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考古发掘表明,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已开始大规模栽培水稻。当时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据此可知()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铁犁牛耕推动了水稻种植业的发展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D.中国原始农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2.(2022四川乐山期末)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该材料反映了()A.国君直接经营全国土地B.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C.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D.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3.
2、(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战国时期,“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汉朝时期一些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D.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4.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5.(2022山东泰安期末)东汉末年为了对抗农民起义,出现了许多“坞堡”。坞堡是豪强地主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以宗族与乡里
3、为纽带而形成的武装组织,且耕且战,自保自存。这一组织()A.是政府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B.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6.(2022山东济宁一模)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7.(2022辽宁营口期末)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
4、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8.宋初,市舶管理实行“州郡兼领”;神宗时期,广州市舶条规定市舶事务由漕臣兼领、由转运使主持;徽宗初年到南宋末年,官府对市舶事务设置“专置提举”。这反映出()A.中央和地方在博弈中分权B.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C.宋朝的税收政策摇摆不定D.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9.(2022山东潍坊高三抽考)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一次北方移民的南迁潮,韩愈曾说:“士多避处江淮间。”据统计,此时的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人口。北宋靖康之变后,“民去本业,十室而九,
5、其不耕之田,千里相望”。北方人口纷纷南迁至江南较少被战乱波及的地区,南方人口已超过北方一倍以上。这一现象体现了()A.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自耕小农日益破产10.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理学思想成熟B.商品经济繁荣C.社会阶层流动D.女性地位提高11.(2022辽宁葫芦岛高三期末)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据考证,北宋的都城东京和南宋的都城临安均会
6、在城内设望火楼,望火楼下设屯驻部队,专门负责扑救火灾的工作,称“防隅军”。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A.政府全面强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识淡薄C.城市经济发展日益繁荣D.城市职能发生根本改变12.明末清初,在苏杭丝织业、广东佛山铸铁业、四川煮盐业等行业中,从业者大多可以与作坊主“同坐共食”,并无主仆名分。由此可知,这些行业()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生产规模扩大C.经营形式得到创新D.经济效益提升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洪武中,定税额随物价轻重,每三十分而取其一”。永乐初规定:“嫁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车船运己货物、鱼蔬杂果,非市贩者,俱免
7、税。”明初,商人无仓存货,一些人遂趁机操纵价格。明太祖因此下令,在南京三山门等各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商人们只要缴纳商税,便可储存其货物于塌房,这样就不会再因无存货仓库而受人摆布和操纵价格,方便了商人的贸易。洪武二年,明太祖令“凡内外军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雇和买,扰害于民。如果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时值,对物两平收买。或客商到来,申买货物,并随即给价”。史料记载:洪武元年,光禄寺“官价比与民间交易价钱每百钱多给十文”。“洪武初,命在京兵马指挥领市司,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权衡,稽牙侩物价,在外,城门兵马亦令兼领市司”。明人称,“盐政大体所在,主于足边便民,而中间条理,不过通商、恤灶二者
8、而已”。明代的茶马贸易,“陕以西,川以南,置茶马司各一”,“上以裕国,下以通商,遂为经久之良法”。摘编自何孝荣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的商业政策进行评述。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D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人工育种,反映了原始农业较高的水平,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但是没有涉及“北粟”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2.B依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B项正确;“直接经营”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私
9、有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3.C根据材料信息,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根据地域、畜力、土地、耕作要求等情况,灵活使用畜力进行耕作,故选C项;“铁制农具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畜牧业主要在边疆地区或游牧区,排除D项。4.A据材料信息可知,黄帝内经记载疫情出现后疫病的症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出现疫病后的处置措施,二者都说明对疫病的传染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选A项。5.C从材料信息看,坞堡是豪强地主将庄园军事化的产物,强化了庄园的自给自足性,C项正确。坞堡的发展与汉末的战乱有关,而非政府重农
10、抑商的结果,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坞堡的出现不利于加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D两项。6.B材料中南方大量使用金属货币,说明南方商品交易量大,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B项正确。当时,农业仍然是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高于南方,A项错误。货币的功能和价值在南北方是一致的,C项错误。材料说明南北方货币使用的不同,无法反映中央管控力的大小,D项错误。7.A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对比的信息,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并未提到农作物用于商品交换,排除
11、C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与土地利用效率无关,排除D项。8.D材料反映出,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级别不断提高,说明海外贸易的地位日益重要,D项正确。宋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无法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排除A项;国家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与海外贸易无关,B项错误;宋代外贸税收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不能说明税收政策摇摆不定,排除C项。9.C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人口已经超越北方,到南宋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一倍以上,这是南北经济不平衡性加剧的体现,C项正确。A项的“持续”表述错误,排除。根据人口的变化无法判断土地兼并和小农生产的状况,排除B、D两
12、项。10.C材料说明富绅们希望才子做自己的女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科举考试,平民百姓也可以走上仕途,这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科举考试,理学思想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社会阶层流动是由科举制引发的,排除B项;受理学影响,宋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D项。11.C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火灾隐患增加,望火楼、防隅军即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故选C项;消防治理在于消除火灾隐患,并非全面强化城市管理,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城市居民的防火意识,排除B项;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城市职能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12.A
13、据材料可知,从业者和作坊主在身份地位上相对来说是平等的,说明作坊主和从业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A项;材料只论述了从业者和作坊主的身份关系,并没有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信息,排除B、D两项;所谓的经营形式的创新是指工场的出现,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13.参考答案 评述:明代统治者推行“抑商”政策,同时也有恤商、通商之举。轻征商税、提供库房、禁止“和雇”“和买”时盘剥商人、统一度量衡等各项举措,恤商色彩浓厚。这些政策使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发展,除了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商业中心以外,大批市镇兴起于东南沿海、运河沿岸、长江沿岸以及北部边境一带,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市化进程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地域性商人群体逐渐形成,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超越此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