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史书上载“益(当时一位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实行了禅让制B. 实行了分封制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 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答案】C【解析】禹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夏朝的第一任国王;启是禹的儿子,继承了禹的王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由此开启了王位世袭制,王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在一家一姓中传承,C正确。禅让制存在于原始社会时期,A错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B错误。皇权至上原则在秦朝秦始皇时期确定,D错误。点睛:本题考
2、查王位世袭制,其主要特点为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开始于夏朝时期,结束于清朝,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2. 山西简称“晋”,它源于历史上的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王位世袭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晋”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故A正确;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秦朝实行郡县制,山西属于太原郡,不符合题意,排除D。3. 从图1、图2中,能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痕迹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A【解析】【详解】祭祖、祠堂等体现
3、了宗法观念,这与古代宗法制相关,A正确;分封制、世袭制、禅让制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B、C、D。4.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 丞相大权独揽B. 中央官制互相制约C. 秦律严苛细密D. 皇权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体现了皇权至上,D正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大权独揽,排除A;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题干与秦朝法律无关,排除C。5.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
4、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 君主专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强调了中国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制度在秦朝建立后就基本废除了,尤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虽然还深远,但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分配不起支配作用。A项制度总的来说消极影响更大一些,排除。而B项的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形成后,延续了2000多年,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答案为B。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解和认识,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6.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
5、利工程,这项水利工程的事实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中书门下工部B. 中书门下尚书工部C. 尚书门下中书工部D. 门下中书尚书工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户、兵、刑、礼、工六部)负责执行,其运作程序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具体执行部门)。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 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A. B. C.
6、 D. 【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指的是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汉代的察举制。由此可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故C项正确,ABD错误。8.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A. 派文臣做知州B. 设“三衙”,收精兵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文人)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北宋的重文轻武思想,故
7、派文臣任州郡长官,A项正确。设“三衙”,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B。C项涉及财政问题,削弱地方割据基础,与重文轻武的思想无关,排除。“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 “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于A. 汉代内外朝制度B. 唐代三省制度C. 元代行省制度D. 明代的内阁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
8、有相实”可知,这一机构出现的背景是丞相制度被废除,因此这一机构才会有上述特征,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机构应当是明朝的内阁,选项D正确;选项A、B、C所处朝代都有宰相制度,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题干判断这一机构出现的背景是废除了宰相制度。10. “她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一切胚胎。”这段话中的“她”指的是( )A. 古中国B. 爱琴海C. 古罗马D. 古希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可得出这些都是古希腊的成就,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1
9、.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 A. 梭伦执政时期B.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C.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D. 俾斯麦统治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B正确;梭伦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时期,A错误;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国家的形成时期,C错误;俾斯麦是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宰相,D错误。12. 法律总结第二篇第一条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应该是( )A. 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B. 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C. 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D. 前
10、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可以不认可外邦人。万民法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归入,使他们也成为法律主体。因此这里的“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分别指的是公民法和万民法。其他成文法和习惯法并没有在这里讨论适用范围问题。因此选择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征、原则13.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
11、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C.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D.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故D正确;A项表述绝对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如法美等国确立共和制,排除A;BC项是对英国政局的影响,不是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
12、立对世界的影响分析解答。1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情有代表国家出访他国 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 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伊丽莎白二世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王是虚君,其可做的事情有代表国家进行外事活动,按照程序需要任命议会多数党首领组阁,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英国的重大政策由议会决策,任免高级文官和内阁成员是首相的职权,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是错误的。15. 法国大革
13、命开始以来,法国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复辟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这说明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总在曲折发展中前进当时法国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法国人民反对共和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法国政体变化频繁说明法国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但最终选择了共和制,说明由封建专制到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说明历史总是在曲折发展中前进;是法国的保皇派反对共和政体,不是法国人民,故选A。16.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或改革完成后,各国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核心都是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A. 行政权
14、B. 立法权C. 司法权D. 外交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或改革完成后,各国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代议制下,公民选举国家的权力机关议会,由议会来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制定宪法和法律,以实现依法治国,故B选项正确;欧美代议制的核心都是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立法权,而不是行政权、司法权、外交权,故排除A、C、D选项。17. 制约平衡原则是英美法德等国建立近代政治制度过程中的核心原则之一,下列现象中未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A. 德国宰相与联邦议会关系B. 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C. 美国国会的议员名额分配D. 英国首相与议会下院关系【答案】A【解析
1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宰相对联邦议会具有控制权,故A项不能体现制约平衡原则,但是符合题意;法国1875年宪法中规定了总统和国会的制约平衡,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美国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体现了大小州的制约平衡,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英国首相与议会下院体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制约平衡,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18. 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他说这番话的意图是A. 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B. 政府权力不能受任何力量的控制C. 应采取独裁措施D. 应采取相应的
16、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答案】D【解析】 麦迪逊的意思是:既然不是天使统治人,就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其意图是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故D项正确,BC项错误;麦迪逊主张建立统一的政府,故A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19. 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 确立责任内阁制B. 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C.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D.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三个
17、惯例)才最终形成;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君主立宪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说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故选B考点:英德两国民主制度的建立 点评:关于英德两国,还可以考查在两部法律之后的情况,英国从此走上了民主的道路,而德国的民主过程却非常坎坷,主要是两国国情不同。20.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第五条,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说明德国A. 确立了民
18、主共和制B. 确立了君主专制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 议会权力至高无上【答案】C【解析】【详解】“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皇帝委派官吏”说明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C正确;民主共和制没有世袭君主,A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说明德国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并非君主专制,排除B;德意志帝国皇帝可以召集和解散议会,议会权力的权力受到皇帝制约,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皇帝委派官吏”,结合所学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1. 英国发动
19、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 保护鸦片贸易B. 割占中国领土C. 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答案】C【解析】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接近完成。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项。22. 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A. 两次战争都是由英国发起B. 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C. 两次战争的起因和性质基本相同D. 两次战争相隔时间很短【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继续”的含义是对前一事件有本质连续关系的另一事件,战争中最能体现其本质
20、的因素是根本原因和性质。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且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因此C选项正确。发起国相同、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和相隔时间短都不能说明两者是“继续”的关系,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3. 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近代中国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下列近代中国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
21、不愿拱手而让台!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发生于抗日战争中;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发生于19世纪末。故正确的排序应是。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点评:关于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考点的命题。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将是主要形式,还会有新情境、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22、。通过设计新的情境材料,如文字、图表或实物等,考查学生的材料提炼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单纯考查本单元的可能性不太,但很有可能把这一部分内容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思想变化结合在一起考查“近代化。24.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 火烧京城圆明园B.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C. 签定辛丑条约D. 提出二十一条【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进入20世纪”可以看出,西方人给中国送来的礼物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故答案为C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1860年,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是在1895年,不属于“20世纪”,排除A、
23、B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是在“20世纪”,但不符合题干中“西方人”的要求,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西方人”和“20世纪”。根据时间信息可以排除“火烧京城圆明园”和“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根据“西方人”同样可以排除“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还可以排除“提出二十一条”,据此确定答案。25.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 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维新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
24、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没有理性的指导,采取了一些反近代化的极端措施,故A正确。民族主义强调对外,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维新变法,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有较为系统的指导思想,故C排除。辛亥革命是在三民主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二、材料分析题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
25、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
26、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历代所沿用。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27、(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或始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系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解析】【详解】(1)做法: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将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级:郡和县,即全面推行郡县制。影响:根据所学郡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的;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部分。郡、县二级行政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混合体:根据所学可知刘邦采用是郡国并行制。(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知行省
28、制将中央集权同地方分权有效结合在一起。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出行省制的积极影响即可。即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分析。(3)理解:根据材料三内容“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的推行郡县制开始,历经元、明清朝等各代王朝推行的一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认识:根据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分析。主要从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方面回答。2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的制
29、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移民想要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外来移民),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公民权。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第9表不得提案任何仅涉及某一个人的法律;如果处罚关系公民的人身或生命,必须由
30、公民大会,且须由监察官审查登记之公民决定。一位合法任命的法官或仲裁人如果司法时有受贿情事,将受死刑之惩处任何人不得将任何尚未定罪的人,置于死地。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材料三 从实际意义上说,万民法指的是这一部分的罗马法:罗马人将它适用于他们自己和非公民双方。与万民法不同,公民法是指罗马法中仅适用于其公民的部分非公民是毫无权利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请回答:(1)综合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突出特点?(2)有人说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这种看法合理吗?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看法。(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所适用的主要对象。万民法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什么?(4)结合材料四和
31、所学知识,说一说罗马法给后世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1)全体公民享有政治权利(“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_上都是平等的”;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公民(城邦的成年男子),大部分社会成员(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这种看法合理,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而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罗马对外扩张,版图不断扩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4)影响:奠定了欧美国
32、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罗马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公正至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源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知,全体公民享有政治权利(“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根据材料“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可知,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根据材料“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可知,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根据材料“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
33、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移民想要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公民(城邦的成年男子),大部分社会成员(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看法合理,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列铜表法内容“任何人不得将任何尚未定罪的人,置于死地”等反映了十二铜表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而限制了贵族的专横,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3)对象:根据材料“罗马人将它适用于他们自己和非公民双方。与万民法不同,公民法是指罗马
34、法中仅适用于其公民的部分”可知,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外扩张,版图不断扩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4)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罗马法对欧洲社会立法司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分析其影响。具体而言,奠定了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罗马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法律公正至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源泉。28. 妥协是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87年联邦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
35、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二 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震颤。终于,这个关系由“光荣革命”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出“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融合的手段”及“崭新的制度”。概括近代英国的民主政治发
36、展完善的历程。(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答案】(1)总统制君主派与民主派之间妥协;联邦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两院制大州和小洲之间的妥协;自由州和蓄奴州(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妥协(2)“融合的手段”:“光荣革命”;“崭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3)认识:妥协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平稳确立;妥协是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妥协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解析】【详解】(1)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1787年宪法中出现的妥协情况。如总统制体现了君主派与民主派之间的妥协;联邦制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两院制体现了大州和小洲之间的妥协;自由州和蓄奴州体现了(
37、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主之间的妥协(2)融合的手段:根据材料二“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光荣革命的角度指出“融合的手段”;再从君主立宪制的角度指出“崭新制度”。(3)认识: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政治的平稳确立、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果、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发展等方面回答对妥协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认识。29.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
38、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请根据以上材料,围绕“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论断,谈一谈你有哪些历史依据。(要求:自拟题目,但必须与试题提问的角度相符;论据,必须是历史史实;论证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字数180左右)【答案】阅卷要求:(1)题目:必须符合试题的角度要求,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2)试题论证过程:要做到史论结合。要围绕中国主权的变化(领土权、领
39、海权、关税权、司法权、贸易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性质变化;人民革命性质的变化(3)结束语:紧扣题目,语言简练、概括性强。字迹清晰、笔画规范工整。【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围绕“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一论断自拟论题,在详细阅读材料基础上,拟定论题: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然后根据所学的鸦片战争的影响,从中国主权的变化(领土权、领海权、关税权、司法权、贸易权);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性质变化;人民革命性质的变化等角度的相关史实来论证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得分。