两国都建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根据材料一“他们的品秩最高不过正七品,但他们的监控对象与范围,却从来不受级别的限制”和材料二“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机构”可得出监察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一“职责是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而巡按御史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有大政,集阙廷预议焉”和材料二“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
18、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可见监察机构的权力大、范围宽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监察机构的设置是皇帝意志,而材料二“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可知英国是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根据材料二“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其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可得出英国的监察对象为国王及一切行政机构,而明代中国不可能对皇帝进行监督,根据材料二“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可知英国监察的内容为事前防止和中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的整个过程,而古代中国更侧重于事后的弹劾。第(2
19、)问中第一小问,根据监察制度的概念本身可知,其主要用于防止腐败、改进作风、稳定社会秩序和缓和社会矛盾,即得出其影响;第二小问,则根据(1)问中、英监察制度的共性可作答,即完善的监察体系、独立的监察权威等,而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则还需考虑到对民意的影响。【答案】(1)共同点:都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进行监督;监察机构有一定的独立性;监察权力大、涉及面广。不同点:明朝的监察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没有体现民意;英国近代的监察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明朝的监察对皇帝的制约非常微弱;英国的监察对象包括英王、政府及司法机关。明朝的监察侧重于事后弹劾;英国的监察包括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的整个过程,更完
20、整。(2)影响:有利于惩治腐败;有利于改进行政作风;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意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备的监察体制;维护监察官员的权威和独立性;充分考察民意。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汤因比的观点代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传统观点,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
21、来,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质疑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等评述材料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中“颇有争议的概念”与“然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形成不同的观点:第一段材料的观点是“他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质的变化”;第二段的材料中观点“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评述。【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参考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非连续性的突变,工业革命是一场连续性的渐变,工业革命是突变与渐变的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