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42764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任务突破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赋分18分用时20分钟)一、(2022河南许昌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我们如今生活在知识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当代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知识经济”形容我们的时代,其以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为特征。当前,知识的开放从科学共同体的开放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公众的知识共享,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在知识共享中如何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知识共享强调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知识传递的前提是寻找可靠的知识来源;而日常生活中知识传递的方式是听者的非推论的感知活动,这就要求在知识传递中听者对说者作出即时性的、自发的可信度判断。大多数情况下,

2、听者无法肯定说者所传递知识的真假,只能倾向于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由此,知识传递过程中往往涉及种种不公平现象,比如听者以自身所无法察觉的偏见无意间忽视或否定社会边缘群体所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这就产生了认知非正义的问题。那么,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需要说者和听者都具有某种认知德性:说者准确地传递知识、真诚地分享知识,听者消除身份偏见。但由于认知非正义的根源是不平等权力的结构以及该结构所产生的系统性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以实现的德性很有限,消弭这些不正义不仅需要更多有德性的说者和听者,还需要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知识共享也是一项集体认知活动,可以广泛共享的知识往往是某种公共知识,而公

3、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在哲学层面,这类似于基切尔所构造的“公共知识系统”。基切尔提出:“公共知识是我们所知的总和,是我们先辈集体努力的结果,也是人类的一项主要成就,它包含了所有已经呈现在书本上的内容,并且在追求个人成就的时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公共知识意味着一个社会的信息共享体,包括了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文学等。只要有交流的通道,就有公共知识的信息传递,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在理想状态下,知识共享是在社会认知框架下所有人有公平机会获得其所需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认知结构以保证公正的知识分布。在现代社会,知识可以被生产和共享,知识的

4、分配也应当纳入正义理论。因此,理想的知识共享建立在现代公共知识体系能够满足某种分配正义的理想制度设计之上,这种认知制度应当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必须承认,以上所描述的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正在被各种新兴技术部分地实现。互联网所造就的知识网络化似乎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知识系统”的雏形:知识的网络化颠覆了传统的知识载体,使知识的拥有者成为容纳了所有人及其思想以及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网;知识的网络化也构造起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公众通过搜索和链接“无须许可”地获取任何需要的网络化的知识,并且可以将他们所挖掘

5、的意义和价值反馈到网络。公共知识的共享是与生产同步进行的,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催生了全新的公共知识生产和共享方式,而机器与机器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公共知识系统”将面临的新困难。因此,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易得性,但其仍处于一种加剧知识分布不公的趋势之下。综上,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至少包含了个体层面上认知非正义的消除和集体层面上知识分配正义体系的构建两个维度。(摘编自白惠仁知识共享中的认知正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知识制品向社会生产急速扩张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共享的认知正义引人关注。B.要消除知识共享中的认知非正义,

6、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C.知识共享是集体认知活动,包含社会和自然科学、艺术等的公共知识可以广泛共享。D.在知识的网络化构造的公共空间内,公众可以通过搜索和链接自由获取所需知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脉络清晰,提出问题后,主要围绕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两个维度展开论述。B.第二段陈说观点时,使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等说法,体现了论证的严谨。C.第三段引用基切尔的话,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D.第五段从知识共享的部分实现和公共知识系统面临的新困难来论证,具有辩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7、.知识传递中,若听者的判断只依赖说者的社会身份,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公平现象。B.只要能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就是理想的认知制度。C.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诞生,使得公共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同步进行成为可能。D.新兴技术增进了公共知识的丰富性、公共性和易得性,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二、(2022安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

8、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

9、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

10、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作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既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

11、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

12、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

14、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答案与解析任务突破练3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1.B解析 “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基本认知结构更为重要”错误,原文无比较关系,“更为重要”没有根据。2.C解析 “是为了论证公共知识最简单的意义就在于共享信息”错误,结合原文分析可知,应该是论证“公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依赖于社会基本认知结构”。3.A

15、解析 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理想的认知制度需要保证社会中每个个体能够自由获取与自己生活计划相关的公共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平等,具备理解和评估知识的能力。C项,“使得”条件关系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公共知识的共享是与生产同步进行的,机器学习和脑机接口技术催生了”,两者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D项,“新兴技术达到了知识共享的理想状态”错误,原文说的是“但其仍处于一种加剧知识分布不公的趋势之下”。4.A解析 “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错误,以偏概全,不仅仅源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5.D解析 “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错误,本文旨在论证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6.C解析 A项,“呐喊彷徨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错误,鲁迅是在散文、杂文等领域“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B项,原因概括不全,其原因有两点,“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且二者无主次之分。D项,“因此”强加因果,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